天天看點

臨夏曆史上的最高官員――明朝兵部尚書王竑

臨夏曆史上的最高官員――明朝兵部尚書王竑

文|如旦

臨夏人都知道,當地出過一個大官,曾經做到了國防部長的位置——明朝憲宗年間兵部尚書。

這是有文字記載的臨夏籍最高官員,沒有之一。

人們都把這位大猛人叫做王尚書,很多人隻知其位,不知其名。

他的名字叫做王竑,谥号莊毅。

1413年, 明朝永樂十一年。

這時候的大明王朝,在朱棣的手裡實作了可持續發展,人民群衆走在奔小康的路上,大國崛起、中國夢成為關鍵詞。

但是,外有蒙古虎視眈眈,内有洪水瘟疫成災,天下并不太平。

這一年,大夏河南岸的橋頭王家村,王竑出生了。

像很多帝王将相一樣,他的出生帶着神秘色彩。

傳說,他出生在河岸邊的一座磨坊,當時天雷滾滾、大雨盆潑,河州衛的文武百官,都成了迎接他誕生的避雨群衆。

王竑一家原籍湖北江夏,爺爺王俊卿犯了事,被貶到臨夏軍分區任職,父親王佐跟着爺爺在部隊謀生。

雖說是兩代武将出身,但爺爺和父親并非粗魯軍爺。

除了一身好武藝,他們都是文藝範,常與被下放到河州的大才子解缙一起玩,談詩飲酒,撸串吃瓜。

在這種濃郁的家風裡,王竑文武兼修,像肥沃黑土裡的向日葵一樣,茁壯成長。

在學校裡,除了調皮點,他可是一直包攬“三好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25歲時,王竑考了全省公務員考試禮科第一名,第二年進京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斬獲第五名,配置設定到戶部做了辦事員。

當國家幹部時,王竑自号戆蓭,“戅”的意思是忠厚耿直、固執愚忠,說得好聽點是拼命三郎,不好聽就是二愣子。

當然,這是一種自明心志,可能也是為了表示謙虛。

退休之後的王竑,把号改為休蓭,意思不言而喻。

在有生之年,他留下了《戆蓭集》、《休蓭集》兩本文集。

王竑的成名作,是一封家書:

千裡捎書為一牆,讓他五尺有何妨。

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首詩,奠定了王竑在臨夏文藝界的詩歌大猛人地位。

能與之媲美的,是清代吳鎮的“牡丹随處有,勝絕是河州”,明朝解缙的“幾年不見南回雁,真個河州天盡頭。”

說實話,這首寄給家人的詩,通篇大白話,談不上什麼文采。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是一樣一樣的,隻适合出現在國小課本裡。

早生個七百年,努一把力,估計你我也能憋得出來。

那麼,這首詩為啥流傳得如此深遠,婦孺皆知?

因為,它承載了一個關于“仁義巷”的故事,有主旋律,有道德碑。

但是,光憑這一首無比偉光正的詩,王竑還不足以被稱為臨夏的詩歌猛人。

我們把時間的跨度拉長,真正打動人的,并不是什麼仁義道德,而是清風明月,陽關白雪,是世間冷暖,人情悲歡。

在《戆蓭集》裡,鳳凰山、積石關、太子山、大夏橋等臨夏有名的景觀一一露臉。

鳳凰山,在臨夏市和東鄉縣交接處的東塬鄉,這裡是大夏河、牛津河東岸。

臨夏曆史上的最高官員――明朝兵部尚書王竑

鳳凰山,就是河州八景之一的“丹鳳晚霞”之所在。

王竑在年輕時回鄉探親,寫過一首《鳳凰山》:

十年不見鳳凰山,今喜承恩得暫還。

快睹朝陽丹鳳翥,争如出岫白雲閑。

河源來自昆侖境,地勢遙連積石關。

寄語吾鄉鐘秀者,好臨絕頂共跻攀。

看看王竑筆下的太子山:

崚嶒峭峻自昆侖,橫亘西南勢最尊。

澗底千年冰未泮,峰頭六月雪猶存。

晴光與石同璀璨,寒氣連雲共吞吐。

盛世華夷歸一統,未因藉此恨西蕃”。

臨夏曆史上的最高官員――明朝兵部尚書王竑

能把鳳凰山和太子山寫的如此壯美多姿,如此仙氣逼人,我也是醉了。

這兩座山,我眼巴巴地看了30年,最多隻能感歎一下:“哇,真的好漂亮啊!”“我靠,那雪山真是高聳入雲啊!”

除此之外,我想不出更好的句子,終于知道學渣和學霸的差別在哪了。

再來,看看王竑眼中秋天的大夏河:

河流滾滾日傾東,今古鹹蒙大禹功。

巨浪奔騰連日雨,急湍砰湃九秋風。

雄音遠度楓林外,遺響頻來草舍中。

多少蛙鳴與蟬噪,彼聲不與此聲同。

意不意外?驚不驚喜?即使讓我看一輩子大夏河,也寫不出這麼優美的詩句。

在王竑的詩歌裡,以“西溪八景”、“西溪八詠”最為脍炙人口。

西溪,是大夏河流淌過他家小院而形成的一片小溪。

什麼是“西溪八景”?

看看這一串文藝範十足的名字:駝崗晴霭、雉堞朝煙、草堂逸興、柳岸薰風、桑樞夕照、天壇夜月、南畝嘉禾、西村社日。

“西溪八詠”,更是滿滿的詩情畫意:回瀾閣、醒心亭、一鑒池、漣漪橋、半畝塘、秋香徑、丹霞塢、水竹居。

不看詩句内容,光是這些題目,就已經顯露出了詩人的情趣。

可惜的是,這位著名軍人兼不著名詩人,自稱“半生落魄詩千首”,多數詩篇在兵荒馬亂中不知所蹤,最終隻餘60首殘章。

在曆史文獻中,王竑隻有武功沒有文名。

但是,在文事荒蕪、人才不濟的邊地河州,有人默默地刻畫鄉土風情,描摹山水形狀,為臨夏留下了一股文化清流。

是以上,這些詩句就顯得格外彌足珍貴,像鑲嵌在敦煌大漠中的那彎月牙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