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說道:“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在日常的生活裡,如何有序高效地完成需要處理的工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論是古代還是今天,合理的制度終究能讓事務的辦理事半功倍,同時這也是一種能極大提高社會生産力的措施。

過去的時代裡,在皇權的影響下,官員就是組成管理體系的核心。一位君主再如何出色,他也無法完全掌握全天下的資訊,尤其是那些細枝末節之處。這種情況就注定了無論哪個王朝都需要一套有效的體系,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皇帝們心中渴望的“國泰民安”。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每一任君主都在對這一領域進行着探索。但秦漢時期,由于諸侯和分封的存在,集權并沒能做到滿足需求的地步。這樣的缺陷給天下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磨難,直到581年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後,“三省六部制”的出現才終于解決了這個龐大的問題。
縱觀整個封建曆史,三省六部都是有着極其重要意義的。據《隋書》記載,隋文帝總結了前朝帝王留下的經驗,廢除了由《周禮》得來的官職。以“中書、尚書、門下”三省為核心,下分“禮、吏、戶、兵、刑、工”六部,結合有才能的官員,用“各司其職”的方式來處理國内的各項事務,為君主分憂解難。
如此一個具有跨時代意義的制度,在後續的朝代之中依然獲得了極高的認可。在《新唐書》的描寫裡,出于對相權的削弱,唐朝的三省一直在皇帝的壓迫之下,趨向于合一。尤其是經過了五代十國的戰亂年代之後,這對于權力的劃分制度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到了960年宋朝成立後,三省已經名存實亡。
可無論這“上層”的權力劃分如何變化,這份制度的另一個組成部分“六部”卻始終是朝堂上的重要角色。《宋會要》中寫道,三省的地位在皇與相的博弈裡已經徹底被架空,可直接聯系到世間朝政的六部卻從來都沒有變過。但人們并不知道的是,就在這六大職能部門之中,居然也存在着地位高低的差别。
在六部裡,工部尚書可謂是最不受人待見的一個職位了。而之是以會如此,專家表示,看了他們管的是什麼就知道了。首先,作為最重要的吏部,他們直接決定了官員和人才的選拔;其次,戶部管經濟,兵部管軍事力量,這可是一個王朝的立足之本,地位不言而喻。負責禮儀之事的禮部還有執掌刑罰的刑部都是封建社會最根源性的存在,不論是從思想方面還是社會角度,他們都不容撼動。
而工部,則是負責工程事項的地方,從另一種角度來說,他們掌握着這個朝代最為核心的技術。在如今社會,科學和技術就是一個國家最大的競争力,可為何堪稱科學研究所的工部卻如此不堪呢?這一切都是因為封建思想中“士農工商”這樣的等級劃分。
除了極少數思想開明的皇帝外,絕大多數朝代的君主都對技術層面非常不在乎。以皇帝和貴族的角度來看,金錢與軍事就是絕對的命脈。而那些整日鼓搗機械等工藝的人,會被視為“凡夫俗子”,并受到朝堂的歧視。這種概念在整個封建曆史上都十分明顯,也正是以,在後續的時日裡留下了太多落後挨打的悲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