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如旦
临夏人都知道,当地出过一个大官,曾经做到了国防部长的位置——明朝宪宗年间兵部尚书。
这是有文字记载的临夏籍最高官员,没有之一。
人们都把这位大猛人叫做王尚书,很多人只知其位,不知其名。
他的名字叫做王竑,谥号庄毅。
1413年, 明朝永乐十一年。
这时候的大明王朝,在朱棣的手里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走在奔小康的路上,大国崛起、中国梦成为关键词。
但是,外有蒙古虎视眈眈,内有洪水瘟疫成灾,天下并不太平。
这一年,大夏河南岸的桥头王家村,王竑出生了。
像很多帝王将相一样,他的出生带着神秘色彩。
传说,他出生在河岸边的一座磨坊,当时天雷滚滚、大雨盆泼,河州卫的文武百官,都成了迎接他诞生的避雨群众。
王竑一家原籍湖北江夏,爷爷王俊卿犯了事,被贬到临夏军分区任职,父亲王佐跟着爷爷在部队谋生。
虽说是两代武将出身,但爷爷和父亲并非粗鲁军爷。
除了一身好武艺,他们都是文艺范,常与被下放到河州的大才子解缙一起玩,谈诗饮酒,撸串吃瓜。
在这种浓郁的家风里,王竑文武兼修,像肥沃黑土里的向日葵一样,茁壮成长。
在学校里,除了调皮点,他可是一直包揽“三好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5岁时,王竑考了全省公务员考试礼科第一名,第二年进京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斩获第五名,分配到户部做了办事员。
当国家干部时,王竑自号戆蓭,“戅”的意思是忠厚耿直、固执愚忠,说得好听点是拼命三郎,不好听就是二愣子。
当然,这是一种自明心志,可能也是为了表示谦虚。
退休之后的王竑,把号改为休蓭,意思不言而喻。
在有生之年,他留下了《戆蓭集》、《休蓭集》两本文集。
王竑的成名作,是一封家书: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五尺有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诗,奠定了王竑在临夏文艺界的诗歌大猛人地位。
能与之媲美的,是清代吴镇的“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明朝解缙的“几年不见南回雁,真个河州天尽头。”
说实话,这首寄给家人的诗,通篇大白话,谈不上什么文采。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一样一样的,只适合出现在小学课本里。
早生个七百年,努一把力,估计你我也能憋得出来。
那么,这首诗为啥流传得如此深远,妇孺皆知?
因为,它承载了一个关于“仁义巷”的故事,有主旋律,有道德碑。
但是,光凭这一首无比伟光正的诗,王竑还不足以被称为临夏的诗歌猛人。
我们把时间的跨度拉长,真正打动人的,并不是什么仁义道德,而是清风明月,阳关白雪,是世间冷暖,人情悲欢。
在《戆蓭集》里,凤凰山、积石关、太子山、大夏桥等临夏有名的景观一一露脸。
凤凰山,在临夏市和东乡县交接处的东塬乡,这里是大夏河、牛津河东岸。
凤凰山,就是河州八景之一的“丹凤晚霞”之所在。
王竑在年轻时回乡探亲,写过一首《凤凰山》:
十年不见凤凰山,今喜承恩得暂还。
快睹朝阳丹凤翥,争如出岫白云闲。
河源来自昆仑境,地势遥连积石关。
寄语吾乡钟秀者,好临绝顶共跻攀。
看看王竑笔下的太子山:
崚嶒峭峻自昆仑,横亘西南势最尊。
涧底千年冰未泮,峰头六月雪犹存。
晴光与石同璀璨,寒气连云共吞吐。
盛世华夷归一统,未因藉此恨西蕃”。
能把凤凰山和太子山写的如此壮美多姿,如此仙气逼人,我也是醉了。
这两座山,我眼巴巴地看了30年,最多只能感叹一下:“哇,真的好漂亮啊!”“我靠,那雪山真是高耸入云啊!”
除此之外,我想不出更好的句子,终于知道学渣和学霸的区别在哪了。
再来,看看王竑眼中秋天的大夏河:
河流滚滚日倾东,今古咸蒙大禹功。
巨浪奔腾连日雨,急湍砰湃九秋风。
雄音远度枫林外,遗响频来草舍中。
多少蛙鸣与蝉噪,彼声不与此声同。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即使让我看一辈子大夏河,也写不出这么优美的诗句。
在王竑的诗歌里,以“西溪八景”、“西溪八咏”最为脍炙人口。
西溪,是大夏河流淌过他家小院而形成的一片小溪。
什么是“西溪八景”?
看看这一串文艺范十足的名字:驼岗晴霭、雉堞朝烟、草堂逸兴、柳岸薰风、桑枢夕照、天坛夜月、南亩嘉禾、西村社日。
“西溪八咏”,更是满满的诗情画意:回澜阁、醒心亭、一鉴池、涟漪桥、半亩塘、秋香径、丹霞坞、水竹居。
不看诗句内容,光是这些题目,就已经显露出了诗人的情趣。
可惜的是,这位著名军人兼不著名诗人,自称“半生落魄诗千首”,多数诗篇在兵荒马乱中不知所踪,最终只余60首残章。
在历史文献中,王竑只有武功没有文名。
但是,在文事荒芜、人才不济的边地河州,有人默默地刻画乡土风情,描摹山水形状,为临夏留下了一股文化清流。
因此上,这些诗句就显得格外弥足珍贵,像镶嵌在敦煌大漠中的那弯月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