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丁公和項伯都是劉邦的救命恩人,為何結局冰火兩重天?

丁公和項伯都是劉邦的救命恩人,為何結局冰火兩重天?

漢高祖劉邦

第一人、項伯

項伯是項羽的叔父,更是項羽能夠聽信之人,也是一個隻講義氣,無任何政治考慮之人。要不是項伯,劉邦早就被項羽殺害,就不會有後來的漢高祖及大漢王朝。在曆史上,項伯先後四次幫助劉邦于危難之時,哪怕其中一次項伯堅定的站在項羽陣營,那劉邦面臨的就将是失敗的命運,是以,劉邦能夠打敗項羽,建立漢朝,項伯功不可沒。

第一次:鴻門宴之前

項羽在巨鹿之戰中牽制秦軍主力,劉邦趁機攻入關中,第一個占領鹹陽,這簡直可以被認為是撿漏行為,是以項羽不承認“關中王”的說法。

況且這個時候的劉邦,兵力不過10萬,而項羽卻擁有近40萬大軍。于是在範增的建議下,項羽便屯兵霸上,準備第二天對劉邦發動戰争。可以說在這個時候兵力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滅掉劉邦是易如反掌。

但項伯為了義氣,冒着生命危險來到劉邦的軍營給張良通風報信。但張良是個敏銳的政治家,他對劉邦忠心耿耿,反而帶着項伯去找劉邦,劉邦趁機喝酒吃肉跟項伯搞好關系,甚至還結成兒女親家。項伯回到軍營後就立馬找到項羽,并說了一大堆劉邦的好話,用道義來勸說項羽。

項伯的通風報信,第一次救了劉邦。

第二次:鴻門宴上

鴻門宴上,項羽的謀士範增意識到項羽肯定是改變了主意,不準備對劉邦下手。于是找來項莊,讓項莊假借舞劍助興的名義,伺機殺死劉邦。結果,項伯也借着舞劍助興的名頭,擋住項莊,硬是不讓刺殺劉邦。

項伯鴻門擋刀,又救了劉邦一命。

第三次:勸說項羽,将漢中分封給劉邦

鴻門宴後,項羽便分封諸侯,内心對劉邦有了提防,于是便将蜀地分封給了劉邦,意圖将劉邦困死在山裡。如果劉邦隻占據蜀地,那他以後進軍關中,逐鹿中原,就是難上加難,因為在蜀地和關中的中間,就是漢中之地。況且漢中地勢險要,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隻要守住漢中,那劉邦就隻能困死蜀地。

張良于是找到項伯,希望項伯能夠勸說項羽,将漢中之地也分封給劉邦。于是在他的多次勸說下,項羽還真的就把漢中之地給了劉邦,這才給了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機會。

漢中王的分封,讓劉邦有了重入關中的機會,項伯功不可沒。

第四次:勸說項羽歸還劉邦的父親和家眷

彭城之戰中,劉邦損失慘重,不僅折兵損将,就連自己的父親和老婆等人也被項羽俘虜。對項羽來說這絕對是一件好事,雖然劉邦故意表現無賴,但再怎麼說那也是自己的父親、老婆,項羽的做法影響到劉邦。結果項伯又出現了,他勸說項羽:劉邦就是一個亡命之徒,如果真的殺掉劉邦的父親和老婆,那就真的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再加上項羽和劉邦是結拜兄弟,是以應該将劉邦的父親、老婆歸還劉邦。

而項羽竟然又一次答應項伯,将劉邦的父親和老婆歸還給了劉邦。最後西楚霸王落了個不肯過江東的悲慘結局。

劉邦也是一個注重恩情之人,對于項伯的恩情,他銘記在心,在自己稱帝之後,不僅冊封了項伯為諸侯,更是赦免了“項”氏家族,并且給他們賜姓為“劉”。還冊封了很多項伯的親朋好友,使得項伯擁有樂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第二人、丁公

劉邦和項羽在彭城交手,結果劉邦的四五十萬大軍被項羽三萬精銳打的丢盔棄甲,劉邦身為三軍統帥,隻能倉皇逃出彭城,身邊的近衛被殺的隻剩幾十個人。逃命途中,劉邦多次将一雙兒女扔下車,車夫夏侯嬰一次次将他們救上來。項羽部下丁公帶騎兵四處追擊漢軍,上天眷顧,他竟然追上了劉邦,此時的劉邦簡直就如喪家之犬。如果丁公這時選擇将劉邦交給項羽或者就地斬殺,那麼曆史将會大有不同,項羽或許就可以在楚國稱帝,一統華夏。

結果,情急之下,劉邦回頭對丁公說:“兩賢豈相厄哉!”,意思是兩個有才能、德行的賢士豈能互相為害,丁公估計平生沒受過什麼人的誇獎,見劉邦稱他為賢人,就勒馬而立,放劉邦走了。可以說,丁公是劉邦的救命恩人。

劉邦後來打敗項羽,對項羽的人開始進行追捕,丁公憑着自己當初對劉邦的救命之恩,他顯然沒有慌亂,料定劉邦定然不會要了他的命,甚至幻想自己說不定會被封侯。

可是,令他沒想到的是,等他見到劉邦的時候,劉邦連想都沒想,直接把他拖下去砍了,并且馬上叫人将他綁在軍中遊行示衆,然後公開說道:“丁公為項王臣屬卻如此不忠,他就是使項王失去天下之人。”

這時的劉邦,已經一統天下,就想着怎樣治理天下,絕對不能容忍不忠之人,丁公這人恰恰對項羽不忠,是以才導緻項羽最終被打敗,殺了他就是為了以儆效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