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雙減”之思:抑或重振詩教

編者按:

本文系投稿,作者系文化藝術領域從業者。作者認為,厘清為什麼需要教育、什麼是好的教育、中華詩教解決哪些人類的終極問題、我是誰四個問題,有助于在教育之路上卸除備援,輕裝上陣。

文|雙雁樓主人

我們為什麼需要教育;什麼是好的教育;中華詩教解決哪些人類的終極問題;我是誰。

厘清以上四個問題,有助于我們在教育之路上卸除備援,輕裝上陣。有助于我們施諸“雙減”,收獲“倍增”。

我們為什麼需要教育?

假設人生而無憂,市中心的大房子、香車美人、錦衣玉食等等應有盡有;假設人可以長生不老,我們還需要教育麼,需要十年寒窗,去争取一張名校的入場券麼?

不需要。

可見,教育建立在這樣兩個基礎之上:其一,人的需求是無限的,可資源的供給是有限的。人需要接受教育,學習知識與技能,獲得競争優勢,進而優先獲得所需要的各類資源。其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生命裡,養育子孫,實作理想。好的教育,可以讓人在有限的生命裡,更好地實作自我。

總之,人類社會需要教育,是因為人類社會充滿競争。一方面,由于資源供需的極度不平衡,人需要通過教育獲得提升,與同類賽跑,先到者先得、先活且活得好。另一方面,由于人生有涯而學無涯,夢想無涯,人需要與時間賽跑,哪怕到了君臨天下的份上,也恨不得向天再借五百年。

人們為什麼需要教育?因為人們要通過教育,來滿足其在人世間行走所面臨的競争。人們需要通過教育,獲得競争優勢。

那麼,什麼才是好的教育呢?

老鷹教雛鷹滑翔,成年獵豹教幼子捕獵,企鵝媽媽驅使小企鵝到深海捕魚,如此種種都屬于教育。筆者将這類必需的、直接的、立足眼前利益的教育,稱之為基本教育。

基本教育在人類世界無處不在。農民學種地、工匠學手藝、考上名校獲得某種專業能力等等,都屬于基本教育的範疇。

可是,在人類世界,單單依靠從動物世界繼承且不斷發展的基本教育,并不能很好地滿足競争,無法幫助人們持續獲得競争優勢。

所謂的基本能力,在面對生老病死,面對天災人禍時,顯得脆弱乏力。作為擁有思考能力和思想智慧的進階動物,人還需要百煉鋼成繞指柔的精神力量。

劉邦與項羽決戰,論身體的對抗,項羽能夠以一抵萬,劉邦不可能獲勝。可是,劉邦擅長用人,他的團隊中有一個叫張良的謀士。張良吹奏出憂傷的箫聲,漢軍和着齊唱楚歌,勾起了楚軍的鄉愁,徹底渙散了楚軍。

楚漢之争,争的是精氣神。劉邦勝出,勝在攻心。

競争,讓人類意識到基本技能之外,精神力量的重要。無用而至用的精神力量之競争,讓人類有了網絡思維。

網絡是什麼?是通過許多個體的連接配接與聯合,來抵抗單一個體無法駕馭的風險。一滴水,下一秒的命運不可預見。可是,一滴一滴聚合起來,形成汪洋大海,就可以永恒了。

網絡的力量,就是感召大家聚起來的精神力量,諸如語言、文字、藝術、哲學、信仰等等。一個網絡是否強大,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使用者是否足夠多,二是粘性是否足夠高。猶太民族命運多舛,流離失所兩千多年,至今依然強大,依靠其信仰網絡的超高粘性。

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生生不息,依靠其詩教的強大魅力,以及不斷吸引新使用者加入的開闊襟懷。滿族曾入主中原數百年,之後又被漢族同化,就是最好的例證。

縱觀曆史,那些消亡了的族群,并非其中個體生物層面的消亡,而是其群體精神網絡的崩塌。其中生物層面活下來的個體,往往會加入到更有競争力的族群網絡。

擁有網絡思維,是人類世界差別于動物世界的巨大飛躍。基于精神信仰的網絡力量,甚至超越了地區、民族、國家。比如,許多國家信奉伊斯蘭教,被稱為伊斯蘭世界。中國的詩教文明,或言儒家文化,影響了以日本、南韓為代表的整個東南亞,稱之為儒家文化圈。

由此,一個組織,因為經濟上強大,就認為競争力強大,可能是種誤判。當下的商業領域,因網際網路科技獲得榮耀和财富的佼佼者,竊喜自己站在了時代文明的巅峰,亦未免過于自負。

至此,什麼是好的教育?可以用以下三句話概括:

第一,好的教育包括謀生的基本教育。

第二,好的教育需兼顧無形的精神教育,孔子謂之文質彬彬。

第三,好的教育需用“網絡”思維,作出頂層設計。好的教育是讓受教育者所屬的那張精神網絡使用者更多,粘性更高。

好的教育,不是批量生産一心隻想升官發财的精緻利己主義者。也不是培養出的人,一番巧取之後,頭也不回地出走。

接下來,我們回答本文開篇的第三個問題:中華詩教解決哪些人類的終極問題。

第一,性命。即人最基本的身心健康問題。中國人的所有心理問題,在曆代詩詞當中,都能找到對應,獲得治愈。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每個中國人的心中,都住着一個蘇東坡。他的作用,是為我們做心理輔導,讓我們坦然面對人生的困境,和生活的無奈。

世間的每個人都是自負的,都會感喟自己懷才不遇。可是,想想蘇東坡,人家二十多歲已名滿天下,貴為皇帝的座上賓。這麼高的起點,如此大的才情,卻終身不得志。不是在被谪貶的任上,就是在被谪貶的路上,所謂“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惟将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這一聯是元稹的名句,是他為悼念亡妻所作。

還沒有讓你過上幾天舒心日子,你就匆匆而去,與我天人永隔。我如此内疚,深深地思念着你,徹夜難眠。

生離死别,是人間天大的事。未展眉對長開眼,消解與安頓的,不隻是失去愛妻的元稹,還有無數經曆生死的中國人。

孔子這樣評價《詩經》: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思無邪,是說詩歌天然是人間深情大愛的抒發。中國人好福氣,在現實世界的不如意,都能夠在前人的無限詩情裡,獲得慰藉。

詩教,又是如何解決人身體的健康問題呢?以中醫當中最精華的經絡推拿為例。把不同漢字組織在一起,形成詞、句、聯、章,為詩教提供内容。中醫推拿呢,把不同的穴位串在一起,形成經絡辨證,再通過手法,實作治未病的神奇效果。

漢字的毛筆書寫,亦對應着穴位的推拿手法。書法講求力透紙背,推拿則要求力氣滲透到肌肉筋骨的深層;書法講求提按頓挫,有放有收地“畫圓”,推拿手法則要求用活力,也要“畫圓”。

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不相幹的十四個漢字排列在一起,可以欺造化,書寫人間大美景象。同理,十四個不相幹的穴位梳理通暢,亦可煥發神奇的保健功效,起死回生,延年益壽。

第二,家國。即人的信仰與擔當。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藉這十四個字,範仲淹得以不朽。因為他道出了曆來讀書人的心聲。同樣的意思,無數曆代文化精英都講過,浩若星漢。《論語》有“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管子》有“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屈原有“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等等。往近些看,郭沫若有“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秋瑾有“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林則徐有“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等。

二十世紀初期,孫中山、黃興等人上司了多次起義與革命,當時,無數青年才俊,義無反顧地加入到革命隊伍當中,沖鋒在槍林彈雨的最前線,不惜犧牲生命。

在犧牲的青年烈士當中,絕大多數,出身都非富即貴,接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甚至有過留洋經曆。

在中國讀書人的認知裡,國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國,為了捍衛家國大義,中國的讀書人,尤其是文化精英群體,甯可奮起犧牲,也不退縮苟且。

抗戰期間,在物質資源極其匮乏的西南聯大,一大批擁有家國信仰的大師,培養了日後另一大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為新中國建設做出卓越貢獻的大師,遍布科技與人文領域。

遠去不久的那些年代,沒有補習班,沒有不得不起早貪黑去完成的作業,沒有裝滿拉杆箱的書本負重,但擁有好的教育。

第三,天人。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華詩教的密碼,是方塊漢字。而方塊漢字,又是對包括人自身在内宇宙萬象的提煉概括,天然有生命、有溫度、有體态、有顔色。這樣的文字禀賦,形成了中國人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天人合一,用佛學的思想,即消除“差别心”。我和我之外的全部,都是我。這樣的宇宙觀,或言自然觀,使得“我”對“我之外”充滿敬畏與感恩。

這種敬畏與感恩,對應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即謹慎索取,無限珍惜。把日常生活,升華成為藝術。比如,中國人珍惜每一掬高嶺土、紫砂泥,創造了享譽世界的陶瓷藝術;中國人珍惜自然饋贈的每棵紫檀、黃花梨、楠木、榉木等,創造了無與倫比的明式家具。以及美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等。

當生活與藝術形成閉環,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又增添了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

綜上,中華詩教綜合解決人的性命、家國、天人等終極問題。不可無一,不可有二,幫助中華民族創造了無比強大的精神信仰網絡。

最後,我是誰?是什麼令我滿懷驕傲?我從哪來,去向何處?應選擇什麼樣的教育?這些問題,謹留給更多讀者去作答吧。

壬寅三月

雙雁樓主人于滬上

時防疫居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