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人音注研究

廣西師範大學孫建元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宋人音注研究》(項目準許号為:10BYY047),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汪業全、陸華、李軍、陽欣。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通過考察宋人音注字音的取據、字音的性屬、字音的特點,分析宋人作注的方式、音注字音裡的宋代通語、宋代方音,據以概括宋代通語音系面貌,揭示其音系特點及其跟現代漢語方言的關系,并且對音注所反映的主要方音現象進行分析,揭示其成因、分布及其跟現代漢語方言的關系。

宋代是漢語語音演變的重要時期,許多重大音變都在這個時期發生、發展或者完成,弄清這個時期的語音面貌,是漢語語音史研究的重要任務,也是現代漢語一些重要方言曆史研究的重要方面。這個時期是北方少數民族語言跟漢語深度接觸的重要時期,是研究漢語音變節律的重要節點。宋人音注存量大,字音标注清晰,是宋音研究中最重要的大宗語料。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觀點

(一)主要内容

該成果對宋代31種音注文獻裡的字音做了系統的考察分析,從中概括出宋代通語的語音系統,揭示出這個音系的一些主要特點;并對其間的方音現象進行了歸納整理,對這些方音現象的曆史成因、分布及其跟現代漢語方言的關系做了初步的探讨。

宋代通語的聲母為18個,主要特點是:輕重音分化;全濁聲母清化;知章莊精四組聲母合流;影喻母和疑母的大部分字變讀零聲母但疑母讓然獨立,微母獨立。

宋代通語的韻母為20部,主要特點是:中古二呼四等的一二等、三四等洪細二分,兩兩歸并,形成與後代四呼對應的新格局,三等合口唇音字轉入開口一等、合口一等韻,舌齒音三等字轉入一等韻;-m、-n二尾依照洪細歸并格局歸并:山鹹并、臻深并;曾梗并、江宕并,止攝開口三等字、個蟹攝開口三四等字并,但精組字韻母獨立,合口字跟蟹攝灰韻系字并;入聲-p、-t、-k三個韻尾消失,其混并的格局跟陽聲韻的不盡相同。

聲調仍為平上去入四個,全濁上聲派入去聲,四聲中陰陽二類的界劃顯現。

方言字音多為吳音、閩音;四川的史照、韓醇的音注裡方音大多同于閩音,江西的董衡、蕭常則既有同于吳音閩音的字音,也有跟今客贛方音相合的。

知章莊精四組聲母合并為一組在宋代分布很廣,無論北宋、南宋、北地、南地都可見,是一種曾經流播很廣、宋代仍然通用的通語現象;與此相應,這幾組聲母裡塞擦音和擦音之間的互動也是早期通語在宋代通語中的襲用。支微入魚、魚支通轉從曆史分布和現代漢語的分布上看,也是古代的一種通語,但是在宋代明顯衰微,通語裡受到灰微合流的時音抑制。

(二)重要觀點

該成果發現宋人作音和宋人音注中的一些重要現象,依據對這些現象的考察分析,提出了一些新觀點。

1.關于宋人作音的特點

宋人音注中的音切包括引據舊注、韻書音切入注和自作音切兩個大類。引據舊注、韻書音切入注有明引、依傍、依傍且解讀、舊注新用四類,宋人音注中因襲韻書反切的風氣盛濃,從事理上看實屬正常:宋音音釋多針對文獻中的生僻字、異讀字,目的是求正存雅,這類生僻字口語并不常用,

異讀字之數讀口語也難求全,隻能尋繹、參照舊注和韻書之音讀,此其一;其二,南宋作音者多為方言區注家,意在求通語而去方音,通語之讀,很多注家亦未必通曉,亦須依傍通語所源自之舊注、韻書音讀,即便有差池,亦尚有據。因為這兩個緣由,各家襲用、依傍韻書作音的比例都非常大。其中“依傍且解讀”一類,我們稱之為“緣切作音”,指出它離析韻書反切的結構,徑單取上、下字之時音對應作切的實質和由此造成的“例外”音變現象。“舊注新用”也是我們的發現,指出它所用并非韻書音系的音,而徑用此切的時音。我們這些觀點的提出,在學界時賢所論反切比對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反切解讀的方法,隻有讀懂宋人音切,才能有效分析比對的結果。

2.關于宋人音注的研究方法

鑒于宋人作音的這些特點,我們指出系聯、統計的結果會導緻不同性質的音切糾合在一起,而面對其間的種種複雜聚合現象的離析,最終還是得依靠對這些音切的具體分析來解決問題,直接用反切比對、對比對結果進行分析,焦點突出,少紛擾,效率高。至于那些利用系聯結果把不同性質的音切視為一體,利用統計的量化标準,目因襲之音為宋代時音主體,而數量很少的時音為個别零星音變,則大謬。這些看似零星的字音,各家不同文本裡的、同一地區不同注家裡的合而觀之,我們就會發現它的背後有一個音系的支撐,這些零碎的時音的特點恰恰是背後的新音系的結構性特點。是以,我們指出,鑒于曆史語料反映語音的殘缺性通弊,字音檢索表達的音系結構屬性的價值大于不同字音的存現量。曆史字音研究最重要的方法是字音的音系屬性的研究,關鍵是字音裡蘊含的音系結構因素。

3.關于宋代通語

我們依據宋代注家音注裡反映的字音整體面貌,發現所謂通語音包括前一個時期漢語某個強勢方言音系嬗變、流播而廣為傳習的舊時音,如知章莊精四組聲母混并;包括其時的音系演變中産生的、已經廣為取用的新時音,如止攝與蟹攝的重組,還包括韻書、舊注裡所注的跟一個字的特殊意義關聯的舊讀。這些“包括”總起來看就是文人讀書所用、經由文教傳播語用層面的語音系統。這跟以往宋音通語研究中專注于單純的一次音系嬗變的結果的描寫是不同的。承認實際運用的通語裡字音的層級性,更加有利于我們分析宋代語音的結構形态,那些老舊時音雖然在通語的層面上,但是它不屬于宋代音變所生成的音系,可以免去諸多紛擾。

4.關于漢語曆史音變的節律

我們在時賢關于漢語不同時期通語基礎方言更替研究的基礎上,通過讨論宋音中知章莊精四組聲母歸一、舌齒音三等字變讀洪音韻母表現出來的跟現代北京音并不對應但是跟北方方言及其南播方言都對應的事實,提出宋代以後漢語語音的演變模式發生重大變化。宋代語音接續前代通語的一些音變格局被打破,新的音類組合産生。宋代中原通語跟宋代及其後北方方言的演變之間不是一種貫通式演變,而有不同的演變趨向。跟宋代中原官話貫通的是北方方言、南播北音中音變趨向同、音類合并類型同的那些方言,如知章莊精歸一(包括後來受到北方新音變影響而緻其在三等韻字前腭化)、輕唇音字以讀重唇音拼洪音韻母、果攝開合混一以及與此對應的臻曾梗通山鹹江宕攝入聲字大混合讀o()類的等重要語音形态。在考察知章莊精四組聲母歸一及其塞擦音、擦音的互動和見組聲母讀精組這些聲類演變以及支微入魚的韻類歸并現象時,也發現它跟宋音的演變具有演變類型的差異:聲母的演變具有很強的、跟上古到中古一貫的擦音化演變,而宋音中這些生成的擦音并不被三等韻後面的i介音再次同化而擦音化,而是相反,它們吞噬了i介音,使三等韻變為一等韻。支微入魚所反映的止攝與遇攝重組的格局在宋代被打破,代之以止攝跟蟹攝重組的新韻類結構格局。二者之間也是節律性差異,而非貫通性演變。

三 成果的價值

(一)學術價值

成果的學術價值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

(1)整理出來的宋代通語字音彌補了宋音建構中事實的不足,尤其是各個聲類、韻類下轄字類的嚴重缺失。與此相關,對很多字在宋代通語中的讀音人們以前都不清楚,該成果提供了衆多漢字的宋代音讀。

(2)宋人作音特點的揭示以及與此相關的研究方法的辨正,給人們研究韻書以後的音注提供了參照。對糾正目前反切研究中方法上的偏失也有提醒的作用。

(3)宋代通語觀念的提出,既尊重了宋人語用的事實,又可幫助宋代音系演變研究排除這些習用舊讀跟音系演變所生發的時音并用雜陳給音系演變研究帶來的紛擾。更重要的是,這個觀點揭示了韻書、詩詞人用韻、文人音注等語用行為的一緻性,揭示了韻書、文人舊注等文教傳習這些語用行為在曆代通語建構中的作用。

(4)音變節律概念及其相關的演變形态的揭示,把學界時賢讨論的不同時期通語基礎方言的更替與在通語語音上的對應具體化,也為現代方言中跨地域、跨方言區出現的同類方音特點找到緣由。

(二)應用價值

應用價值主要是在學術研究領域,可為漢語語音史、漢語方言的研究提供曆史語音事實、音變類型、音系結構形态的參照。對相關人文地理的研究可提供語言事實的依據。

@media (min-device-width: 320px) and (max-width: 689px), (max-device-width: 480px){ .text_con p img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