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學良唯一幸存的兒子:不會講漢語,64歲首次回大陸完成父親遺願

作者:小洋哥

張學良将軍,這位曾支配東北乃至全中國軍政大權的風雲人物,晚年不得善終,在監獄中度過了将近20個春秋。離别祖國故土54年後,他64歲的獨子張闾琳終于有機會重返東北老家,一圓父親多年來的夙願。然而,這位身份特殊的張闾琳,自幼就被生母趙一荻托付給外國朋友撫養,長大後更是在美國定居,成為一名航天專家。這樣一個漢語落後、對故國陌生的張闾琳,又是怎樣回到祖國,是否能完成父親的遺願?他的歸鄉之路又經曆了怎樣的艱辛呢?

張學良唯一幸存的兒子:不會講漢語,64歲首次回大陸完成父親遺願

一、父親身世多舛 兒子命運坎坷

1914年,張學良續弦于鳳至,彼時他紅袖添香,似已得償所願。阖家歡樂,豈料命運無情,先後将張家三子一一奪去。長子張闾珣精神有恙,張學良不遺餘力資其就學,卻最終因西安事變陰影無疾而終。次子張闾玗更是短命,令張雪中送炭,悲痛萬分。幼子張闾琪雖然賢惠,但也命不久矣,10歲便撒手人寰。

張學良唯一幸存的兒子:不會講漢語,64歲首次回大陸完成父親遺願

一時之間,張學良喪子之痛如山嶽般壓在心頭,妻子于鳳至亦悲恸欲絕。二人唯一的慰藉,就是張學良的私生子張闾琳了。1930年,趙一荻為張學良誕下此子,既是他在外惹的情債,也是他晚年唯一的嗣子。

然而,命運弄人,張闾琳出生不久,張學良便因西安事變身陷囹圄,趙一荻帶着襁褓中的兒子四處逃亡。為了給兒子一個安全的生存環境,趙一荻最終将張闾琳托付給了老友伊雅格夫婦,自己則前往貴州陽明洞陪伴張學良渡過艱難的獄中歲月。

張學良唯一幸存的兒子:不會講漢語,64歲首次回大陸完成父親遺願

年幼的張闾琳就這樣被生生隔絕于父母,托付到異國他鄉。為了確定他的安全,伊雅格夫婦不得不将其改名"克爾",并要求他改口英語,從此與母語決裂。在嚴密的保護下,張闾琳一點一滴長大,直到踏入青年時代,才隐約獲知自己的身世。

與此同時,張學良夫婦在獄中肉體折磨和精神煎熬并存。張闾琳每每作夢,都會夢見父母憔悴的面容,淚水滾滾而下。趙一荻那一頭漆黑的秀發也因憂思成疾而花白。母子倆時常在夢中相見,卻終究無法重逢。

張學良唯一幸存的兒子:不會講漢語,64歲首次回大陸完成父親遺願

歲月催人老,就這樣一晃54年過去了。當張闾琳第一次踏上故土的那一刻,他的心中滿是喜悅,卻又夾雜着些許隔閡和陌生。是啊,半個多世紀的等待換來的,不過是對母語和故鄉文化的生疏而已。

二、歸鄉路漫漫 尋根曆程艱辛

張學良唯一幸存的兒子:不會講漢語,64歲首次回大陸完成父親遺願

張闾琳自幼被隔離于異邦,與生身父母無緣相見。直到1988年,國共恢複郵路往來,台灣方面同意張學良家屬可透過香港探親,張闾琳才有機會尋訪根脈。

尋親之路卻遠非坦途。當年張學良被囚,全家散落各地,音訊全無。要尋找張闾琳的下落,實屬勘亭�坷途。幸而有張學良的侄兒董顯光孜孜不倦,曆經艱辛,終于循線撥雲霧而現張闾琳的蹤影。

張學良唯一幸存的兒子:不會講漢語,64歲首次回大陸完成父親遺願

原來,張闾琳早已在美國歸化,姓名也改為"Johnny K.C. Chang",并從事航天工程師的工作。為了尋訪故鄉,他曾幾度想方設法擷取中國簽證,但均因中美關系緊張而無疾而終。

直到1995年,中美兩國重建立交後,航空航天界的一次展覽會為張闾琳重返祖國創造了良機。在中國政府的邀請下,他以航天專家的身份首次踏上祖國的國土。

張學良唯一幸存的兒子:不會講漢語,64歲首次回大陸完成父親遺願

雖隻是展會為由,暫時的短期簽證仍無法讓張闾琳盡興遊覽故裡,但他總算是實作了回國的夢想。中國政府對這位特殊身份的客人予以高度重視,由國務院僑辦安排專人熱情接待,并精心策劃了行程路線。

在随行官員的陪同下,張闾琳首站來到了故鄉沈陽。當他踏上東北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心中五味雜陳。一方面,他對祖國的鐘靈毓秀自然風光念念不忘;另一方面,母語的生疏又讓他無法與普通百姓暢所欲言,隻能借助翻譯溝通交流。

張學良唯一幸存的兒子:不會講漢語,64歲首次回大陸完成父親遺願

為了幫助張闾琳盡快熟悉祖國國情,中國僑辦特意為他安排了豐富多彩的行程。他先是拜谒了曾祖張作霖的陵園,掃墓敬獻瞻仰先人功勳;随後又參觀了張學良的舊居,沉浸在父親當年的榮光回憶中。

三、故裡重溫 親友重逢

張學良唯一幸存的兒子:不會講漢語,64歲首次回大陸完成父親遺願

張闾琳初次重返故裡,心境自是激動萬分。雖無法用流利的漢語直接表達,但他借助翻譯的輔助,還是向随行的從業人員訴說了自己對這片土地的眷戀與留戀。

"我出生在這裡,雖然後來就被母親送往國外,但對這裡一草一木都還記憶猶新。"張闾琳用英語說道,随後翻譯将他的話傳譯給在場的從業人員,"能夠重返故裡,我的心情無比激動,就仿佛做夢一般。"

張學良唯一幸存的兒子:不會講漢語,64歲首次回大陸完成父親遺願

從業人員們聽罷,也都被這位客人質樸的語言所打動,紛紛表示一定會盡最大努力,讓他重拾對祖國的親切感和認同感。

于是,在接下來的幾天行程中,從業人員們都本着"熟能生巧"的原則,努力滿足張闾琳的各種要求。他們首先帶領張闾琳前往沈陽張作霖陵園,讓他有機會拜谒自己的曾祖父。

張學良唯一幸存的兒子:不會講漢語,64歲首次回大陸完成父親遺願

站在曾祖陵園前,張闾琳默默凝視着墓碑上的名字,雖然無法完全了解碑文的含義,但他依舊深深鞠躬,向這位開疆拓土的先驅人物表達最高的敬意。

參觀完曾祖陵園後,張闾琳又被帶領前往了張家大院,那裡曾是他父親張學良的老宅。盡管年代久遠,當年的氣息已所剩無幾,但那熟悉的建築風格依舊讓張闾琳感到親切無比。

張學良唯一幸存的兒子:不會講漢語,64歲首次回大陸完成父親遺願

"這裡就是父親的老宅?真是讓人難以置信啊!"張闾琳驚訝地說道,語氣中充滿了渴望的味道。為了讓他更好地重溫往昔,從業人員們特意為他準備了一些珍貴的老照片,還邀請了一些老人前來,與張闾琳促膝長談、回憶往事。

其中,有一位老人聲淚俱下地說:"您可太像您父親了!當年他英武不凡、儀表堂堂,真是一代名将啊!"

張學良唯一幸存的兒子:不會講漢語,64歲首次回大陸完成父親遺願

聽到這番話,張闾琳雖然無法完全了解,但從翻譯的表情中,他已經感受到了這位老人對張學良的無限懷念與思戀。于是,他也熱淚盈眶,向老人深深一鞠躬,以示對父親的懷念之情。

四、尋訪失去的母語和傳統

張學良唯一幸存的兒子:不會講漢語,64歲首次回大陸完成父親遺願

張闾琳幼年被迫背井離鄉,遠赴他鄉長大,雖然有幸在伊雅格夫婦的悉心照料下健康成長,但始終無法體會到自身的文化傳統和母語的熏陶。這一切都讓他在學習母語和傳統文化上付出了更多的汗水。

初次回國後,張闾琳就向從業人員們抱怨道:"雖然我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但我對祖國的語言和傳統文化了解甚少,這讓我在與親朋好友交流時十分吃力,感到非常遺憾。"

張學良唯一幸存的兒子:不會講漢語,64歲首次回大陸完成父親遺願

從業人員們聽後也深有體會,遂特意為他請來了國内頂尖的語言專家,希望能讓他重新拾起失去已久的母語。語言專家首先從發音開始逐漸糾正張闾琳的口音,并教授他一些最基本的生字和詞語,讓他能初步掌握日常交流的能力。

随着漢語水準的不斷提高,張闾琳開始對中國傳統文化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業人員們随即又安排了國畫、書法等傳統文化課程,讓張闾琳一點一滴地了解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張學良唯一幸存的兒子:不會講漢語,64歲首次回大陸完成父親遺願

在國畫課上,張闾琳雖然筆法生疏,但依然拿着筆勾勒出了一幅幅清新質樸的畫作,充滿了對故鄉的眷戀與思念。而在書法課上,他執筆unhwa,用遒勁有力的筆鋒一次次書寫着"張學良"三個大字,字裡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父親的無限懷念。

除了文化課程,張闾琳在從業人員的指導下,還嘗試了烹制一些經典的東北家鄉菜。他親自下廚,按照祖傳的做法,熟練地烹制出了狗不理包子、酸菜白肉、涼拌黃瓜等拿手好菜,久違的鄉音鄉味讓他感慨萬千。

張學良唯一幸存的兒子:不會講漢語,64歲首次回大陸完成父親遺願

"這味道讓我想起了小時候母親做的家鄉菜,真是太懷念了!"張闾琳品嘗着美味,對翻譯說道,"雖然我一直在國外長大,但通過學習語言和傳統文化,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終于找回了自己的根。"

五、延續家族血脈 樂見親人團圓

張闾琳作為張學良唯一的嗣子,在拜訪完故裡後,心中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見到父親的親人們,以及張家後人,進而延續這個悠久家族的血脈。

有了這個願望,從業人員們随即着手安排張闾琳與張家後人的見面。經過多方打聽,他們終于聯系上了張學良的侄孫張福珍,并于沈陽一家酒店預定了包廂,為親人們的重逢做足準備。

張學良唯一幸存的兒子:不會講漢語,64歲首次回大陸完成父親遺願

見面那天,張闾琳早早就來到了包廂。當張福珍一行人走進來時,他第一眼就被張福珍那與張學良極為相似的面容所吸引,激動得幾乎合不攏嘴。

"福珍,你可真像我父親啊!"張闾琳用生疏的漢語說道,随即又轉過頭對翻譯說:"請問他是不是也姓張?是我父親親戚嗎?"

得到肯定的答複後,張闾琳立刻起身上前,給了張福珍一個熱情的擁抱。久别重逢的親人們紛紛熱淚盈眶,場面無比感人。

在随後的交流中,張闾琳詳細詢問了張家在他離開後的種種遭遇。原來,張學良被捕入獄後,整個張家幾乎覆沒,家族中的其他成員也遭到牽連,受盡苦難。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張家才重新煥發生機,後人們也終于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好日子。

"我當年被迫離開,再無音訊,一直對張家的遭遇心存愧疚。"張闾琳說,"今天能夠重逢,我終于卸下了這重大的心理包袱。你們都是我的親人,我一定會努力彌補這些年的缺失。"

張福珍聽後,連連擺手表示并無怨恨,反而對張闾琳能夠康健長大而由衷感到高興。他說:"闾琳,你是張家後代中唯一的嫡長孫,我們都很欣慰你能安全地活下來。從今往後,就讓我們互相扶持,共同延續張家香火吧!"

在從業人員的操辦下,雙方随後舉行了一個隆重的拜祖大典,緬懷先人,祈求張家後人興旺發達。張闾琳更是被張家後人們正式納入家族,成為張家這一支香火傳人。

就這樣,一别經年,久渴重逢,張闾琳終于圓了他的夙願。有了張家後人的支援和幫助,他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家。今後,他必将竭盡全力,彌補上延續張家香火的遺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