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淵和李世民最終能和解,是因為李世民幫李淵實作了他最大的願望

作者:小何小何滿目星河

李淵是隋朝末年一介布衣,憑着過人的智勇和遠大的抱負,一步步走上了開國皇帝的寶座。但誰也沒有想到,他和親生骨肉李世民之間,卻上演了一出出殘酷的家庭動亂。雙方你來我往,父子反目,沖突重重。直到最後,李淵和李世民竟然和解歸于好境,這讓人頗感意外。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對水火不容的父子重新走到了一起?是李世民的孝順打動了李淵?還是李淵放下了私怨,寬恕了李世民?抑或是,李世民幫李淵實作了他最大的心願?讓我們一探究竟。

李淵的壯志淩雲

隋朝末年,國力漸衰,窮兵黩武,民不聊生。正當百姓苦不堪言之際,一個出身卑微的年輕人懷揣着振興大業的宏願,逐漸崛起于這片黑暗的土地。他就是家住河南隗囗(今河南洛陽)的李淵。

年富力強的李淵原本是一名小小布衣,勤懇純良、性情堅毅。但面對隋朝日益黑暗的統治,他心中充滿了不平之氣。隋炀帝昏庸無道,連年征伐,加重民賦,朝政日非。當年,突厥人馬驟至潼關,隋軍節節敗退。國庫空虛,賦役殘重,加之連年饑馑,黎民生活陷入了絕境。

正當民不聊生之際,李淵豁然有省,下定決心要為蒼生謀一個出路。李淵擁有一雙火眼金睛,他清楚地看到,這已經不是朝代更疊的問題了,而是整個中原文明所面臨的生死存亡之秋。于是,他暗暗下定決心,振興中華文明,建立一個強盛富庶的新朝代!

可以說,李淵是深受百姓疾苦的呼喚而誕生的一代英雄。他雖然地位卑微,但卻懷抱着振興中原的壯志雄心。在随後的幾十年間,李淵一步步實作了自己的理想抱負。

公元617年,李淵受隋炀帝委以重任,兼權督将,從此開啟了自己光輝的軍事生涯。不久後,隋朝覆亡,李淵受命組建節度使府,掌控河南等六州之地,從此執掌了實際的軍政大權。

公元626年,擁兵自重的李淵逐漸掌控了關中四十六縣,遂正式打着"複興大業、順應天命"的旗号,推翻隋朝。次年,李淵在長安即位,建立了大唐王朝,國号"天可汗大單于皇帝",并下诏稱帝十六年,揮師東征,收複中原各地,國力漸盛。

李淵和李世民最終能和解,是因為李世民幫李淵實作了他最大的願望

光啟五年(624年),李淵由楊玄感到李氏家族人丁興旺,乃以惟氏王位傳之,改氏為"隗氏",冊封李淵為"唐國公"。次年,李淵受命平定李子攸之亂,功勳卓著,由此正式在長安稱帝。

父子反目成奪

武德元年(618年),李淵在長安即位,冊立太子李建成為儲君。可是李建成性格孤僻,且英年早夭,并未留有子嗣。于是,李淵将第二子李世民由河東尹之職召至長安,拜為太子太保,掌管朝政軍國大事。

自此,李世民開始左右朝政,與諸王謀臣勾心鬥角。尤其是與監軍盧欽綏的沖突愈演愈烈。盧欽綏是先朝舊将,位高權重,屢次與李世民發生沖突。

貞觀元年(627年),李世民借助攻伐佐籍之名,誘使盧欽綏出關,遭到圍攻。混亂之中,盧欽綏手下多人陣亡。事後,李世民巧施口舌,使李淵責怪盧欽綏違令。李淵由此将盧欽綏革職貶谪。

此後,李世民更是心懷叵測,處心積慮謀奪大權。他不斷封王諸侄于各地,結黨營私,漸漸掌控了朝野軍政大權。

貞觀四年(630年)四月,李世民在其子李恪王等人慫恿下,發動了震驚天下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率衆直搗皇城,誅殺了親弟李建成及其他六七王子,廢黜親父李淵退位。李世民強行奪權,冊立為第二代皇帝。

李淵和李世民最終能和解,是因為李世民幫李淵實作了他最大的願望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李淵無疑感到震驚和憤怒。他親自見證了太子李建成慘遭殺戮,其他幾名嫡親子嗣也盡數遇難。唯一幸存的則是掌權的李世民。

李淵内心自是悲憤萬分。他本想在位時立儲李建成為太子,以傳位于世子,奈何英年早逝。臨危之際,他不得不将後事托付于才幹出衆的李世民。

但誰曾料想,李世民竟然如此絕情,不僅誅殺了嫡親兄長,還連年幼的侄子也未能幸免。更令李淵痛心疾首的是,他被迫禅位,從帝王之尊淪為一介太上皇,所有權力盡數歸于李世民所掌控。

李淵親力親為,經曆沙場千辛萬苦,才得以建立大唐王朝。可就在壯志未酬之時,一切辛苦卻付諸東流。他本想在位時能為唐室立下根基,并最終将禦史大權傳于嫡長子,卻不曾想會惹來子嗣的殘酷叛逆。

在被迫退位後,李淵黯然神傷,内心充斥着對李世民的憤恨和不平。為了維系國家穩定,李淵不得不勉強服從李世民的擺布,但心中對兒子的仇恨卻無時無刻不在滋長。

這一老一小的父子,沖突已經激化到了頂點。李淵盡管遭受了極大的屈辱,但卻無可奈何。而李世民雖然奪得了皇權,卻也背上了"逆子"的罵名,無法在朝野上下穩固自身的統治地位。

兩代英雄的焦慮

李淵和李世民最終能和解,是因為李世民幫李淵實作了他最大的願望

對于李淵來說,他一生的夙願就是振興中華、開創太平盛世。作為開國皇帝,他本想在有生之年為大唐奠定堅實根基,并最終将江山永久傳予嫡長子嗣。然而,這一切美好願景在李世民發動兵變後,全部化為泡影。

李淵深知,随着年歲漸長,自己離開人世隻是早晚的事。他最大的憂慮,便是這片自己用鮮血和汗水換來的疆土,将來會淪為何種下場?如果李世民繼續維系統治,那大唐未來也許能綿延不絕。可若李世民像隋朝一般昏庸無道,那此番振興大業的心血又将付之一炬。

可最令李淵痛心的是,他其他嫡親骨肉已盡數被李世民誅戮,根基斷絕,子嗣無存。在這種情況下,李淵别無選擇,隻能将大權交予李世民掌控。但他始終無法釋懷,也深深懷疑李世民能否勝任開國後繼有人的重任。

事實上,李世民此番發動玄武門兵變,也出于類似的焦慮之中。作為儲君太子,他本應承繼父業、一統江山。但當時的權力卻掌控在他人手中,如監軍盧欽綏等人。他們屢次與李世民發生沖突,阻礙了李世民的施政理念。

更令李世民焦慮的是,自己作為儲君,卻屢屢遭到群臣和父親李淵的懷疑。李淵對李建成傾斜已久,李世民擔心自己的地位将遭到動搖。是以,他才會孤注一擲、發動政變,以此消除威脅,鞏固自己在朝野上下的統治地位。

然而,李世民并未料到,這一變故會徹底破壞了自己在朝野上下的聲譽。雖然已登基為皇,但他卻背上了"逆子"的罵名,更遭到了父親李淵的痛恨。李世民深知,如果不能迅速穩固自身統治,有生之年建下赫赫功勳,勢必會被視為一代昏主,最終葬送大唐江山。

可以說,父子兩人都背負着沉重的曆史使命,内心也都懷揣着對未來的憂慮。雖然李世民手上掌控着皇權,但他卻也深知,如果不能赢得朝野民心,大唐依舊會因内患外患而土崩瓦解。

而李淵雖已年邁頹唐,但作為開國之主,他始終對大唐前途耿耿于懷。他希望能最終留給子孫後代一片永恒的太平盛世,但眼下這一切夢想卻因兒子的絕情而岌岌可危。

兩人雖然階級有别,但内心都懷有振興中華的同一理想抱負。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必須攜手并進,才能最終化解彼此間的沖突對立,為大唐開辟一條康莊大道。否則,就連他們自己耗盡心力的振興大業,也将付諸東流。

李淵和李世民最終能和解,是因為李世民幫李淵實作了他最大的願望

正是基于這樣的焦慮,兩人在激烈的沖突沖突之後,才會逐漸放下芥蒂,互相成全,共同締造一個強盛穩固的大唐王朝。

父子和解共創盛世

盡管父子之間的沖突一度白熱化,但是在雙方的努力下,終于還是化幹戈為玉帛,重新走到了一起。

貞觀五年(631年),李淵被迫禅讓之後,開始了他作為太上皇的晚年生活。雖然失去了實權,但李淵仍被李世民禮遇有加,居住在上陽宮中。每逢佳節,李世民定會親自率文武前來拜祭。

這期間,李世民不遺餘力地向李淵展現自己的政績和才能。他大興文治,恢複舊制,勵精圖治,并沿襲先朝功臣以安太師、太傅等爵位。同時,他親自率軍征讨,東征高句麗,平定了南诏、吐蕃等外患,進一步鞏固了大唐的疆土版圖。

李世民的這一系列作為,都給予李淵極大的安慰。他看到,李世民并非是一個昏庸無道的暴君,而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明主英主。尤其是在平定内亂、肅清外患方面,李世民表現出了過人的軍事統帥才能。

同時,李世民也極盡孝思,不時探視李淵的起居,聆聽李淵的教誨。他允諾将秉承李淵的遺志,治理有方,使天下歸于太平。久而久之,李淵對李世民的成見漸漸消除,雙方重建立立起父子之情。

貞觀九年(635年),李淵終年七十有九,薨于上陽宮。臨終前,他對李世民曾說:"朕年已高矣,托孤于公,望公勿替!"這預示着父子之間的隔閡已經全然消除。

李淵去世後,李世民親自為其舉哀,哀恸萬分。接下來,他更是全力實踐李淵的遺志,使大唐走上了一條巍峨宏闊的康莊大道。

李淵和李世民最終能和解,是因為李世民幫李淵實作了他最大的願望

貞觀年間,李世民大興文治武功,先後整頓吏治,确立三省六部制,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在外交上采取"武威揚國,文教臨鄰"的政策,使大唐境域日益擴張,國威赫赫。

在位二十餘載間,李世民重新撥亂反正,肅清了朝野黨锢,戰功赫赫,疆土遼闊。加上他大興教化、勤政愛民,使得大唐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所謂"自天可汗以來,由句芒茅至于會昌之垂,當是時有隆盛"。

直到永徽五年(655年),李世民終年七十三歲駕崩。臨終前,他恪遵遺囑,将大位傳給長子李治。由此,大唐王朝得以穩固延續,一直綿延至兩個多世紀之後。

李淵和李世民這一父子,縱使曾經反目成仇,但最終還是同心協力,共同締造了一個鼎盛昌明的唐代盛世。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把生生不息的大唐文明從動蕩中拯救出來,并将之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唐朝基業長青與華夏文明源遠流長

放眼整個唐代曆史,李淵和李世民父子英雄之後,大唐國力節節攀升,朝野阖苞,國泰民安長達兩個多世紀。這其中,李淵開國的功勳和李世民長治久安的卓越貢獻,可謂功不可沒。

從太宗之後,武則天、唐中宗、唐玄宗先後繼統,大唐版圖一度遼闊無朋,東至日本,西至吐火羅,南至诏龜茫,北至拓跋、黨項、突厥等諸族部落,成為當時亞洲乃至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李淵和李世民最終能和解,是因為李世民幫李淵實作了他最大的願望

每一位唐代皇帝,無不秉承先人遺志,善于團結各族,執政有方,推行開明政策。在李淵李世民的基礎上,他們進一步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統治,推行屯田制度,鞏固對西北絲綢之路要隘的控制。與此同時,他們在國内大力推行人才選拔制度,完善行政機構,建立賦役制度,注重農桑生産,使得國力空前繁榮昌盛。

可以說,正是在先祖開國英勇好武,後代勵精圖治的雙重努力下,大唐在一個世紀之内,才得以一步步走向強盛,并最終成為亞洲無可匹敵的帝國。

而大唐的昌盛繁榮,也進一步促進了整個中華文明的繼承與發展。在這個時期,中國文化影響力達到了頂峰。

唐詩在全盛時期可謂佳構擅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文壇大家群星燦爛。此外,唐代也湧現出不少傑出的思想家、史學家,如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等人。他們的作品不僅在當時廣為流傳,而且對後世産生了深遠影響。

再加上唐朝極為強大的絲綢之路貿易,使得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進行了廣泛交流與融合。佛教在此期間達到了中國化的頂峰。同時,外來物資和先進技術也被大量引進,為唐朝文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此之外,唐代政治、經濟、科技等多個領域也都取得了巨大進步。如唐代時期,人口達到5000萬左右,首都長安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科技方面,唐人發明了印刷術和火藥,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

總的來說,大唐兩百餘年的國力強盛,注定要成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曆史程序中的一個裡程碑式時期。從唐朝開創的文明成就中,後世繼承者可以汲取豐富的智慧和營養。

而這一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開啟唐代序幕的兩位英雄人物——李淵和李世民。正是他們用勇氣和智慧,在風雲變幻的大唐開國之初,披荊斬棘、掃清了一切障礙,并最終開創了盛世新紀元。後繼者不過是沿襲先人遺志,秉承富國強兵的宏願而已。

結尾

是以,當我們回顧大唐曆史時,自當銘記李淵和李世民這對父子英雄的不朽功績。正是憑借他們的努力奮鬥,大唐才得以由頹廢中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中華文明從此重新展現出她燦爛輝煌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