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渊和李世民最终能和解,是因为李世民帮李渊实现了他最大的愿望

作者:小何小何满目星河

李渊是隋朝末年一介布衣,凭着过人的智勇和远大的抱负,一步步走上了开国皇帝的宝座。但谁也没有想到,他和亲生骨肉李世民之间,却上演了一出出残酷的家庭动乱。双方你来我往,父子反目,矛盾重重。直到最后,李渊和李世民竟然和解归于好境,这让人颇感意外。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对水火不容的父子重新走到了一起?是李世民的孝顺打动了李渊?还是李渊放下了私怨,宽恕了李世民?抑或是,李世民帮李渊实现了他最大的心愿?让我们一探究竟。

李渊的壮志凌云

隋朝末年,国力渐衰,穷兵黩武,民不聊生。正当百姓苦不堪言之际,一个出身卑微的年轻人怀揣着振兴大业的宏愿,逐步崛起于这片黑暗的土地。他就是家住河南隗囗(今河南洛阳)的李渊。

年富力强的李渊原本是一名小小布衣,勤恳纯良、性情坚毅。但面对隋朝日益黑暗的统治,他心中充满了不平之气。隋炀帝昏庸无道,连年征伐,加重民赋,朝政日非。当年,突厥人马骤至潼关,隋军节节败退。国库空虚,赋役残重,加之连年饥馑,黎民生活陷入了绝境。

正当民不聊生之际,李渊豁然有省,下定决心要为苍生谋一个出路。李渊拥有一双火眼金睛,他清楚地看到,这已经不是朝代更迭的问题了,而是整个中原文明所面临的生死存亡之秋。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振兴中华文明,建立一个强盛富庶的新朝代!

可以说,李渊是深受百姓疾苦的呼唤而诞生的一代英雄。他虽然地位卑微,但却怀抱着振兴中原的壮志雄心。在随后的几十年间,李渊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

公元617年,李渊受隋炀帝委以重任,兼权督将,从此开启了自己光辉的军事生涯。不久后,隋朝覆亡,李渊受命组建节度使府,掌控河南等六州之地,从此执掌了实际的军政大权。

公元626年,拥兵自重的李渊逐步掌控了关中四十六县,遂正式打着"复兴大业、顺应天命"的旗号,推翻隋朝。次年,李渊在长安即位,建立了大唐王朝,国号"天可汗大单于皇帝",并下诏称帝十六年,挥师东征,收复中原各地,国力渐盛。

李渊和李世民最终能和解,是因为李世民帮李渊实现了他最大的愿望

光启五年(624年),李渊由杨玄感到李氏家族人丁兴旺,乃以惟氏王位传之,改氏为"隗氏",册封李渊为"唐国公"。次年,李渊受命平定李子攸之乱,功勋卓著,由此正式在长安称帝。

父子反目成夺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在长安即位,册立太子李建成为储君。可是李建成性格孤僻,且英年早夭,并未留有子嗣。于是,李渊将第二子李世民由河东尹之职召至长安,拜为太子太保,掌管朝政军国大事。

自此,李世民开始左右朝政,与诸王谋臣勾心斗角。尤其是与监军卢钦绥的矛盾愈演愈烈。卢钦绥是先朝旧将,位高权重,屡次与李世民发生冲突。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借助攻伐佐籍之名,诱使卢钦绥出关,遭到围攻。混乱之中,卢钦绥手下多人阵亡。事后,李世民巧施口舌,使李渊责怪卢钦绥违令。李渊由此将卢钦绥革职贬谪。

此后,李世民更是心怀叵测,处心积虑谋夺大权。他不断封王诸侄于各地,结党营私,渐渐掌控了朝野军政大权。

贞观四年(630年)四月,李世民在其子李恪王等人怂恿下,发动了震惊天下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率众直捣皇城,诛杀了亲弟李建成及其他六七王子,废黜亲父李渊退位。李世民强行夺权,册立为第二代皇帝。

李渊和李世民最终能和解,是因为李世民帮李渊实现了他最大的愿望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李渊无疑感到震惊和愤怒。他亲自见证了太子李建成惨遭杀戮,其他几名嫡亲子嗣也尽数遇难。唯一幸存的则是掌权的李世民。

李渊内心自是悲愤万分。他本想在位时立储李建成为太子,以传位于世子,奈何英年早逝。临危之际,他不得不将后事托付于才干出众的李世民。

但谁曾料想,李世民竟然如此绝情,不仅诛杀了嫡亲兄长,还连年幼的侄子也未能幸免。更令李渊痛心疾首的是,他被迫禅位,从帝王之尊沦为一介太上皇,所有权力尽数归于李世民所掌控。

李渊亲力亲为,经历沙场千辛万苦,才得以建立大唐王朝。可就在壮志未酬之时,一切辛苦却付诸东流。他本想在位时能为唐室立下根基,并最终将御史大权传于嫡长子,却不曾想会惹来子嗣的残酷叛逆。

在被迫退位后,李渊黯然神伤,内心充斥着对李世民的愤恨和不平。为了维系国家稳定,李渊不得不勉强服从李世民的摆布,但心中对儿子的仇恨却无时无刻不在滋长。

这一老一小的父子,矛盾已经激化到了顶点。李渊尽管遭受了极大的屈辱,但却无可奈何。而李世民虽然夺得了皇权,却也背上了"逆子"的骂名,无法在朝野上下稳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两代英雄的焦虑

李渊和李世民最终能和解,是因为李世民帮李渊实现了他最大的愿望

对于李渊来说,他一生的夙愿就是振兴中华、开创太平盛世。作为开国皇帝,他本想在有生之年为大唐奠定坚实根基,并最终将江山永久传予嫡长子嗣。然而,这一切美好愿景在李世民发动兵变后,全部化为泡影。

李渊深知,随着年岁渐长,自己离开人世只是早晚的事。他最大的忧虑,便是这片自己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疆土,将来会沦为何种下场?如果李世民继续维系统治,那大唐未来也许能绵延不绝。可若李世民像隋朝一般昏庸无道,那此番振兴大业的心血又将付之一炬。

可最令李渊痛心的是,他其他嫡亲骨肉已尽数被李世民诛戮,根基断绝,子嗣无存。在这种情况下,李渊别无选择,只能将大权交予李世民掌控。但他始终无法释怀,也深深怀疑李世民能否胜任开国后继有人的重任。

事实上,李世民此番发动玄武门兵变,也出于类似的焦虑之中。作为储君太子,他本应承继父业、一统江山。但当时的权力却掌控在他人手中,如监军卢钦绥等人。他们屡次与李世民发生冲突,阻碍了李世民的施政理念。

更令李世民焦虑的是,自己作为储君,却屡屡遭到群臣和父亲李渊的怀疑。李渊对李建成倾斜已久,李世民担心自己的地位将遭到动摇。所以,他才会孤注一掷、发动政变,以此消除威胁,巩固自己在朝野上下的统治地位。

然而,李世民并未料到,这一变故会彻底破坏了自己在朝野上下的声誉。虽然已登基为皇,但他却背上了"逆子"的骂名,更遭到了父亲李渊的痛恨。李世民深知,如果不能迅速稳固自身统治,有生之年建下赫赫功勋,势必会被视为一代昏主,最终葬送大唐江山。

可以说,父子两人都背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内心也都怀揣着对未来的忧虑。虽然李世民手上掌控着皇权,但他却也深知,如果不能赢得朝野民心,大唐依旧会因内患外患而土崩瓦解。

而李渊虽已年迈颓唐,但作为开国之主,他始终对大唐前途耿耿于怀。他希望能最终留给子孙后代一片永恒的太平盛世,但眼下这一切梦想却因儿子的绝情而岌岌可危。

两人虽然阶级有别,但内心都怀有振兴中华的同一理想抱负。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必须携手并进,才能最终化解彼此间的矛盾对立,为大唐开辟一条康庄大道。否则,就连他们自己耗尽心力的振兴大业,也将付诸东流。

李渊和李世民最终能和解,是因为李世民帮李渊实现了他最大的愿望

正是基于这样的焦虑,两人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之后,才会逐渐放下芥蒂,互相成全,共同缔造一个强盛稳固的大唐王朝。

父子和解共创盛世

尽管父子之间的矛盾一度白热化,但是在双方的努力下,终于还是化干戈为玉帛,重新走到了一起。

贞观五年(631年),李渊被迫禅让之后,开始了他作为太上皇的晚年生活。虽然失去了实权,但李渊仍被李世民礼遇有加,居住在上阳宫中。每逢佳节,李世民定会亲自率文武前来拜祭。

这期间,李世民不遗余力地向李渊展现自己的政绩和才能。他大兴文治,恢复旧制,励精图治,并沿袭先朝功臣以安太师、太傅等爵位。同时,他亲自率军征讨,东征高句丽,平定了南诏、吐蕃等外患,进一步巩固了大唐的疆土版图。

李世民的这一系列作为,都给予李渊极大的安慰。他看到,李世民并非是一个昏庸无道的暴君,而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明主英主。尤其是在平定内乱、肃清外患方面,李世民表现出了过人的军事统帅才能。

同时,李世民也极尽孝思,不时探视李渊的起居,聆听李渊的教诲。他允诺将秉承李渊的遗志,治理有方,使天下归于太平。久而久之,李渊对李世民的成见渐渐消除,双方重新建立起父子之情。

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终年七十有九,薨于上阳宫。临终前,他对李世民曾说:"朕年已高矣,托孤于公,望公勿替!"这预示着父子之间的隔阂已经全然消除。

李渊去世后,李世民亲自为其举哀,哀恸万分。接下来,他更是全力实践李渊的遗志,使大唐走上了一条巍峨宏阔的康庄大道。

李渊和李世民最终能和解,是因为李世民帮李渊实现了他最大的愿望

贞观年间,李世民大兴文治武功,先后整顿吏治,确立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在外交上采取"武威扬国,文教临邻"的策略,使大唐境域日益扩张,国威赫赫。

在位二十余载间,李世民重新拨乱反正,肃清了朝野党锢,战功赫赫,疆土辽阔。加上他大兴教化、勤政爱民,使得大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所谓"自天可汗以来,由句芒茅至于会昌之垂,当是时有隆盛"。

直到永徽五年(655年),李世民终年七十三岁驾崩。临终前,他恪遵遗嘱,将大位传给长子李治。由此,大唐王朝得以稳固延续,一直绵延至两个多世纪之后。

李渊和李世民这一父子,纵使曾经反目成仇,但最终还是同心协力,共同缔造了一个鼎盛昌明的唐代盛世。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把生生不息的大唐文明从动荡中拯救出来,并将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唐朝基业长青与华夏文明源远流长

放眼整个唐代历史,李渊和李世民父子英雄之后,大唐国力节节攀升,朝野阖苞,国泰民安长达两个多世纪。这其中,李渊开国的功勋和李世民长治久安的卓越贡献,可谓功不可没。

从太宗之后,武则天、唐中宗、唐玄宗先后继统,大唐版图一度辽阔无朋,东至日本,西至吐火罗,南至诏龟茫,北至拓跋、党项、突厥等诸族部落,成为当时亚洲乃至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李渊和李世民最终能和解,是因为李世民帮李渊实现了他最大的愿望

每一位唐代皇帝,无不秉承先人遗志,善于团结各族,执政有方,推行开明政策。在李渊李世民的基础上,他们进一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推行屯田制度,巩固对西北丝绸之路要隘的控制。与此同时,他们在国内大力推行人才选拔制度,完善行政机构,建立赋役制度,注重农桑生产,使得国力空前繁荣昌盛。

可以说,正是在先祖开国英勇好武,后代励精图治的双重努力下,大唐在一个世纪之内,才得以一步步走向强盛,并最终成为亚洲无可匹敌的帝国。

而大唐的昌盛繁荣,也进一步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唐诗在全盛时期可谓佳构擅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文坛大家群星灿烂。此外,唐代也涌现出不少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如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加上唐朝极为强大的丝绸之路贸易,使得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进行了广泛交流与融合。佛教在此期间达到了中国化的顶峰。同时,外来物资和先进技术也被大量引进,为唐朝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此之外,唐代政治、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也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如唐代时期,人口达到5000万左右,首都长安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科技方面,唐人发明了印刷术和火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总的来说,大唐两百余年的国力强盛,注定要成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式时期。从唐朝开创的文明成就中,后世继承者可以汲取丰富的智慧和营养。

而这一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开启唐代序幕的两位英雄人物——李渊和李世民。正是他们用勇气和智慧,在风云变幻的大唐开国之初,披荆斩棘、扫清了一切障碍,并最终开创了盛世新纪元。后继者不过是沿袭先人遗志,秉承富国强兵的宏愿而已。

结尾

所以,当我们回顾大唐历史时,自当铭记李渊和李世民这对父子英雄的不朽功绩。正是凭借他们的努力奋斗,大唐才得以由颓废中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华文明从此重新展现出她灿烂辉煌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