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双减”之思:抑或重振诗教

编者按:

本文系投稿,作者系文化艺术领域从业者。作者认为,厘清为什么需要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中华诗教解决哪些人类的终极问题、我是谁四个问题,有助于在教育之路上卸除冗余,轻装上阵。

文|双雁楼主人

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中华诗教解决哪些人类的终极问题;我是谁。

厘清以上四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在教育之路上卸除冗余,轻装上阵。有助于我们施诸“双减”,收获“倍增”。

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

假设人生而无忧,市中心的大房子、香车美人、锦衣玉食等等应有尽有;假设人可以长生不老,我们还需要教育么,需要十年寒窗,去争取一张名校的入场券么?

不需要。

可见,教育建立在这样两个基础之上:其一,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可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人需要接受教育,学习知识与技能,获得竞争优势,进而优先获得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其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养育子孙,实现理想。好的教育,可以让人在有限的生命里,更好地实现自我。

总之,人类社会需要教育,是因为人类社会充满竞争。一方面,由于资源供需的极度不平衡,人需要通过教育获得提升,与同类赛跑,先到者先得、先活且活得好。另一方面,由于人生有涯而学无涯,梦想无涯,人需要与时间赛跑,哪怕到了君临天下的份上,也恨不得向天再借五百年。

人们为什么需要教育?因为人们要通过教育,来满足其在人世间行走所面临的竞争。人们需要通过教育,获得竞争优势。

那么,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呢?

老鹰教雏鹰滑翔,成年猎豹教幼子捕猎,企鹅妈妈驱使小企鹅到深海捕鱼,如此种种都属于教育。笔者将这类必需的、直接的、立足眼前利益的教育,称之为基本教育。

基本教育在人类世界无处不在。农民学种地、工匠学手艺、考上名校获得某种专业能力等等,都属于基本教育的范畴。

可是,在人类世界,单单依靠从动物世界继承且不断发展的基本教育,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竞争,无法帮助人们持续获得竞争优势。

所谓的基本能力,在面对生老病死,面对天灾人祸时,显得脆弱乏力。作为拥有思考能力和思想智慧的高级动物,人还需要百炼钢成绕指柔的精神力量。

刘邦与项羽决战,论身体的对抗,项羽能够以一抵万,刘邦不可能获胜。可是,刘邦擅长用人,他的团队中有一个叫张良的谋士。张良吹奏出忧伤的箫声,汉军和着齐唱楚歌,勾起了楚军的乡愁,彻底涣散了楚军。

楚汉之争,争的是精气神。刘邦胜出,胜在攻心。

竞争,让人类意识到基本技能之外,精神力量的重要。无用而至用的精神力量之竞争,让人类有了网络思维。

网络是什么?是通过许多个体的连接与联合,来抵抗单一个体无法驾驭的风险。一滴水,下一秒的命运不可预见。可是,一滴一滴聚合起来,形成汪洋大海,就可以永恒了。

网络的力量,就是感召大家聚起来的精神力量,诸如语言、文字、艺术、哲学、信仰等等。一个网络是否强大,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用户是否足够多,二是粘性是否足够高。犹太民族命运多舛,流离失所两千多年,至今依然强大,依靠其信仰网络的超高粘性。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生生不息,依靠其诗教的强大魅力,以及不断吸引新用户加入的开阔襟怀。满族曾入主中原数百年,之后又被汉族同化,就是最好的例证。

纵观历史,那些消亡了的族群,并非其中个体生物层面的消亡,而是其群体精神网络的崩塌。其中生物层面活下来的个体,往往会加入到更有竞争力的族群网络。

拥有网络思维,是人类世界区别于动物世界的巨大飞跃。基于精神信仰的网络力量,甚至超越了地区、民族、国家。比如,许多国家信奉伊斯兰教,被称为伊斯兰世界。中国的诗教文明,或言儒家文化,影响了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整个东南亚,称之为儒家文化圈。

由此,一个组织,因为经济上强大,就认为竞争力强大,可能是种误判。当下的商业领域,因互联网科技获得荣耀和财富的佼佼者,窃喜自己站在了时代文明的巅峰,亦未免过于自负。

至此,什么是好的教育?可以用以下三句话概括:

第一,好的教育包括谋生的基本教育。

第二,好的教育需兼顾无形的精神教育,孔子谓之文质彬彬。

第三,好的教育需用“网络”思维,作出顶层设计。好的教育是让受教育者所属的那张精神网络用户更多,粘性更高。

好的教育,不是批量生产一心只想升官发财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也不是培养出的人,一番巧取之后,头也不回地出走。

接下来,我们回答本文开篇的第三个问题:中华诗教解决哪些人类的终极问题。

第一,性命。即人最基本的身心健康问题。中国人的所有心理问题,在历代诗词当中,都能找到对应,获得治愈。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苏东坡。他的作用,是为我们做心理辅导,让我们坦然面对人生的困境,和生活的无奈。

世间的每个人都是自负的,都会感喟自己怀才不遇。可是,想想苏东坡,人家二十多岁已名满天下,贵为皇帝的座上宾。这么高的起点,如此大的才情,却终身不得志。不是在被谪贬的任上,就是在被谪贬的路上,所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一联是元稹的名句,是他为悼念亡妻所作。

还没有让你过上几天舒心日子,你就匆匆而去,与我天人永隔。我如此内疚,深深地思念着你,彻夜难眠。

生离死别,是人间天大的事。未展眉对长开眼,消解与安顿的,不只是失去爱妻的元稹,还有无数经历生死的中国人。

孔子这样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思无邪,是说诗歌天然是人间深情大爱的抒发。中国人好福气,在现实世界的不如意,都能够在前人的无限诗情里,获得慰藉。

诗教,又是如何解决人身体的健康问题呢?以中医当中最精华的经络推拿为例。把不同汉字组织在一起,形成词、句、联、章,为诗教提供内容。中医推拿呢,把不同的穴位串在一起,形成经络辨证,再通过手法,实现治未病的神奇效果。

汉字的毛笔书写,亦对应着穴位的推拿手法。书法讲求力透纸背,推拿则要求力气渗透到肌肉筋骨的深层;书法讲求提按顿挫,有放有收地“画圆”,推拿手法则要求用活力,也要“画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相干的十四个汉字排列在一起,可以欺造化,书写人间大美景象。同理,十四个不相干的穴位梳理通畅,亦可焕发神奇的保健功效,起死回生,延年益寿。

第二,家国。即人的信仰与担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藉这十四个字,范仲淹得以不朽。因为他道出了历来读书人的心声。同样的意思,无数历代文化精英都讲过,浩若星汉。《论语》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管子》有“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屈原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等等。往近些看,郭沫若有“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秋瑾有“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林则徐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

二十世纪初期,孙中山、黄兴等人领导了多次起义与革命,当时,无数青年才俊,义无反顾地加入到革命队伍当中,冲锋在枪林弹雨的最前线,不惜牺牲生命。

在牺牲的青年烈士当中,绝大多数,出身都非富即贵,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甚至有过留洋经历。

在中国读书人的认知里,国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国,为了捍卫家国大义,中国的读书人,尤其是文化精英群体,宁可奋起牺牲,也不退缩苟且。

抗战期间,在物质资源极其匮乏的西南联大,一大批拥有家国信仰的大师,培养了日后另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大师,遍布科技与人文领域。

远去不久的那些年代,没有补习班,没有不得不起早贪黑去完成的作业,没有装满拉杆箱的书本负重,但拥有好的教育。

第三,天人。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华诗教的密码,是方块汉字。而方块汉字,又是对包括人自身在内宇宙万象的提炼概括,天然有生命、有温度、有体态、有颜色。这样的文字禀赋,形成了中国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用佛学的思想,即消除“差别心”。我和我之外的全部,都是我。这样的宇宙观,或言自然观,使得“我”对“我之外”充满敬畏与感恩。

这种敬畏与感恩,对应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即谨慎索取,无限珍惜。把日常生活,升华成为艺术。比如,中国人珍惜每一掬高岭土、紫砂泥,创造了享誉世界的陶瓷艺术;中国人珍惜自然馈赠的每棵紫檀、黄花梨、楠木、榉木等,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明式家具。以及美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等。

当生活与艺术形成闭环,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又增添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综上,中华诗教综合解决人的性命、家国、天人等终极问题。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帮助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比强大的精神信仰网络。

最后,我是谁?是什么令我满怀骄傲?我从哪来,去向何处?应选择什么样的教育?这些问题,谨留给更多读者去作答吧。

壬寅三月

双雁楼主人于沪上

时防疫居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