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總是有着不少細微的事情,也影響着曆史的走向,比如經常被人們談起的鴻門宴,如果項羽在宴席上反轉,決定殺掉劉邦,又是另外一番局面。
太史公司馬遷,用自己的筆,描述了這一場扣人心弦的交鋒,期間一個角色的出鏡,也是至關重要,他正是項羽的親叔叔項伯。

這難免讓人有些好奇,項伯既然是項家人,為何會選擇調轉槍口幫助敵人呢?而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的他,在親侄子項羽死後又是怎樣的下場?其實讓我們來看看這一段故事也就知道了。
項伯作為項羽的叔叔,項梁的弟弟,《史記》提到,出生于名門世家的他,在楚國滅亡之後,開始遊離四方,和同為遊俠的張良交好(項伯早年任俠,秦時曾與張良有舊。)正是這一段感情,為之後幫助劉邦埋下了伏筆。
不過項伯始終跟随在項羽身邊作戰,無論是此前的巨鹿之戰,又或者是之後攻破函谷關,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函谷關駐軍,卻并非秦國兵馬,而是早入鹹陽的劉邦部隊。
這裡的确是劉邦有錯在先了,公元前207年10月,秦王子嬰向進逼鹹陽的劉邦投降,從此秦國滅亡,此前楚懷王讨伐秦國的時候,就曾經有過約定,“先入鹹陽者為王”,可是封王這一事情,怎麼說也得等到戰争結束,更不應該成為劉邦派兵占據函谷關,阻止諸侯入内的理由。
攻取鹹陽的劉邦卻也很快膨脹,他聽取了謀士鲰生,派兵控制住函谷關在内的各處要道,拒絕其他勢力入關,是以項羽一聽也生氣了,直接帶着40萬大軍擊破函谷關,向劉邦問罪去了。
不過此時的情況,倒也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麼嚴重,項羽對函谷關的軍事行動,更像是一場懲戒,他的說法是“為擊破沛公軍”,兩人在讨伐秦國的時候本來就結拜為了兄弟,更何況此時還有不少殘餘勢力未曾肅清,項羽翻臉顯然也是對自己不利,也有失人心。
項伯顯然知道這一點,作為侄子的部下,他是極力主張和劉備交好的,勸說道:“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不過項羽的另外一人範增,卻提出了不同看法:“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财貨,好美姬。今入關,财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這才有了接下來劉邦親自請罪的鴻門宴,不難看出,劉邦的性命,實際上也取決于項羽陣營内部的項伯和範增兩派,但是項羽最終還是聽從了叔叔項伯的意見,并沒有對劉邦痛下殺手,鴻門宴接下來的故事,相信大部分讀者也就清楚了。
可以肯定的是,無論鴻門宴前後,項伯一直都是項羽的部曲,而他首要的考慮要素,依然還是項羽勢力的利益,才樂得充當一個和解的中介人。
隻不過接下來的發展,顯然是出乎項伯和項羽意料的,劉邦以一種十分迅速的速度崛起,等到漢高祖二年,項羽攻打齊國,往九江王英布出征兵,結果後者已經悄悄歸順劉備,來到了劉備駐紮的荥陽,至于項伯,也被項羽賦予了收編九江軍隊的重要任務。
《史記》記錄,項伯抵達九江之後,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殺死英布的妻子,很顯然,他對于英布的叛亂,也是痛恨至極,此時的項伯,是否為沒有殺掉劉邦而後悔呢?
但是他已經擋不住大勢所趨了,公元前202年,随着項羽垓下之戰的失敗,楚霸王拔劍自刎,包括項伯在内,所有項家子弟也都成為了劉邦的俘虜,但是劉邦還是采取了比較寬宏的政策,考慮到項伯在鴻門宴護駕有功,将其封作了射陽侯,封地放在了江蘇寶應縣射陽湖鎮東部。
隻不過劉邦顯然對項家人的崛起依然有所忌憚,是以又下了一道聖旨,将其賜姓為劉。
一直到漢孝惠帝時期,公元前192年,項伯這才因為疾病而去世,等到他離開人間,漢朝廷随後以其後代項睢有罪,不能繼承爵位作為理由,剝奪了他的封國,最後一塊屬于項家的土地,也從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