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控制(深度好文)

《醒世格言》裡講到: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我們會發現,人越是到了一定的年紀,就越不喜歡與人訴說心事。

不是沒有心中想要說的話,而是沒有了當初想要表達的欲望。

因為知道了大部分的傾訴乃至控訴都沒有什麼用,是以不如及時地控制自己,克制自己。

控制(深度好文)

如此,方能不對外界抱有虛妄的期待,也不會陷入一種純粹的妄想之中而無法自拔。

村上春樹說: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

人遇到的失望多了,自然也就變得成熟了,因為失望越多,思考也就會越多,自然能夠學會放下的也就越多。

不要害怕孤獨,正如每個人都活得孤獨一樣,控制好自己的生活節奏,找到人生的方向,你會越來越好。

控制(深度好文)

1: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

這種過程,我們難免會有多多少少的情緒化,而且這種情緒化又會因為每個人的性格不同而産生差異。

但我們要明白,任何一個人,但凡想要在人生當中取得一番成就,就勢必要告訴自己: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能夠做到控制自己的情緒,意味着你掌握了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自刎烏江”記載了項羽最後的一戰,他帶着幾十人被圍困,不得已逃到烏江邊,本來可以乘船成功逃亡,但奈何此時的項羽早已心灰意冷,産生了自暴自棄的念頭,最終選擇自刎烏江。

如果用感性的角度來看待項羽這次選擇,總容易給人一種悲壯的感受,覺得此人乃真是性情中人,理想純粹,信念堅定。

可放在理性角度來看,我們難免會認為項羽的失敗,就在于他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因為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是以面對自己的失敗,他不是在找原因,不是找出口,而是一味地對自己的情緒和想法聽之任之。

的确,我們在了解項羽這個人的生平事迹就會知道,此人好大喜功,逞個人才智,不會覺悟,更在犯下錯誤的時候,不懂得責備自己。

放任自己的情緒,不懂得審視自己,在一些人看來卻是一種灑脫、真性情的表現,這種想法無疑是極為危險的。

因為一個真正有魄力,有實力的人,是靠自身全面的才智、涵養和格局來活出人生的境界,活出真正的灑脫和真性情。

這種灑脫和真性情,是有支撐的,也是站得住腳的。

在成功的路上,我們所遇到的最大敵人往往不是由于我們缺少機會,或是資曆不夠,而是缺少了對自我情緒的控制能力。

控制(深度好文)

2:控制好自己的言行

一個人隻有擁有了平和、穩定的情緒,才能在日積月累的付出當中,逐漸地做到撥開雲霧見青天。

做事,有了良好的情緒,才能守恒,才能緻遠。

做人,有了平和的情緒,才能心安,才能幸福。

然後,我們才能将内在平衡的情緒,帶到現實生活當中的言行舉止裡。

奧雷柳斯說:

“如果你對周轉的任何事物感到舒服,那是你的感受所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

借着感受的調整,可在任何時刻都可以振奮起來。”

控制(深度好文)

由此可見,一個人隻有具備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才能在現實行動當中打造一種良性的行為。

一個人為什麼要控制好自己的言行舉止呢,其中的道理就在于,生命在于運動,生活在于體驗。

如果我們連最起碼的行為舉止都無法保證良好的狀态下,又如何能保證自己可以過得幸福呢?

是以,控制好自己的言行,就在于生活裡,做到自覺、自律、自愛、自立。

生命不息,運動不止,正所謂“種桃李者得其實,種蒺藜者得其刺”。我們種下了什麼樣的種子,就會收獲到什麼樣的果子。

一個人若是具備着良好的生活行為和習慣,那麼他們也就可以在持之以恒的耕耘裡,收獲到自己想要的。

村上春樹說:

“當受到别人的責難時,抑或覺得委屈時,我總是能比平日裡跑得更遠一些。”

人既是孤獨的,也是不孤獨的。

孤獨在于,人與人之間的悲歡并不相通,而不會孤獨的地方在于,我們無法隔絕于現實生活,而一個人完完全全地靠自己活着。

這就需要我們能夠在人情世故上,在生活工作上,在感情相處當中,能夠找準自己的位置,确定自己的角色,然後控制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好自己。

多運動、多鍛煉、多思考、多反思、多自覺、多自律。

好的習慣,不怕多,好的言行,不怕做。

控制(深度好文)

3:控制自己的人生

範仲淹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或許,這句話是對控制自己的人生的一種最好注解了。

人活一世,有得有失,有喜有悲,各種雜亂的事情,各樣難言的心情,都在生活體驗當中。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控制好自己的言行,做到淡然自若,閑庭信步,情緒穩定,舉止得當。

如此,才能在一步一步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提升自己的過程裡,逐漸地掌握自己的人生,控制好自己的人生。

人生隻有一次,随便對待,或是用心待之,皆在于我們處于一種怎樣的認知層面裡。

但這種認知的境界,全靠我們自己如何去思考,去管理,去控制,去布局,去創造自己的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