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情緒性進食:情緒不好,吃來解愁?

情緒性進食:情緒不好,吃來解愁?

深夜一人感到孤獨空虛,忍不住下了一大堆外賣訂單,在搞怪的電視節目陪伴下,吃着燒烤炸雞,度過無聊的夜;

結束一天繁瑣又毫無意義的狗屁工作後,沖向小吃街,橫掃一整條街後,摸着鼓鼓的肚皮,打着飽嗝,心滿意足地回了家;

與好朋友起了争執,與伴侶鬧了沖突,被上司噴得狗血淋頭後,點上奶茶蛋糕,讓甜食來安撫自己氣憤委屈的心靈……

情緒性進食:情緒不好,吃來解愁?

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情緒會容易影響到我們的食欲。

當我們感到焦慮、抑郁、憤怒、孤獨時,選擇吃一頓美食,“化悲憤為食量”,往往便能感覺自己會好很多了。

而心理學上的研究也發現,進食與情緒之間存在着某些特殊的關聯,特别是在負面情緒體驗方面。

這種“以進食行為作為應對消極情緒的反應”,被稱為「情緒性進食」。

選擇用美食來安撫自己,在低落時獎勵自己“吃點好吃的”來讓自己好受一點,這當然是可以的。

但當你隻會用“吃點好吃”來當做挽救情緒的靈丹妙藥,那麼這可能會我們的身心帶來更嚴重的傷害。

情緒性進食:情緒不好,吃來解愁?

朋友小詩便是一位常常用美食來犒勞自己的人。上周休息天,我們約在了一間咖啡館見面。

一坐下,她便迅速地下了一堆蛋糕,外加一杯甜甜的卡布奇諾。她說自己再不吃點甜食就忍不住了。

等蛋糕送上來,她便開始了一邊風卷殘雲地吃,一邊向我吐糟自己的缺德上司和木頭男朋友。

“我真的快被氣死了。缺德上司就淨會使喚我幹活,明明看到我已經忙得飛起了,還若無其事地使喚我去列印檔案,揪一些不必要的小細節,真的是!

還老是無效開會,快下班了才說要開會,開會也不說點必要的,就羅裡吧嗦,說了跟沒說一樣,淨會浪費大家時間!你說這上司,我不得來一頓燒烤炸雞,奶茶蛋糕才能平複自己想沖上去打人的沖動。”

小詩吐槽完,桌上的蛋糕也吃得差不多了。大量的甜食攝入,讓小詩一開始那惱怒的狀态也平靜下來許多。

“唉,果然是沒有一頓美食解決不了的傷心。上次我那木頭男友安慰我大半天,還不及我吃兩個小蛋糕加好喝的奶茶有效得多。

但有的時候,胡吃海喝後,我這脆弱的腸胃也受不住,總是備着胃藥,也是不好受啊!”小詩苦笑着說。“你這是借吃消愁,愁更愁。”我回道。

情緒性進食:情緒不好,吃來解愁?

食物确實可以起到安撫情緒的作用。那這是否意味着我們可以毫無顧忌,靠大量進食來安撫情緒呢?顯然,這真的不可以。

我們都清楚,不當的飲食偏好和不規律的飲食習慣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極大的負擔,也容易患病,諸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脂肪肝等慢性疾病都與此有關。

這都會威脅到我們的身體健康,給我們帶來低生活品質的體驗,就像小詩常常會因為腸胃問題半夜到醫院挂急診,平時也常備着各種胃藥。

而除了身體上的負面後果外,也會帶來心理上的負面影響。

01)帶來更多的失控感和消極情緒體驗

研究發現,失控感是進食障礙患者報告最多的體驗。個體難以控制進食量或食物攝入,會讓他們感覺自己變成了失控的火車一般,任由情緒主宰自己的大腦。

而在進食結束後,察覺到自己的進食行為超過了自己能控制的水準,随之而來的是内疚、羞恥、害怕等消極情緒體驗。

失控過後,我們會覺得自己很糟糕,自尊水準和自我評價減低,也對自己的失控行為感到焦慮、沮喪。

情緒性進食:情緒不好,吃來解愁?

而當我們依賴食物和吃東西去對抗、安撫情緒時,把大量的食物塞入嘴巴後,我們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麼、好不好吃,僅僅是機械地重複着咀嚼吞咽的動作,直到感覺内心的空虛被填滿,肚子不再是空空如也時,才會停下來。

但當看着自己日益豐碩起來的身軀以及體重秤上不斷飙升的數字時,剛剛感到滿足的内心又再一次被空虛和愧疚羞恥感侵占,既對自己的身材、健康感到焦慮,又為自己再次不受控感到無力沮喪。是以借吃消愁,隻會讓自己愁上加愁。

02)陷入不健康的惡性循環中,隔絕真正解決問題的機會

情緒性進食的研究人員根據研究,指出來經常情緒性進食者常常會陷入這樣一個惡性循環中:

感到情緒不太好(焦慮煩躁、孤獨寂寞等消極情緒)時,你會自然而然地選擇了攝入大量食物,來讓自己獲得暫時性的解脫,但之後很快會感受到自己的失控進食,以及對自己行為的後悔,再次體驗到負面情緒,于是又感受到吃的沖動,再次進行瘋狂吃喝。

情緒性進食:情緒不好,吃來解愁?

在陷入這樣的循環後,進食既是我們獲得暫時輕松的手段,也是讓我們更加感到内疚、崩潰消除的罪惡源頭。

在感到無力的同時也依賴着它,而真正需要解決的情緒問題便被我們隐藏在了瘋狂進食行為的背後。

那麼,機械重複的“情緒進食”,可以解決嗎?

在《告别情緒性進食的DBT方法》中,提供了一些可操作性的方法。

方法一:理性審視,重申承諾

相信很多陷入情緒性進食的人,都嘗試過很多次讓自己停下來的方法,每一次都會告訴自己“我不能再吃了”,但每一次好像都會堅持不住,再次卷入其中。

這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以食物來對抗情緒,雖然對自己的進食感到罪惡,但也确實享受着進食帶來的短暫滿足。

是以當我們一下子讓自己不再吃時,我們連短暫的滿足感都無法獲得,那些負面的情緒排山倒海地向我們湧來,将我們打趴。

是以,我們不得不承認,情緒性的進食能給我們帶來一定的好處,但也要清晰認識到這樣的行為背後有着長期的負面後果。

情緒性進食,是需要我們去理性審視看待的。

書中介紹了這樣一種審視方法:

“準備一張小卡片,寫下情緒性進食的好處和弊端,并進行比較,這時候我們會發現,它的弊是遠遠大于利的。

而我們可以将這張小卡片随身攜帶提醒自己,在感到想要進食的沖動時可以拿出來看一看,想一想,再決定要不要吃。

在小卡片上還可以寫上自己的承諾,可以是非常通俗的語言,但能通往你内心深處。”

方法二:正念進食

現在大部分年輕人吃飯時,會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劇或綜藝節目,邊看邊吃。

雖然“電子榨菜”很下飯,但也不得不承認,這樣吃飯時我們的注意力不在食物上,吃的東西味道如何,吃了多少,常常是沒有意識到的。

情緒性進食也是這樣。在負面情緒的侵襲下,在吃東西的強烈沖動主宰下,進食便是一個機械重複的行為,我們無法與當下的食物産生聯結,僅僅是無意識地吃。

書中針對這樣的情況,提出了正念進食。将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所吃的食物上,重建起我們内心與食物的關系,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有意識地去感受自己在吃什麼、吃了多少、有什麼感覺。

情緒性進食:情緒不好,吃來解愁?

正念進食,在吃東西時,需要我們去觀察、采取不評判的立場并專注于當下正在做的事情。

首先觀察。在吃飯前,去仔細觀察、描述食物的樣子。熱騰騰的面條散發着令人垂涎的氣味,湯底是濃郁的,鋪在上面的黃金煎蛋熟度剛剛好,一戳破,蛋黃便流出來……仔細端詳觀察在面前的食物,在感官上體驗食物的刺激,留意自己腦海出現的想法。

然後在吃的時候細嚼慢咽,體會唇齒之間食物的本味,以及身體的感覺。

最後時刻注意身體發出的信号,是否還需要繼續吃,還是已經有飽腹感了。

在練習正念進食時,我們會以充分的覺察、意識和以對每一刻、每一種味道、每一次咀嚼的關注來吃每一口食物。

方法三:尋找其他控制情緒的方式

當我們有強烈的情緒波動時,除了情緒上的變化,生理上也會産生一系列的變化:呼吸加快,心率加快,身體會出汗或者濕冷,甚至伴随頭暈和肚子痛等腸道反應。

而進食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會進行一系列的調整,讓我們短暫遠離負面情緒的心理體驗。心理上的痛苦轉移到身體上,進而又轉向食物進行緩解。

情緒性進食:情緒不好,吃來解愁?

是以,我們可以尋找其他調整方式,替代進食。例如學習腹式呼吸,在專注于呼吸時也調整身體反應。

腹式呼吸:用緩慢的、有節奏的、流動的呼吸來擴張你的部,而不是在上胸或咽喉處淺淺地呼吸。

想象一下你的腹部有一個氣球緩慢地充入空氣,然後慢慢收縮,再慢慢膨脹,如此反複。呼吸的頻率差不多在每分鐘10-12次。用鼻子吸氣和呼氣。當你吸氣的時候,慢慢地數一、二、三。當你呼氣的時候,一定要放松和平靜。

做完10次之後,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緩慢的呼吸上。練習的越多,就越容易将注意力轉移到呼吸上。

總之,偶爾用美食療愈法并無大礙,但若是隻依賴“吃”來解決情緒問題時便要警惕了。若是情況嚴重無法控制時,要及時尋找專業人士的評估與幫助。

美食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美好體驗,我們應該學會去享受和體驗食物的美味,做一個有品味的幹飯人!

▎本文為中心原創文章,轉載時請标明出處,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