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明天之前》第一集觀感

簡單聊聊《在明天之前》第一集觀感。

幽幽夜色中朦朦燈光裡依依一水邊,一場都市夜話、一次向内求索和延展觀瞻,橫向辨析和“情緒”相關的多種概念、縱向講述人生閱曆中那些冷的怒的喜的情緒小火苗。

有深邃沉靜的哲思面貌,不是流俗淺薄的三兩句雞湯;

有懇切真摯的剖白分享,不是場面套路的輕浮和油滑;

某些洞見讓人眼前一亮“呀原來還有這個方向”,某些總結讓人瘋狂點頭“對對對沒錯就是這樣”,某些故事讓人“哎呀對不起雖然有點慘但是好想笑”。

來,我們從頭說起。

《在明天之前》第一集觀感

一,鏡像映射和觀照:在别人的故事裡聽見我的共鳴

當談論某件事情時,如果一味以過于遙遠、過于抽象、過于學術和思辨的眼光來看待,容易失去直接的共情可能性;

如果一味以過于瑣碎、過于特殊、過于直覺的故事來表述,又容易失去深挖一層的可能性。

這一集《在明天之前》裡聊情緒,聊法很有意思。

有遠的,有近的。

有抽象思考,也有具象講述。

既有“哎呀呀他怎麼這樣/快看啦這不就是我麼”的親切感、共鳴感,又有不止步于分享故事的更多元度的思考延展。

《在明天之前》第一集觀感

雙雪濤描述“上班時很怕和上司一個電梯”。

很有畫面感。

他說不僅僅是“不知道要和上司說什麼”,甚至覺得自己聽不明白“上司在說什麼”(有沒有話外之音)。

《在明天之前》第一集觀感

很奇怪,雙雪濤明明很健談、絲毫看不出社恐的影子。

他的症結出發點,大概都是因為不喜歡那個工作。

一無熱情二無興趣,三無可觀收益。

長此以往,連“和上司同在一個電梯裡”都成了巨大負擔。

(電梯困境甚至是雙雪濤辭職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明天之前》第一集觀感

一語道盡多少職場打勞工心酸。

做自己喜歡的、有價值感的、有巨大升值空間和美好行業前景的工作,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要能力要内在素質還要一些外在運氣。

我們這些沒那麼幸運的普通人,get不到這樣的天成工作,能在别人的“職場恐怖故事”中照見類似的困窘,某種程度上似乎是一劑不用害怕的安慰貼劑。

雙雪濤說他算逃逸,從銀行辭職、不再需要做這種情緒管理,對自己如今的工作負責即可。

而當下他緩解情緒的方式是拳擊。

《在明天之前》第一集觀感

被問及“小說家不是都跑步嗎”,他表示跑步太孤獨。

描述拳擊時除了“打”很爽之外、“被打”也很有功效。

強調“被打”的痛感,也很放松。

席瑞分享說他每天起床看見好多消息進來,都會頓感壓力倍增。

回複語氣會不太好、甚至經常弄錯日期。

《在明天之前》第一集觀感

到下午忙完一陣,(閑适一點)轉念一想:呀我當時為什麼會那樣和他說話呢?

時隔好幾個小時、找補回去發表情包。

通常都會收獲讓對方一臉震驚的效果:哈你是有什麼事嗎?

(哈?沒看出來席瑞還有當喜劇人的一面哈)

《在明天之前》第一集觀感

姜思達一本正經介紹,說他對付情緒有個特别好的辦法。

全場認真期待ing:他究竟要說啥?

結果他說:我就告訴自己,如果不能控制情緒,接下來兩個月的财運就會非常差。

這逐漸玄學化的神轉折,真是有幾分爆笑。

《在明天之前》第一集觀感

所謂“玄學”描述,輕易能有“科學”解釋。

如果情緒失控,讓潛在的合作客戶對象察覺“這個人不靠譜”,普遍降低合作意願、無形提升風險等級,那麼進賬自然受影響、“财運”自然變差。

隻不過,這一套很工具化的理性的闡釋,最終節點似乎都是将人往“工具理性”的異化之路上推。

《在明天之前》第一集觀感

《在明天之前》讓人覺得,有别于市面上的普通雞湯,優于各路無病呻吟,很閃亮的一點,或許就在于不僅僅是瞄準負面情緒、提供所謂舒緩言語;而試圖深度發掘“情緒管理和人的工具理性”之間關系等問題,更形而上、更本質、更玄遠;

一方面有更深更廣的橫縱宏觀視域;

另一方面,又有着更細膩更具體更多元的“真人案例”。

酸甜苦辣煮一鍋,喝完幾口味道幾次轉折,濃郁又有層次。

《在明天之前》第一集觀感

二,情緒面面觀:撕開正常預設淺層表象之後的種種啟發

節目中諸位提及網際網路對(負面)情緒的放大功能。

頻頻舉出“發瘋文學”的案例。

某種程度上,情緒是一種很私密很個人化的體驗。

(集體情緒、情緒共振是另一回事)

但在網際網路傳播結構中,發瘋文學等強烈情緒發洩,對于個人情緒的公共表達,無疑是一種很有助推力和催化效果甚至是“誘發效應”的“煽動”。

周轶君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點:情緒并不一定是負面的啊。

《在明天之前》第一集觀感

很多可愛表情包,都在傳遞正面情緒。

姜思達說某種試圖控制(負面/失控/發瘋)情緒的機制,其實就是讓人鈍化。

對負面情緒感受沒那麼強烈,與此同時,也在喪失對正面小确幸情緒的興趣和新鮮感。

比如從前一點點就能開心,此後這個開心快樂的門檻值,越來越高。

《在明天之前》第一集觀感

一種是有條理的情緒管理。

另一種是将“敏感”修理為“鈍化”,剝奪痛苦焦慮的同時也一并剔除了快樂喜悅。

前一種聽起來更讓人羨慕,後一種則更接近某種次元上的“人的異化”。

很警醒的一點,是在此之前我們時常人雲亦雲“情緒管理”,甚至來不及驚覺“為什麼我們覺得不要有情緒就是對的”?“好的正面的情緒怎麼就被劃到外面去了”。

某種預設的語境,是當我們談論“有情緒”時,預設是在講述負面情緒。

某些疑問并不一定需要自帶答案,提出和預設狀态不同的視角,本身就是一點很有裨益的啟發。

《在明天之前》第一集觀感

三,當我們讨論情緒自由時,我們究竟在讨論什麼?

這一集裡衆人談及情緒自由。

經濟自由很好了解,擁有足夠多的錢,想買啥。

所謂情緒自由究竟指向什麼次元?

如果直覺套用類似概念,“擁有很多情緒,想咋發洩就咋發洩”,聽起來似乎不太對勁。

或許,情緒自由是一種不用刻意壓抑也無需肆意發洩的自在狀态。

《在明天之前》第一集觀感

所謂“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某種程度上,或許隻是個人願望、個體意志和社會規範、教化規訓完美重疊。

情緒自由之是以比“情緒穩定”聽起來更吸引人,或許就在于“情緒穩定”可能隻是鈍化好的壞的所有感覺、隻是壓抑情緒、是物化工具化人性的某個片面結果。

而“情緒自由”聽着似乎更具有主體性。

一方面,似乎在暗示“可以随意揮霍情緒而不用擔心後果”(比如姜思達說的那種财運差);

另一方面,好像又有更陽光更灑脫更不羁的某種潛台詞。

《在明天之前》第一集觀感
《在明天之前》第一集觀感

對比之下,财富更直覺、更能數句話表達、戶頭有多少個零數一數就知道;

而情緒更複雜、更難量化計數統計,更“測不準”。

很難斷定,情緒自由究竟指向“永遠都有好心情”“可以随便永遠壞情緒而無懼後果”的哪個端口。

前者聽着更像祝福,後者似乎無形中捆綁了更多外在限定條件。

無論如何了解,情緒自由似乎都一件聽起來美好又在精神層面感覺層面上略“奢侈”的事情。

《在明天之前》第一集觀感

一整集《在天亮之前》看下來,似乎也是一場“情緒療愈室”。

聽各路不同畫風的情緒故事,遠遠近近形形色色很生動,既有共振的代入感,也有陌生化遠觀的新奇感;

看他們對正常概念、預設狀态做更深入更有洞見的透析,從思維模式到解析視角都很有啟發;

有源自真實生活的真摯力量、真誠觀感,又有不止步于表面現象的洞見和思考,既有生動的戲劇性、又有審慎的人文感。

期待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