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明白什麼道理後,你不再焦慮了?

昨天看到一句很有道理的話:“每個人的花期不同,不必焦慮有人比你提前擁有。”

“躺平”、“焦慮”、“内卷”,時不時充斥在我們耳邊。

事實上,很多事情都有正反兩面,舒适區能帶來開心,可安逸久了會讓你停滞不前。上坡的過程也許很累,但它卻能讓你發現不一樣的自我,看到不一樣的山峰。

人各有志。希望大家能按照自己的選擇去生活,可以堅定走下去,不攀比也不後悔。

過度焦慮大可不必。在領悟到一些道理後,願我們的人生可以輕松很多,輕裝上陣。

01

别人的存在 是為了陪伴你

在明白什麼道理後,你不再焦慮了?

“這世上除了自己,别人全是NPC。”

你也可以把生活看作成一款遊戲叫《地球OL》,你才是遊戲的主角,别人都是附屬品。

他們存在的意義,都是為了豐富你的生活,讓你變得不再那麼孤單。

抱着這樣的心态去對是世間的人或事,你會活得灑脫自在,不再為某個人而患得患失,不在乎别人眼光,更不會變得讨好卑微。

相信别人都是為了自己而存在的附加品時,你就變得釋然不再對抗,而是怎麼讓世界更好為你服務。

努力賺錢,難道不是為了讓别人服務自己?

飯店餐廳,難道不是為了給你更好的口味嗎?

老師的存在,難道不是為了讓你變得更博學嗎?

歌手演員的存在,難道不是為了讓你享受嗎?

每次不開心的時候這樣想,就會覺得一切都像風飄雲散,你會發自内心的愛上這個世界。

當然了,也不要去改變任何人。因為除了自己,任何人或事都是無法控制的。

你的父母、同學、同僚、上司、老闆、客戶都無法控制,更無法改變。

不要再去的尋求得到别人渴望和了解,從别人身上找認同感,這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

成年人的标志,是要為自己負責。

你不再去強求改變别人,知道這世界上都是互相比對。我們無法改變别人,但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

這個世界都是互相比對的,價值足夠就很容易在一起。工作、愛情、生活都是這樣。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最基本的道理:一個人如果做什麼,主要是從自己的感覺出發,那麼他就會有一個清晰的「真自我」。

試想一下,如果自己的人生不能自己做主,卻總是受到别人的情緒,意願牽制着走,是不是就等于把自己人生的主動權與掌控權拱手讓人。

日本動畫之王宮崎駿就曾說過:我從來不考慮我的觀衆,因為他相信每一個故事都有其自身的邏輯。

他隻需忠于這個邏輯,就可以憑借着相信自己的感覺譜寫出好的作品。

當然,尊重自己的感覺不是說去盲目遵從,前提還是要有足夠的功底,因為隻有曆經千帆成熟了心智,才會沉澱獨有的靈感源泉。

是以,學會愛自己的前提,就是尊重自己的感覺,減少内耗,去創造出屬于自己的領域。

隻有把精力保持下來,去做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才是一個成熟的人正确的選擇。

02

小小的習慣 大大的改變

在明白什麼道理後,你不再焦慮了?

國外有一個叫摩根的青年,每天閑的蛋疼,有天突發奇想——連續吃三十天麥當勞會怎樣?

他說幹就幹,一日三餐都吃麥當勞,連吃三十天。

他還用錄影機記錄下了這一過程。三十天後,摩根的體重增加了25磅(約23斤),而且還患上了輕度抑郁和肝髒衰竭現象。

要知道,之前摩根可是非常健康的,真是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

摩根連續三十天吃麥當勞的視訊引起了另一個人的關注。

他叫馬特·卡茨,是著名的谷歌工程師。

他告訴自己,既然30天可以改變一個人,那為什麼不朝好的方向改變呢?于是他給自己列了一份30天挑戰計劃。

完成四個任務:騎車上班;每天步行10000步;每天拍一張照片;寫一本50000字的自傳。

克服四個習慣:不看電視;不吃糖;不玩推特;拒絕咖啡因。除了那本五萬字的自傳,其它七項都是非常小的挑戰。

30天後,馬特·卡茨從一個肥胖的宅男工程師變成了一個擁有健康、樂觀、文采等多種美好品質的人。

他說:“做那些小的、持續性的挑戰,30天後你會感謝自己。”

有人提到“改變”就頭大,其實是他們把“改變”想的太繁雜了。

如果你想養成早起的習慣,你隻需要在前一天早睡,早睡的前提無非是少看一集肥皂劇或者少玩一個小時的遊戲,僅此而已。

所謂改變,指的并不是“脫胎換骨”。

改變就像蒸三溫暖,紅紅臉、出出汗、排排毒、治治病。由外到内,由淺到深,由皮膚到肌理。改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不必急功近利、不必追求立竿見影,隻要每天能比前一天有一點突破、一點改善,而且朝着正确的目标持續地做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一輩子太長,一秒鐘太短,30天不長不短剛剛好。你可以改掉一個壞習慣,也可以培養一個好習慣。把東西放在固定的位置。

一周集中采購一次生活必需品。把第二天的計劃寫在紙質月曆上。在前一天晚上準備好第二天要用的東西。以分鐘為機關來計時,而不是以小時。

随身攜帶筆記本。記錄時間都去哪了。每天靜坐冥想五分鐘。早起。記賬。

這些習慣小的不能再小,但若能長期堅持,或許人生會發生巨變。

03

懦夫都在等待100%的機會‍‍‍‍‍‍‍‍‍‍‍‍‍

在明白什麼道理後,你不再焦慮了?

一個人一旦确定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會在每一個選擇上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而隻要他不确定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在遇到每一個選擇的時候,都會成為一個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又什麼都想要的投機主義者。

“當你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的時候,所有的選擇都是利弊分析。‍‍

當你确定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的時候,所有的選擇都不再是利弊分析,而是價值分析。”

比如騰訊當年要收購位元組跳動,讓張一鳴去騰訊當副總裁,張一鳴直接拒絕了。

記者問他為什麼?

張一鳴說,我創業不是為了去騰訊當高管的,那多沒意思。

的确,這是你是什麼人的問題,你要成為誰。

為什麼張一鳴能創業失敗這麼多次依然堅定的繼續創業,為什麼位元組跳動會成為中國國家化成功的網際網路公司。

因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他要當老闆,要成為一家在全世界範圍内取得成功、受到全世界尊重的企業家。

是以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至關重要。

但是絕大部分人甯願把時間花在自己都不知道有什麼意義的事情上。

然後哼哧哼哧地努力去自我感動,看我沒浪費時間吧,我上進吧?

那麼,如何成為一個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呢?

找一個榜樣或者偶像,當你的人生遇到每一個選擇的時候,你就想想,如果你的偶像會怎麼選?你就怎麼選。

薩特說,人必須要有傾向性。

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臨床心理學家,前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喬丹·彼得森在《人生十二法則中》也提到:

“一個人必須擁有精确的目标,否則就會淹沒在世界的複雜性當中。”

另一個是吳軍博士曾在《見識》這本書裡提到了相同的觀點:

“你如果想要去撿西瓜,就要貶斥芝麻。有人說,我沒有遇到西瓜啊,其實不是沒有遇到,而是因為你滿眼都是芝麻,天天為撿芝麻而忙碌,就沒有機會練就撿西瓜的能力了。”

隻有偏執狂才能生存,模棱兩可是平庸的展現。

隻要一件事正确的機率是51%,另一件事正确的機率是49%,那麼你就必須堅定的選擇51%的那個,根本不需要完全正确。

而大部分懦夫都在等一個100%的機會。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