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格言》里讲到: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我们会发现,人越是到了一定的年纪,就越不喜欢与人诉说心事。
不是没有心中想要说的话,而是没有了当初想要表达的欲望。
因为知道了大部分的倾诉乃至控诉都没有什么用,所以不如及时地控制自己,克制自己。

如此,方能不对外界抱有虚妄的期待,也不会陷入一种纯粹的妄想之中而无法自拔。
村上春树说: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
人遇到的失望多了,自然也就变得成熟了,因为失望越多,思考也就会越多,自然能够学会放下的也就越多。
不要害怕孤独,正如每个人都活得孤独一样,控制好自己的生活节奏,找到人生的方向,你会越来越好。
1: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
这种过程,我们难免会有多多少少的情绪化,而且这种情绪化又会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而产生差异。
但我们要明白,任何一个人,但凡想要在人生当中取得一番成就,就势必要告诉自己: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能够做到控制自己的情绪,意味着你掌握了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自刎乌江”记载了项羽最后的一战,他带着几十人被围困,不得已逃到乌江边,本来可以乘船成功逃亡,但奈何此时的项羽早已心灰意冷,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念头,最终选择自刎乌江。
如果用感性的角度来看待项羽这次选择,总容易给人一种悲壮的感受,觉得此人乃真是性情中人,理想纯粹,信念坚定。
可放在理性角度来看,我们难免会认为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因为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面对自己的失败,他不是在找原因,不是找出口,而是一味地对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听之任之。
的确,我们在了解项羽这个人的生平事迹就会知道,此人好大喜功,逞个人才智,不会觉悟,更在犯下错误的时候,不懂得责备自己。
放任自己的情绪,不懂得审视自己,在一些人看来却是一种洒脱、真性情的表现,这种想法无疑是极为危险的。
因为一个真正有魄力,有实力的人,是靠自身全面的才智、涵养和格局来活出人生的境界,活出真正的洒脱和真性情。
这种洒脱和真性情,是有支撑的,也是站得住脚的。
在成功的路上,我们所遇到的最大敌人往往不是由于我们缺少机会,或是资历不够,而是缺少了对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
2:控制好自己的言行
一个人只有拥有了平和、稳定的情绪,才能在日积月累的付出当中,逐步地做到拨开云雾见青天。
做事,有了良好的情绪,才能守恒,才能致远。
做人,有了平和的情绪,才能心安,才能幸福。
然后,我们才能将内在平衡的情绪,带到现实生活当中的言行举止里。
奥雷柳斯说:
“如果你对周转的任何事物感到舒服,那是你的感受所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
借着感受的调整,可在任何时刻都可以振奋起来。”
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才能在现实行动当中打造一种良性的行为。
一个人为什么要控制好自己的言行举止呢,其中的道理就在于,生命在于运动,生活在于体验。
如果我们连最起码的行为举止都无法保证良好的状态下,又如何能保证自己可以过得幸福呢?
所以,控制好自己的言行,就在于生活里,做到自觉、自律、自爱、自立。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正所谓“种桃李者得其实,种蒺藜者得其刺”。我们种下了什么样的种子,就会收获到什么样的果子。
一个人若是具备着良好的生活行为和习惯,那么他们也就可以在持之以恒的耕耘里,收获到自己想要的。
村上春树说:
“当受到别人的责难时,抑或觉得委屈时,我总是能比平日里跑得更远一些。”
人既是孤独的,也是不孤独的。
孤独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悲欢并不相通,而不会孤独的地方在于,我们无法隔绝于现实生活,而一个人完完全全地靠自己活着。
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在人情世故上,在生活工作上,在感情相处当中,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确定自己的角色,然后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好自己。
多运动、多锻炼、多思考、多反思、多自觉、多自律。
好的习惯,不怕多,好的言行,不怕做。
3:控制自己的人生
范仲淹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或许,这句话是对控制自己的人生的一种最好注解了。
人活一世,有得有失,有喜有悲,各种杂乱的事情,各样难言的心情,都在生活体验当中。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控制好自己的言行,做到淡然自若,闲庭信步,情绪稳定,举止得当。
如此,才能在一步一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里,逐步地掌握自己的人生,控制好自己的人生。
人生只有一次,随便对待,或是用心待之,皆在于我们处于一种怎样的认知层面里。
但这种认知的境界,全靠我们自己如何去思考,去管理,去控制,去布局,去创造自己的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