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高祖刘邦
第一人、项伯
项伯是项羽的叔父,更是项羽能够听信之人,也是一个只讲义气,无任何政治考虑之人。要不是项伯,刘邦早就被项羽杀害,就不会有后来的汉高祖及大汉王朝。在历史上,项伯先后四次帮助刘邦于危难之时,哪怕其中一次项伯坚定的站在项羽阵营,那刘邦面临的就将是失败的命运,所以,刘邦能够打败项羽,建立汉朝,项伯功不可没。
第一次:鸿门宴之前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牵制秦军主力,刘邦趁机攻入关中,第一个占领咸阳,这简直可以被认为是捡漏行为,所以项羽不承认“关中王”的说法。
况且这个时候的刘邦,兵力不过10万,而项羽却拥有近40万大军。于是在范增的建议下,项羽便屯兵霸上,准备第二天对刘邦发动战争。可以说在这个时候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灭掉刘邦是易如反掌。
但项伯为了义气,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刘邦的军营给张良通风报信。但张良是个敏锐的政治家,他对刘邦忠心耿耿,反而带着项伯去找刘邦,刘邦趁机喝酒吃肉跟项伯搞好关系,甚至还结成儿女亲家。项伯回到军营后就立马找到项羽,并说了一大堆刘邦的好话,用道义来劝说项羽。
项伯的通风报信,第一次救了刘邦。
第二次:鸿门宴上
鸿门宴上,项羽的谋士范增意识到项羽肯定是改变了主意,不准备对刘邦下手。于是找来项庄,让项庄假借舞剑助兴的名义,伺机杀死刘邦。结果,项伯也借着舞剑助兴的名头,挡住项庄,硬是不让刺杀刘邦。
项伯鸿门挡刀,又救了刘邦一命。
第三次:劝说项羽,将汉中分封给刘邦
鸿门宴后,项羽便分封诸侯,内心对刘邦有了提防,于是便将蜀地分封给了刘邦,意图将刘邦困死在山里。如果刘邦只占据蜀地,那他以后进军关中,逐鹿中原,就是难上加难,因为在蜀地和关中的中间,就是汉中之地。况且汉中地势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守住汉中,那刘邦就只能困死蜀地。
张良于是找到项伯,希望项伯能够劝说项羽,将汉中之地也分封给刘邦。于是在他的多次劝说下,项羽还真的就把汉中之地给了刘邦,这才给了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机会。
汉中王的分封,让刘邦有了重入关中的机会,项伯功不可没。
第四次:劝说项羽归还刘邦的父亲和家眷
彭城之战中,刘邦损失惨重,不仅折兵损将,就连自己的父亲和老婆等人也被项羽俘虏。对项羽来说这绝对是一件好事,虽然刘邦故意表现无赖,但再怎么说那也是自己的父亲、老婆,项羽的做法影响到刘邦。结果项伯又出现了,他劝说项羽:刘邦就是一个亡命之徒,如果真的杀掉刘邦的父亲和老婆,那就真的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再加上项羽和刘邦是结拜兄弟,因此应该将刘邦的父亲、老婆归还刘邦。
而项羽竟然又一次答应项伯,将刘邦的父亲和老婆归还给了刘邦。最后西楚霸王落了个不肯过江东的悲惨结局。
刘邦也是一个注重恩情之人,对于项伯的恩情,他铭记在心,在自己称帝之后,不仅册封了项伯为诸侯,更是赦免了“项”氏家族,并且给他们赐姓为“刘”。还册封了很多项伯的亲朋好友,使得项伯拥有乐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第二人、丁公
刘邦和项羽在彭城交手,结果刘邦的四五十万大军被项羽三万精锐打的丢盔弃甲,刘邦身为三军统帅,只能仓皇逃出彭城,身边的近卫被杀的只剩几十个人。逃命途中,刘邦多次将一双儿女扔下车,车夫夏侯婴一次次将他们救上来。项羽部下丁公带骑兵四处追击汉军,上天眷顾,他竟然追上了刘邦,此时的刘邦简直就如丧家之犬。如果丁公这时选择将刘邦交给项羽或者就地斩杀,那么历史将会大有不同,项羽或许就可以在楚国称帝,一统华夏。
结果,情急之下,刘邦回头对丁公说:“两贤岂相厄哉!”,意思是两个有才能、德行的贤士岂能互相为害,丁公估计平生没受过什么人的夸奖,见刘邦称他为贤人,就勒马而立,放刘邦走了。可以说,丁公是刘邦的救命恩人。
刘邦后来打败项羽,对项羽的人开始进行追捕,丁公凭着自己当初对刘邦的救命之恩,他显然没有慌乱,料定刘邦定然不会要了他的命,甚至幻想自己说不定会被封侯。
可是,令他没想到的是,等他见到刘邦的时候,刘邦连想都没想,直接把他拖下去砍了,并且马上叫人将他绑在军中游行示众,然后公开说道:“丁公为项王臣属却如此不忠,他就是使项王失去天下之人。”
这时的刘邦,已经一统天下,就想着怎样治理天下,绝对不能容忍不忠之人,丁公这人恰恰对项羽不忠,所以才导致项羽最终被打败,杀了他就是为了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