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詩文背後有故事2:王昌齡高适王之渙詩名赫赫,卻受制于伶人

作者:引觞滿酌

中國古代詩歌慣有“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特點。得益于開明的文化政策及儒釋道的并行融合,宴樂在唐朝得到勃興,民間音樂活動非常普及,也催生了許多音樂家、歌手、器樂家。音樂的興盛極大地推動了詩歌創作,借助伶人的演繹,詩歌也就有了傳唱度。伶人地位雖然低微,但卻能影響甚至左右詩人的名氣。

詩文背後有故事2:王昌齡高适王之渙詩名赫赫,卻受制于伶人

在唐代的《集異記》中有個雅俗兼具的故事:

唐玄宗開元年間,詩人王昌齡、高适、王之渙三人交好,經常小聚喝酒論詩。

有一天,天寒微雪。三位詩人一起到酒樓去小飲。忽然有梨園的演員登樓聚會宴飲。三位詩人一邊吃酒一邊烤火,看演員表演節目。一會兒又有四位豔美的梨園女子登上樓來,随奏起了當時有名的曲子。

王昌齡對兩位朋友說:“我們三個在詩壇上也算小有名氣,可是一直未能分個高低。今天算是有個機會,可以悄悄地聽這些歌女們唱歌,誰的詩編入歌詞多,誰就是勝者。”

詩文背後有故事2:王昌齡高适王之渙詩名赫赫,卻受制于伶人

“七絕聖手”邊塞詩人王昌齡

一位歌女率先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随後一歌女唱道:“開箧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台何寂寞,猶是子雲居。”

詩文背後有故事2:王昌齡高适王之渙詩名赫赫,卻受制于伶人

邊塞詩人高适

第三個歌女出場唱到:“奉帚平明金殿開,強将團扇共徘徊。玉顔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這裡的第一首和第三首都是王昌齡的絕句,分别是《芙蓉樓送辛漸》和《長信秋詞五首》(其三),第二首出自高适《哭單父梁九少府》。首首是佳作,聽到有知音歌唱自己的作品,王昌齡和高适自然得意、興奮、激動。

王之渙臉上有點挂不住了,自認成名已久,可是歌女們竟然沒有唱他的詩作。于是不服氣地對兩位朋友說:“這幾個唱曲的不出名,所唱不過是低級且不入流的歌曲,那些高雅之曲,哪是她們唱得了的呢!”于是用手指着幾位歌女中最漂亮一個說:“到她唱的時候,如果不是我的詩,我這輩子就不和你們争高下了。如果是唱我的詩的話,二位就拜倒于座前,尊我為師好了。”

詩文背後有故事2:王昌齡高适王之渙詩名赫赫,卻受制于伶人

悲壯豪邁的王之渙

一會兒,輪到那個梳着雙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唱了,她唱道:“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得意至極,擠兌着王昌齡和高适說:“怎麼樣,鄉巴佬,我說的沒錯吧!”三位詩人開懷大笑。

那些歌女聽到笑聲,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紛紛走了過來:“請問幾位公子,在笑什麼呢?”三位詩人就把比詩的緣由告訴她們。歌女們施禮下拜,并說:“請原諒我們俗眼不識神仙,恭請各位加入我們地酒。”最後大家在一起醉飲了一天。

這就是有名的“旗亭畫壁”故事,三位詩人都工于絕句,尤其是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可謂絕句中的絕句。雖詩人的身份明顯高于伶人,但他們的作品高下評判卻操于伶人歌者之手,可見伶人才是真正的鑒賞家、評論家。

看來,詩之雅與歌之俗隻是相對的,當文人士大夫攜帶自己的雅作走進市井生活,這樣雅就走向了俗;當伶人采集、歌唱文人的雅作時,俗也就有了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