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帶着五個問題,再讀《登鹳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登鹳雀樓》名垂千古,盡人皆知。如果有人說出上句,馬上有人可以接出下句。詩中的名句“更上一層樓”,鼓舞着人們登高望遠,戰勝困難,勇往直前。關于這首詩的解讀、賞析太多,為了有一些新鮮感,小編試着從以下幾個角度,再次聊聊這首詩。通過解答五個問題,多角度了解這首《登鹳雀樓》。

帶着五個問題,再讀《登鹳雀樓》

一,鹳雀樓為什麼會修在黃河岸邊,難道不怕水淹嗎?很多資料介紹這座樓的時候,都會提到,鹳雀樓是古代四大名樓之一,位于山西蒲州城外靠近黃河。事實上,鹳雀樓距離黃河還有一段距離,隻有登上樓頂才能隐約見到黃河。所謂“靠近”,從距離上看也有幾十公裡。

二,蓋樓需要花錢,為什麼選在了蒲州這個地方?在唐代,蒲州經濟繁榮,富甲一方,是北方重要的商業城市。蒲州有鹽湖,可以産鹽,積累了大量财富。蒲州重視文化教育,唐代有很多進階知識分子都是蒲州人。在這樣一個物華天寶、物阜民豐的寶地蓋一座高樓,也就不在話下了。

帶着五個問題,再讀《登鹳雀樓》

三,王之渙真的到過鹳雀樓嗎?唐代的鹳雀樓已經毀于戰亂,現代人重建了這座高樓。鹳雀樓的頂層,有一尊王之渙的銅像,擡手仰頭注視黃河。王之渙是山西绛州人,很早就參加科舉出來做官了。

有學者研究表面,《登鹳雀樓》是他35歲時的作品。結合王之渙年表,他30多歲的時候還在當官。這就沖突了,要麼這首詩的創作時間早于他35歲,要麼他寫詩的時候,隻是聽說了鹳雀樓的壯美景觀,有感而發。當然了,對于王之渙這樣的大詩人來講,他是否登樓寫詩并不十分重要。他的才情并非見到實景才能抒發,靈感到了自然可以迸發出創作的火花。

帶着五個問題,再讀《登鹳雀樓》

四,為什麼王之渙寫的是傍晚時的景色,他不怕看不着嗎?鹳雀樓在蒲州城外西南方向,日落的時候,西面的光線會更亮一點兒。此時遙望黃河,反而可以看得更加清楚。是以他說,“白日依山盡”。

帶着五個問題,再讀《登鹳雀樓》

五,這首詩為什麼如此有氣勢?詩中并沒有出現威武、霸氣、豪邁這些詞彙,卻讓人感受到内心激蕩,久久不能平靜。這就是詩歌的魅力,王之渙采用縮萬裡于咫尺的手法,産生了咫尺有萬裡的豪情。“欲窮”二字充滿了期待,“更上”二字直接說出方法。一問一答之間,仿佛天地盡在掌握。

涵義深遠,耐人尋味,這就是《登鹳雀樓》的千古流傳的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