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書會有系列性的閱讀,自娛自樂。比如有諾貝爾文學獎系列,争取把每個獲獎者的代表作都讀一遍;有世界各國傑出作家作品系列,我想一共也就200多個國家,每個國家選出一本書,也就200多本,我想還是能完成的;有父女同讀系列,就是跟着女兒一起讀她學校開出的書單,這個系列完成起來相對比較輕松;還有一個系列,是看了高曉松的一個節目後設定的,就是魯郭茅巴老曹系列,這個臨時性的系列也是最容易完成的。這幾位都是現當代大名鼎鼎的文壇巨擘。現在羅列一下,主要有幾個關注點:出生年月、家庭出身、趣聞轶事,還有就是找找有沒有我最近關心的想法,大多民國大家都會出洋,學貫古今中外,拭目以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創始者之一。
出生于浙江紹興城内東昌坊新台門周家。幼名阿張,長根,長庚,學名周樟壽,出生于沒落官宦之家,爺爺周介孚,翰林出身,當過知縣,還是有家底的。
1902年3月,與厲綏之、錢均夫一同赴日本公費留學。1904年9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現日本東北大學),肄業,相識藤野嚴九郎。
1918年5月,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在魯迅的個人生活中,有兩件事對他的打擊是沉重的。一個是他的婚姻生活,另一個就是與弟弟周作人的失和。具體就不細說了。
1936年10月19日因胃疾去世。
郭沫若評價說:魯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劃時代的文藝作家,是實事求是的曆史學家,是以身作則的教育家,是渴望人類解放的國際主義者。
魯迅的作品太多了,就略舉一兩個吧:《呐喊》、《彷徨》。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本名郭開貞,字鼎堂,号尚武, 中國現代作家、曆史學家、考古學家。
出生于四川省嘉定府樂山縣一個地主兼營商業的家庭。1914年1月,在大哥郭開文的資助下赴日本留學。
1924年春,再赴日本,在福岡翻譯河上肇《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屠格涅夫長篇小說《新時代》,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系統了解,從此确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
1912年,郭沫若奉父母之命,與一個沒有讀過書的舊式女子張瓊華草草完婚,由于郭沫若對封建婚姻制度不滿,婚後第五天便離家出走,赴成都讀書,但兩人沒有離異。直到1939年,郭沫若還鄉,向張瓊華鞠躬表示道歉。張瓊華在郭沫若家空守68年,無子女。這段故事跟魯迅有點像。
1978年春,抱病出席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當選第四屆文聯主席;同年,文集《沫若劇作選》出版;6月12日,因患大葉性肺炎長期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
巴金評價他(郭沫若)非常真誠,他談話、寫文章,沒有半點虛假。
作品太多了,我隻讀過他的一部詩集,裡面的《女神》一篇傳世最廣。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裡,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創始者之一。
1928年先後完成《動搖》《追求》——即三部曲《蝕》的創作。7月,東渡日本,期間寫有長篇小說《虹》(未完)和《從牯嶺到東京》等。赴日不知是否求學,但也算出國見了世面。
1946年,赴蘇聯通路。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費25萬元人民币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此舉對中國近代文壇影響深遠。
茅盾為新中國第一任文化部長。
代表作《子夜》、《林家鋪子》。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巴金,,中國當代作家。
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一個官僚地主家庭。
1923年,到上海求學,1924年,考入南京東南大學附中,1925年,高中畢業後在上海從事社會活動和編譯工作 [1] 。1927年1月,赴法國留學。
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後,擔任郭沫若主持的《救亡日報》的編委,并和茅盾共同主編《呐喊》。
2005年10月1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
魯迅評價巴金是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留下的作品很多,我讀過他的《家》《春》《秋》三部曲,總體感覺像是一部民國版的《紅樓夢》。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因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
老舍生于北京。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戰争中。全家靠母親替人洗衣裳做活計維持生活。
1908年,老舍九歲,得宗月大師資助始入私塾。
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講師。
1929年夏,離英回國,在新加坡滞留半年,任中學教員。
1939年,老舍翻譯完成的英文版《金瓶梅》在倫敦出版,譯名為The Golden Lotus,此版是為西方比較權威的《金瓶梅》譯本,先後發行四次。原來舒老還有這巨著,我要去找來看一看。
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龍須溝》。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萬家寶,祖籍湖北潛江,出生于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國傑出的現代話劇劇作家。
其父曾任總統黎元洪的秘書,後賦閑在家,抑郁不得志。曹禺幼年喪母,在壓抑的氛圍中長大,個性苦悶而内向。
1929年9月由南開大學轉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二年級,在清華潛心鑽研戲劇,廣泛閱讀從古希臘悲劇到莎士比亞戲劇及契诃夫、易蔔生、奧尼爾的劇作,這為他後來的創作帶來巨大影響。
曹禺先生因著《雷雨》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1946年,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與老舍一同赴美講學。
回顧一下,叙叙年齒:
魯迅: 1881
郭沫若:1892
茅盾: 1896
巴金: 1904
老舍: 1899
曹禺: 1910
總體還是講輩分的,如果巴金和老舍換一下就更好了,可能讀起來稍微拗口點。看看王楊盧駱,看看蘇黃米蔡,老祖宗的禮,還是要講究的。
總體來講,都出生在富裕之家,家學淵源深厚。基本都有留學經曆,曹禺雖然沒有出國求學,但學的是外文專業,出國講過學。是以我關心的學貫古今中外之說還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