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皮繩上的魂》|作家在左 瘋子在右

《皮繩上的魂》|作家在左 瘋子在右

這段時間的院線,國産電影熱鬧得很!

無論是《戰狼2》的褒,還是《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的貶,都夠人津津樂道好長時間。

《皮繩上的魂》|作家在左 瘋子在右

但今天要說的,是一部不那麼“熱鬧”的影片——《皮繩上的魂》。

影片根據藏族作家紮西達娃的兩部短篇小說:《西藏,系在皮繩結上的魂》和《去拉薩的路上》改編,導演張揚。前不久,張揚的另一部“僞紀錄片”《岡仁波齊》憑借着良好的口碑,在《變形金剛5》的強勢碾壓中,硬是辟出一條幽徑,完成了藝術電影一次值得研究的逆襲。那麼,《皮繩上的魂》能複制《岡仁波齊》的成功嗎?

一部“不好看”的電影

有觀衆在“澎湃有戲”的相關評論下留言,直言《皮繩上的魂》不好看。

的确,看這部片子,你的觀感不會很舒服,因為不到最後一刻,你都離不開稀裡糊塗的“燒腦感”。

影片開頭由幾場氣氛很足,卻看起來互不相關又有點沒頭沒尾的戲并列呈現:

線索一:朝佛的少女途中遇險,死前欲将聖物天珠交給小男孩,可男孩兒拒絕了。一隻鹿從小女孩手中銜起了天珠,卻不幸被獵人塔貝捕殺。塔貝遭天譴身亡,後被紮妥活佛救活,從此踏上了護送天珠進入聖地的救贖之路。

線索二:一個藏族男孩,自稱是“紮西的兒子”,殺死了一個稱作塔貝的人。

線索三:一個叫做格丹的男人帶着一條狗,不緊不慢地一路跟随塔貝。

線索四:兩個黑幫中人,受人雇用,為了得到塔貝的天珠,也在追尋塔貝。

《皮繩上的魂》|作家在左 瘋子在右

幾條故事線中,最容易了解的,是塔貝護送天珠。大部分時候,這看起來都是整個故事的主線。最讓人迷惑的,應該是藏族男孩殺死塔貝。男孩是誰?兩個塔貝,到底是什麼關系?稀裡糊塗的不适感,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看不明白時,忍不住當場掏出手機百度。可百度出來的影片介紹十分搞:

“影片講述一個背負原罪與世仇,死而複生的獵人經活佛點撥,一路降服心魔,最終将聖物天珠護送進入蓮花生大師掌紋地的故事。”

“原罪”、“世仇”、“心魔”……好吧,看起來真是一個很引人入勝的故事。塔貝護送天珠應該就是影片主線了。

《皮繩上的魂》|作家在左 瘋子在右

可結果讓人大跌眼鏡!神秘男人格丹才是真實的存在,塔貝隻是格丹小說裡的虛構人物。故事的主線其實是:格丹在創作中遇見了困境,不知道該怎樣讓塔貝的故事結尾,于是踏上了追尋之路。

一部“有追求”的電影

導演張揚在訪談裡曾這樣闡述影片如此結構的意圖:“如果上來就告訴觀衆這是作家,電影就沒意思了,觀衆就已經開始排斥了。我們要做的是不讓觀衆去厘清楚誰是誰,……就是要混淆,不要讓作家這條線過早地暴露在觀衆面前。”又說,他這部片子,觀衆得看到最後一秒才能把故事裡的各條線索理清。

《皮繩上的魂》|作家在左 瘋子在右

好吧,我承認他的創作意圖達到了,也真誠地向一位導演忠于本心的創作追求緻敬。可這個故事本身,有它先天的不足。作家創作遇到困境,這樣的題材并不新鮮。甚至,像本片運用的這種小說人物虛構時空和現實時空交疊的表現手法,也并不新鮮。

2006年,李心潔主演的恐怖片《鬼域》中,女作家就因為創作陷入困境而棄稿,然後陰錯陽差進入了她筆下未完成角色組成的虛構空間。

有宣傳說:《皮繩上的魂》之“燒腦”與《盜夢空間》有一拼。可“燒腦”需要以内容為支撐。創新上的乏力,使得謎底揭開的一瞬,不僅沒人覺得酣暢淋漓,反而顯得有些故弄玄虛。

《皮繩上的魂》|作家在左 瘋子在右

影片中,作家格丹每每經過他想象中塔貝曾路過的地方,都會詢問塔貝是否來過。當人們告訴他根本不認識塔貝時,他由冷靜而懷疑,到最後情緒激動跳起來拍桌子,将酒菜打翻在地。當觀衆不明是以時,看起來都是懸疑。可疑問得到解答的一刻,我隻想到一句話:作家都是瘋子!

張揚認為,他這部影片關注的是個體的困惑、追尋和救贖。并覺得自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和作家格丹的感覺非常接近。這些,我從影片裡都看到了。可我更想說的是,也許這部影片更多的價值在于,它更加真實地反應了文藝創作者常人難以了解的那份不易和艱辛。

“追求”與“好看”差多遠?

應該說,每一部文藝作品的誕生,都凝結着創作者的創作理想與追求。就算口碑撲街的《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也或多或少借着夜華和白淺點出了成長的主題:人,該怎樣接受過往,又怎樣面對未來。可,并不是所有的追求都能得到市場的認可。《我是馬布裡》就達不到《摔跤吧!爸爸》那樣的“好看”。當然,“好看”不是檢驗電影的唯一标準,可沒有一個創作者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觀衆認可。

《皮繩上的魂》|作家在左 瘋子在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