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十五年的宋哲宗為何二十四歲就駕崩了?

元符三年正月十二日(即公元1100年2月23日),生于熙甯九年(公元1076年)十二月的趙煦病逝于汴京(今河南開封),年僅二十四歲。八月,葬于永泰陵,廟号哲宗。這是個短命的皇帝,他在位十五年,其中八年由太皇太後垂簾聽政。
關于宋哲宗的死因,對外公開的說法是據《元符遺制》所稱:“故冬以來,數冒大寒,浸以成疾,藥石弗效,遂至彌留。”表示趙煦是因入冬後數次風寒感冒,遂成大疾,藥石無效,以至一病不起的。
所幸,宰相曾布的日記《曾公遺錄》儲存下來,從中可知,趙煦并非因傷風感冒而死,而是死于性生理疾病。趙煦的病情症狀為:“精液不禁,又多滑洩”這是緻命的。其病因則是極度性放縱,趙煦宮中美女如雲,宰相呂大防的夫人親眼看見:趙煦“前後宮侍女固多,皆天下奇色。惟四人一樣妝梳,衣服之類無少異。”“其服飾珠翠之盛,信天下所未睹。”
兩宋帝王患性生理與性心理疾病者,除了宋哲宗外,至少還有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二月,金軍襲擊揚州,高宗夜半倉皇渡江而逃,“矍然警惕,遂病熏腐”,以至患下性無能症。其後果是喪失生育能力,“後宮皆不孕”。
哲宗的病情及後果都比高宗嚴重得多,因為“精液不禁,又多滑洩”是緻命的。
宋哲宗九歲做皇帝,其管教者既有祖母英宗高皇後,又有嫡母神宗向皇後以及生母神宗朱德妃。其中,垂簾聽政的太皇太後高氏是位女強人,她對哲宗管束頗為嚴厲。哲宗年紀漸大,依然身不由己。
宋哲宗對其祖母“甚銜之”,在行動上不敢為所欲為。當時人說哲宗“天顔穆然,敬奉二宮,有不迩聲色之意”也就是說,哲宗表情肅然,敬奉兩宮太後,大有不近聲色的意思,可這并非哲宗本意,完全是表現給兩宮太後看的。北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高太皇太後去世,宋哲宗大權在握,再也不受管束。他立即對不迩聲色強力反彈,不僅在政治上一反高太後所為,排斥舊黨、廢止舊法,起用新黨、推行新法,而且在性生活上也肆無忌憚,縱欲無度。
中書侍郎範百祿曾兼任侍讀,很了解宋哲宗,對其健康狀況深表關切。他在出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濟)時,為此專門上疏哲宗。奏疏引用孔子所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告誡哲宗應注重“養生身之道”、“福壽康甯之術”。對于這類忠告,哲宗置若罔聞。加之宦官“起哲宗侈心”,于是,宋哲宗更加變本加厲。
“明豔冠後庭”的禦侍嫔妃劉氏“有盛寵”,與高太後所立孟皇後争寵。哲宗不顧大臣反對,斷然将孟皇後廢黜,由劉氏取而代之,正位中宮。從此,哲宗與劉氏如膠似漆,縱欲無度,是以得下了性生理疾病。
禦醫孔元、耿愚等皆束手無策,“深以為憂”。宋哲宗也是以一病不起,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十二日深夜病故。
元符二年八月,當時位号為賢妃的劉皇後,雖然為哲宗生下一皇子即所謂鄧王,但兩月後便夭折。
宋哲宗撒手人寰,膝下卻無傳宗繼位之人。朝廷内外,早知宋哲宗性命難保,但他本人卻對自己病情估計不足。是以,短命的哲宗,并未留下遺囑。
哲宗短命,卻讓本無繼位希望的端王趙佶峰回路轉,出現了繼位的可能,這個無意中出現繼位希望的趙佶,就是以後帶着大宋走向無底深淵的宋徽宗。
這也許是天意,是宋太宗趙光義謀奪宋太祖趙匡胤皇位,以弟弑兄的因果報應。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