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清平樂》終于迎來了大結局,仁宗下線,在丹姝懷中靜靜離去。劇中宋仁宗的扮演者演員王凱在告别時說:"如果有來生,我還是想做官家的。"這一語雙關,引發了對宋仁宗生平的探讨。
《清平樂》劇中,北宋和西夏的戰争,是整個劇集中期的沖突焦點。宋朝立國以來,一直是重文抑武的國策。
劇中韓琦怼狄青的話"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這個故事在宋王铚的《默記》中出現過,是說隻有東華門外,考上狀元的人,才是大好男兒。因重文輕武國策的因素,縱觀整個宋朝,整體上對外都是相對弱勢的,但有一位皇帝,卻打敗了宋朝的宿敵西夏,讓西夏國主俯首稱臣。他就是宋哲宗李煦。
仁宗執政期間,在外交方面主張"以和為貴",如對西夏的"慶曆和議",對遼的"重熙增币",相比于後世在軍事上打敗西夏的宋哲宗,仁宗在外交上其實沒有太大的功績。但宋仁宗被西夏吊打,而哲宗吊打了西夏,那為什麼曆史上,仁宗名聲比哲宗好呢,到底憑什麼?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宋仁宗趙祯,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登基41年,是宋朝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宋仁宗在執政期間,宋朝經濟發展繁榮,文化學術昌盛,人傑輩出。《宋史》中評價仁宗趙祯:"為人君,止于仁",真的無愧于天地百姓,"帝誠無愧焉"。 後世将宋仁宗執政期間譽為為"仁宗盛治"。
自視完美,自稱"十全老人"的清朝乾隆皇帝曾說過,他最崇拜的三個皇帝,分别是他的祖父康熙、唐太宗李世民,還有就是宋仁宗趙祯。康熙和李世民建樹頗多,這些大家都知道,但宋仁宗呢?這位以"仁"著稱的皇帝,他為宋朝帶來了哪些影響呢?
《清平樂》王凱飾演宋仁宗
趙祯天性仁孝、寬厚和善,他的"仁"表現在很多方面。關于他對下屬的仁,還有一個"忍渴而歸"的典故。
說是宋仁宗有一次春天逛花園,走着走着,他就時不時地回頭看看,宮人内侍面面相觑,不知道官家這是怎麼了。他回到宮中後,趕緊找水喝。
這個故事在《清平樂》中也有出現,趙祯回到宮中,慌亂地把水瓶口打開,故意不拿把手,而是抓住瓶口直接倒水入口,觀衆看着都渴了。嫔妃于是問他,官家怎麼不在路上喝水?他說,自己回頭看到侍從并未準備茶水,如果在當時開口詢問,内侍一定會受到懲罰,于是便忍渴而歸。
這在現代,怕麻煩别人而自己忍讓,時常會有。但宋仁宗作為一個封建王朝的帝王,有這種品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宋仁宗的"仁",還表現在"事事要以天下萬民為念"。《清平樂》中說,在官家心中 ,最重要的是社稷安穩、天下平甯、百姓安樂。給百姓以平甯,這應該是仁君的最高境界了吧。
趙祯在位期間,外交上最主要的軍事沖突就是西夏。寶元元年(1038年),割據西北的黨項首領、西平王李元昊謀反,建立西夏政權。改變其父定難軍節度使,就是夏太宗李德明"依遼和宋"的國策,向宋朝發動戰争。數年間,雙方展開三次大戰,宋軍皆先勝後敗。
戰争其實沒有赢家,雖然西夏取得了戰場上的勝利,但自身也傷亡過半,且與遼國也時有摩擦。在這種情況下,宋夏停戰,在1044年簽訂合約:夏向宋稱臣,宋朝每年要"賜"西夏,絹帛十三萬匹,白銀五萬兩,茶葉兩萬斤,還要開放經濟貿易。這就是曆史上的"慶曆和議"。
自此,宋夏兩國之間關系慢慢緩和,一直維持了近半世紀的和平。
仁宗時期,對遼有"重熙增币"的事件。慶曆元年(1041年)十二月,趁宋夏兩國戰事緊張之際,遼興宗以宋修邊防與攻夏為借口,一面聚兵南京,作出進攻宋朝的姿态。
一面又在第二年派遣人員出使宋朝,索取曾經被屬于夏的關南十縣。雖然宋朝使臣富弼談判時嚴詞強硬,使得遼國陰謀未曾得逞。但為了避免腹背受敵,趙祯最終還是向遼國增加每年白銀十萬兩,絹帛十萬匹的歲币,史稱"重熙增币"。
宋仁宗統治時期,雖然未有大功績,也不曾建功立業,開疆擴土,但其在位期間是百姓生活最幸福的時期。仁宗趙祯不喜奢華,性格大度,任用賢臣,并采取修養生息的政策,讓宋朝政治清明,讓百姓們安居樂業,生活越來越幸福。
宋哲宗趙煦,是宋朝的第七位皇帝,在位15年。哲宗執政的前期,因有被譽為"女中堯舜"的太皇太後高氏垂簾聽政,并沒有太大的建樹。哲宗的功績,主要在他執政的後半段,連續擊敗西夏,打的西夏狼狽求饒,将舊黨割讓過的土地盡數收回。
宋哲宗英年早逝,病逝時年僅24歲,是宋朝曆史上比較沒有存在感的皇帝,還被後世戲稱為"影子皇帝"。
哲宗9歲登基時,實際掌控朝政的太皇太後高氏重新起用堅決反對變法的司馬光、文彥博等守舊派。對,就是那個"砸缸"救人的司馬光,他其實是個守舊派。司馬光等人的政治趨向是"仁惠為政",還一度想要割地求和,拟将河湟地區等軍事重地割讓給西夏。
到了哲宗親政後,有可能是高太皇太後對他的壓制太過,哲宗憎恨與高氏有關的一切,而崇拜自己的父親神宗。在對外軍事上,也延續了神宗的強硬态度,停止與西夏和談。并且在西南修築了平夏城,有消滅西夏之意,引得西夏來攻,但都以失敗告終。
此後,宋軍繼續乘勝追擊,不斷往外擴張,這時候西夏内部沖突不斷,軍隊也沒辦法形成有效的防禦。是以西夏寫了言辭懇切謙卑的國書,向宋朝道歉。同年底,宋夏雙方終于重歸和平,确立新的邊境。經過了收複河湟以及兩次平夏城之戰,宋朝不僅沒有國内經濟衰退,反而國庫充盈。
《宋史》評說,西夏從平夏城戰敗之後,一直沒有再次發動戰争,還多次向宋朝請求和談,哲宗也就停戰了。"楶立邊功,為西方最。"由此可見,趙煦确實是宋朝很能打的皇帝了,在外交和軍事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但軍事成就并不能掩蓋其他方面缺點,宋哲宗啟用新派人士,貶谪舊黨,進而使得當時的黨争越發嚴重,對國力有很大的消耗,也就此埋下了宋朝黨争之禍。
宋哲宗
雖然宋仁宗在外交政策上是"花錢買平安",而哲宗就很有魄力,讓西夏俯首稱臣。但曆史上,仁宗的名聲一直很好,哲宗的名聲就比較衆說風雲了。
仁政一直是古代中國所推崇的最高政治狀态,在宋仁宗之前,也從來沒有人,可以将"仁"作為自己的谥号。雖然宋仁宗沒有鮮明的功績,比不上宋太祖的開國大業,比不上宋徽宗的字畫,但他治下的經濟、文化、政治等成績,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就以歲币支出而言,這對當時的宋朝其實并不是沉重負擔,比起選擇戰争的軍費,歲币開支無足輕重。寶元元年(1038年),陝西支出為一千五百五十一萬;而寶元二年(1039年)展開宋夏戰争後,慶曆二年(1042年)陝西支出為三千三百六十三萬,幾近赤字。
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讓百姓休養生息,是仁宗最好的選擇。仁宗還重視國家的文化發展,使得國内向學的風氣愈加良好,唐宋八大家中,"宋六家"皆出自仁宗時期。
《清平樂》中說:"設台谏制度,監督君王執政,限制上位者,是為了避免昏聩、獨斷、腐敗等弊政害民。說到底,維護這種制度,還是為了民生。"比起建功立業,開疆擴土,宋仁宗顯然更加看重的是給百姓平甯、安定。還要虛心接受台谏監督,了解言官職責從谏如流。仁宗的這種對自己嚴格,對他人寬和、仁善的品質,為後世的很多帝王作出表率,也為宋朝的發展繁榮奠定基礎。
宋仁宗在位時确實百姓安樂,政治通明,海晏河清,受到曆代史學家,政治家的稱贊。仁宗駕崩時,萬民痛哭,遼夏之民亦為他祭拜。
相比于仁宗的好名聲,哲宗就很衆說風雲了。雖然哲宗打敗了西夏,收複失地,但在哲宗當政時,新舊黨派之争非但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反而被激化,愈演愈烈,由此種下了北宋滅亡的種子。
《清平樂》耶律洪基緬懷宋仁宗
哲宗名聲不好,還有一個原因是傳說其英年早逝,是因為,用現代話說就是"腎虛"。關于趙煦死亡的原因,《元符遺制》中有記載,冬天以來,天氣一直很寒冷,然後趙煦就得了傷風感冒,以至于最後藥石無醫。
以古代的醫療條件來說,風寒而亡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在《曾公遺錄》中有言,趙煦不是因為得了風寒才死的,而是"精液不禁" 。就是說,趙煦有可能是縱欲過度而死,當然,一個皇帝沾染上這種桃色绯聞,名聲當然也不會有多好聽了。還有記載說,趙煦"前後宮侍女固多,皆天下奇色。"
由此可見,評判一個皇帝的好壞,要看諸多方面的因素,不僅僅隻看軍事上的成就。宋仁宗被西夏吊打,而哲宗吊打西夏,憑什麼仁宗比哲宗名聲好?
當然是憑仁宗時的海晏河清,"仁宗盛治"。"仁宗盛治"更是被後世譽為"聖明有道唐虞世,日月無私天地春"。身居廟堂,卻心系民間煙火,這才是百姓心中永遠的官家。
參考文獻:
《宋史》《資治通鑒》《鐵圍山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