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水浒傳》中那些流浪漢,從哪兒來的,他們怎麼生活?

潑皮破落戶

”這個在《水浒傳》中經常出現的角色,本是形容長期流浪的無業遊民,他們整日遊手好閑,打架鬥毆,或者混迹于各種交際圈。據《宋會要輯稿》中記載,北宋開封鼎盛時期人口達到120萬,而且有40%以上都是外來移民,這也為這些無業遊民提供溫床。

《水浒傳》中那些流浪漢,從哪兒來的,他們怎麼生活?

這些無業遊民住哪兒

宋朝沒有明朝或者清朝這種嚴格的戶籍限制制度,是以百姓可以自由流動,雖然也有籍貫統計等,但是沒有唐朝時期管理那麼嚴格,唐朝長安采取坊市制度,各類居民生活在坊内,到了晚上閉市,各坊市之間是不能流動的。而宋朝是沒有這方面限制的,沿街店鋪非常多,居民夜生活非常豐富。

《水浒傳》中那些流浪漢,從哪兒來的,他們怎麼生活?

而且宋朝對于土地兼并是放任不管的,是以宋朝的土地兼并非常頻繁,辛棄疾的《最高樓·吾衰矣》中記載:“

千年田換八百主,一人口插幾張匙

”,指的就是北宋土地,如果放上一千年,就能夠輪換八百個主人,每家門上的鎖,可以有很多人能打開。這些土地頻繁的兼并,帶來的就是土地的集中,雖然能換來生産效率的提升,但是也換來很多失去土地的流民。

這些流民大都會在城市中居住,而且當時開封城,為了應付這些外來移民,還特别提供廉租房。據《宋會要輯稿》記載,北宋天禧年間,也就是公元1017年,當時宋朝政府提供有2萬3千間廉租房,如果按照當時開封常住人口100萬來計算的話,大概有20萬戶(按照5人一戶統計),也就是說這2萬廉租房能夠提供給10%開封居民去申請。

《水浒傳》中那些流浪漢,從哪兒來的,他們怎麼生活?

從《宋會要輯稿》看到宋朝政府提供的這2萬多間廉租房,共計收到14萬貫的房租,平均下來每日租金不到17文,宋朝當時每日工錢大概在100文到300文之間,大部分百姓都能夠租得起的。

陸遊《老學庵筆記》中記載:

“京師溝渠極深廣,亡命多匿其中,自名為‘無憂洞’;甚者盜匿婦人,又謂之‘鬼樊樓’。”

當時開封城有很多溝渠,這些溝渠挖得又寬又深,很多租不起房屋的居民會躲在這些溝渠内,這些地方也是地痞流氓,坑蒙拐騙之人藏身之地。

《水浒傳》中那些流浪漢,從哪兒來的,他們怎麼生活?

如果這些無業遊民去做臨時工,按照每天一兩百文的工錢,生活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或者像《水浒傳》中的武大郎一樣,做一門生意,租一套不錯的庭院,找一個老婆,生活還是不錯的。但是如果想短時間内,在開封買套房是非常困難的。

《水浒傳》中那些流浪漢,從哪兒來的,他們怎麼生活?

宋朝開封房子是非常貴的,一套普通的住宅大概也要1300貫,如果是地段比較好的豪宅,至少要幾十萬貫,按照當時購買力換算,在今天也要幾千萬的價格,是以普通百姓是很難買得起的。

這些無業遊民都做什麼工作

《水浒傳》開篇就寫了“潑皮破落戶”高俅,第一回《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中記載;

“話說故宋哲宗在時,東京開封府汴梁有一個浮浪破落戶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業,隻好刺槍使棒,最是踢得好腳氣毬。”

《水浒傳》中那些流浪漢,從哪兒來的,他們怎麼生活?

高俅這個“無業遊民”,玩的最好的就是足球,京城裡為了叫着友善于是叫他高毬,後來高俅發迹了,便把“毬”更改為“俅”。高俅這類“潑皮破落戶”就是混迹于各種高檔會所的高手,他們這類人通常是事業破産,或者家道中落,但是以前殷實家底,讓他學習了很多技能本領。《水浒傳》中記載“這個人吹彈歌舞,刺槍使棒,相撲頑耍,亦胡亂學詩書詞賦。”也就是說高俅吹拉彈唱,硬底功夫,詩詞歌賦等樣樣精通。

如果按照現在評價标準,他的這些愛好需要很多時間,以及很多金錢才能培養出來的,這可不是一般的“破落戶”,而是沒落貴族。那麼高俅如何發迹的呢?《水浒傳》中記載

“高俅看到氣球過來,也是一時的膽量,使了一個鴛鴦拐踢還給了端王。”

他依靠自己精湛的球技征服了端王,于是一路高升。

《水浒傳》中那些流浪漢,從哪兒來的,他們怎麼生活?

另外一種“潑皮破落戶”是哪些呢?在《水浒傳》楊志賣刀這一回中,楊志遇到了牛二,這個市井裡的潑皮。

楊志看那個人時,原來是京師有名的破落戶潑皮,叫做“沒毛大蟲”牛二,專在街上撒潑、行兇、撞鬧,連為幾頭官司,開封府也治他不下,以此,滿城的人見那厮來都躲了。

這種潑皮犯了很多罪,打了很多官司,開封官府也拿他沒有辦法,這是治不了的刁民,橫行鄉裡已經習慣了。牛二說是買楊志的刀,實際是要強取寶刀。于是便有了楊志忍無可忍,隻能出刀殺了他。最終官府也沒有嚴判楊志,被打了二十脊杖,發配到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

《水浒傳》中那些流浪漢,從哪兒來的,他們怎麼生活?

“潑皮破落戶”産生的原因

宋朝前期農民分為兩種,一種是自耕農,他們擁有自己的土地;另外一種是替貴族或者地主耕地的農民,他們被稱為莊客。但是到了宋朝後期土地兼并非常厲害,導緻這些自耕的農民逐漸成為流民。

《水浒傳》中那些流浪漢,從哪兒來的,他們怎麼生活?

王安石新政曾經頒布“青苗法”,當農民在青黃不接的時候,由政府提供貸款,等到秋收以後再把這些貸款給換還上。這項措施本是為了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地主鄉紳利用青黃不接強取土地,但是政策在實施的過程中卻走了形,各地地方政府利用“青苗法”強制攤牌貸款,無意中卻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加劇了農民的破産。

高俅、牛二隻是衆多流民中非典型案例,大部分流民都處于貧苦狀态,需要政府來救助。

宋朝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救助這些流民,比如針對窮苦百姓的生育救助,養老救助,殡葬救助等。比如《宋史.高宗本紀六》中記載:“

禁貧民不舉子,有不能育者,給錢養之

”宋朝給不能生育或者沒有子嗣的家庭,發放補助救濟。同時宋朝還成立了“慈幼局”,類似于幼兒救助站,對于養不起孩子的貧困家庭,可以送到“慈幼局”進行統一撫養。而且宋朝還成立了“居養院”,凡是60歲以上的鳏寡孤獨老人,都可以進入“居養院”進行療養。政府還在京師地方劃出一塊荒地,用來收葬那些沒有親屬的死者。

《水浒傳》中那些流浪漢,從哪兒來的,他們怎麼生活?

但是宋朝貧富分化非常嚴重,而且人口流動頻繁,導緻當時開封聚集了大量的流浪乞丐。宋神宗曾經頒布“惠養乞丐法”,每年十月入冬之後,會對流浪乞丐進行登記,每人每天發放米豆一升,一直發放到第二年三月份。

除了政府救助,道觀,寺院等民間組織也是救助的主要力量,這些都是由地方鄉紳,商人支助興建,功能和政府福利機構相似,對這些流民進行救助。但是整個開封流動人口龐大,而且地方救助力量薄弱,是以才會導緻部分流民聚集梁山泊,聚衆起義,成為朝廷的隐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