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安汽車朱華榮:争奪國内銷量第一沒有意義,自主品牌最大的對手是合資品牌

“中國品牌面臨的挑戰依然是合資品牌,同類型産品差價達到了30%,甚至是40%,是以品牌轉型是一個非常艱難的問題。”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近日上表示。

今年以來,自主品牌市場佔有率有所反彈,長安汽車今年上半年銷量達到120萬輛,其中自主品牌銷量位居國内冠軍。長安汽車身後,吉利、長城汽車銷量也高歌猛進,彼此之間的競争也較為激烈。上周,長城汽車提出了2025年實作全球銷量400萬輛的激進目标。朱華榮認為,自主品牌争奪誰是國内銷量第一或第二意義不大,因為自主品牌仍然達不到合資品牌的高溢價能力,加上合資品牌産品售價不斷下探,自主品牌将面臨一定的挑戰。

自主品牌能夠得到快速發展,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是踩準了SUV市場的發展節奏。從目前市場表現來看,自主品牌SUV的産品力表現仍然好于轎車。尤其是在緊湊型SUV領域,其是自主品牌多年來盯住的一塊肥肉。乘聯會資料顯示,今年前5月SUV車型銷量排名前5的車型中,自主品牌占據了三個席位,其中,哈弗H6、長安CS75分别摘得冠亞軍。羅蘭貝格執行總監吳钊指出,緊湊型SUV一直是自主品牌的重點競争領域,這一級别的車型很适合家用,沒有大尺寸車型那樣耗油,也擺脫了小型SUV車的過于局促的空間。雖然有一些合資品牌也在推出緊湊型SUV車型,但考慮到這個細分領域的客戶需求、價格期望和車型供給,緊湊型SUV細分市場在未來的幾年仍會由自主品牌主導。

乘聯會資料顯示,2017年國内SUV市場年銷售規模突破1000萬輛,其中自主SUV的份額達到了曆史最高點60%,2018年下降至59%,2019年進一步下降至53%,2020年為52%。而合資品牌SUV能夠吞噬自主品牌市場佔有率主要原因就在于,日系、德系車企在SUV領域不斷推出換代車型同時降低了價格門檻。按照計劃,至2021年底,大衆汽車品牌計劃在中國的SUV産品陣容将拓展到至少12款車型。此外,日系車企也在不斷擴大SUV産品陣容。

長安汽車朱華榮:争奪國内銷量第一沒有意義,自主品牌最大的對手是合資品牌

從轎車領域來看,以前5月銷量排名前15的轎車車型為例,合資品牌占據了絕大多數席位,自主品牌僅有上汽通用五菱旗下的宏光MINI、吉利旗下的帝豪以及長安旗下的逸動沖進了榜單。此外,帝豪和逸動都排在10名之後。“自主品牌在SUV領域表現相對較好是因為其成本效益較高,這打動了很多消費者。但是在轎車領域,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之間的價格差異相對較小。尤其是在A級轎車領域,長期以來被主流合資企業牢牢把持,這一細分領域的合資車起步價不高,很多車型的終端價格已經下探到10萬元以内。本質上來看,還是因為自主品牌的品牌力不夠。”一位汽車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而在中進階轎車領域,近年來豪華車的價格門檻不斷降低,加上消費更新、換購等因素,自主品牌更難以打入。

整體上來看,雖然自主品牌已經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恩,但是中高端市場仍然由合資品牌把持,在SUV領域同樣如此。過去合資品牌在中大型SUV細分市場布局的車型并不多,這為自主品牌提供了機會。近年來,長城、吉利和長安等車企均在中大型SUV領域有所布局。與主流合資中大型SUV相比,自主品牌部分中大型SUV雖然突破了20萬元,但售價仍相對較低。盡管如此,自主品牌中大型SUV在銷量上的表現仍然較為曲折,比如長安CS95、傳祺GS8等,均呈現前高後低的走勢。

近年來,自主品牌不斷沖高,吉利、長城、奇瑞、長安等推出了高端産品,甚至推出獨立的高端品牌。它們在試圖打破20萬元的天花闆,但從市場表現來看,大多數品牌的表現并不好。不過,在電動化領域,造車新勢力赢得了部分中高端市場。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品牌的抗風險能力依然較弱,去年疫情下,自主品牌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大,主要就是因為低端市場的消費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中信建投近日釋出的一份研報顯示,狹義乘用車自主品牌市占率呈現振蕩上升趨勢,曆史峰值為 41.2%(2016年),2021年前4月自主品牌占比為41.7%,重返 40%以上高位且創曆史新高,同比 2020年提升4.8個百分點。而2018年起車市下行,自主品牌受到一定的挑戰,尤其是2019年和2020年,自主品牌市場佔有率曾出現連續多月下滑的态勢,未能達到市場佔有率40%的紅線。盡管今年以來,自主品牌市場佔有率有所恢複,但其中造車新勢力貢獻了部分銷量。此外,馬太效應仍然顯著。而對比發達國家來看,自主品牌占比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穩态來看,發達國家自主品牌市占率通常在 70% 以上,其中日本由于地方保護主義較顯著,自主品牌市占率常年維持在 80%以上高位。對比來看,中國自主品 牌市占率僅為40%左右,仍然具備較大的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