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福克納《喧嘩與騷動》:人者,無非是其不幸之總和而已

作者:老人與海燕H

人生如癡人說夢,充滿着喧嘩與騷動,卻毫無意義。 ——莎士比亞《麥克白》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麥克白》中的主人公麥克白在人生彌留之際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如癡人說夢,充滿着喧嘩與騷動,卻毫無意義。”這給正處在痛苦和迷惘中的威廉·福克納創作的靈感,于是揮筆寫下這部經典的長篇意識流小說《喧嘩與騷動》。在這部小說中,每個人物的意識在錯綜複雜的湧動,将讀者置于他們的内心深處,那一幕幕的場景在不斷地閃現,那些不堪和恥辱真實地留在了這個曾經無比光輝的大家族中,它摧毀了每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折磨着每一個人的靈魂。

福克納《喧嘩與騷動》:人者,無非是其不幸之總和而已

康普生家族是傑弗遜鎮名門,祖上曾經擔任過州長和将軍,但随着美國南方的日益衰敗與落後,也帶走了這個家族往日的甜蜜與幸福。老康普生是一名律師,但他似乎從來沒有辦過一件正經的案件,而是每天都喝得酩酊大醉,然後晃晃悠悠地倒在床上呼呼大睡,他是一個極端的悲劇主義者。他的太太卡羅琳曾經是南方貴族家的小姐,受過極其良好的教育,有着名媛淑女的風範,她看着老康普生的頹廢和這個家日益的衰敗,感到痛苦不已,她沒有一點兒病症,卻終日懶散的躺在床上唉聲歎氣,他們婚後育有三兒一女,但家庭并不美滿。

福克納《喧嘩與騷動》:人者,無非是其不幸之總和而已

小兒子班吉是一個僅有三歲智商的低能兒,他自小便遭到母親和三哥傑森的嫌棄,唯有姐姐凱蒂(小卡)和黑人女傭迪爾西給他溫暖的關懷。他自年幼起便每日午後在院門等待着姐姐放學回家。他不會說話,一天到晚隻會像隻老狗一樣哼哼唧唧,要麼放聲大哭,要麼流口水,讓人大傷腦筋,連班吉的母親都認為班吉是罪孽的産物。

凱蒂是康普生家唯一的女兒,她早已經受夠了貴族刻闆的規矩和虛僞的端莊,她既要照顧年幼的弟弟班吉,又要用自己的優雅來維護這個家族的榮譽,太多的責任讓她喘不過氣,她想要掙脫這些枷鎖。她變得肆意妄為,不斷與男人交往,她罔顧一切,以至于未婚先孕。母親因為害怕人們的非議,帶着她逃到印第安納州某度假小鎮,卻遇到了對凱蒂一見鐘情的赫爾伯特。

福克納《喧嘩與騷動》:人者,無非是其不幸之總和而已

昆汀是家裡的長子,考入了哈佛大學,天資聰穎的他熱愛着自己的家族,渴望超越自己醉生夢死的父親,他有着長子的責任意識,内心充滿着抱負卻又缺乏膽量,他的種種企圖均以失敗告終,精神和肉體都十分的羸弱,他固執的守護着康普生家族的莊園。他最疼愛自己的妹妹凱蒂,這種感情甚至超出了兄妹之情,在他眼裡凱蒂是那麼的純潔無暇,他将凱蒂的貞潔看作是捍衛這個家族的最後一根稻草。

福克納《喧嘩與騷動》:人者,無非是其不幸之總和而已

沒有不透風的牆,凱蒂懷孕的事很快敗露,老康普生大怒,他痛罵凱蒂的放蕩,然而,凱蒂無能為力,隻能請求父親的寬恕。兄長昆汀因為妹妹失去了他最珍視的東西,而備受打擊,但他為了維護妹妹,向父親撒謊,說是自己控制不住情欲,而與凱蒂發生了關系。然而,這個謊言很快被父親毫不留情地拆穿。昆汀幾近崩潰,他無視凱蒂的請求,向凱蒂的情人達爾頓發出了挑戰,兩人站在無人的山巅,為了凱蒂而戰,達爾頓最終失敗了,他全身流淌着鮮血,永遠地倒在了凱蒂的面前。

我做過的一切也都變成了陰影,我所感覺和忍受的一切都變得滑稽可笑了,并且帶着嘲弄,而且沒有任何内在聯系地否定其本該具有的重要性。我在想我是我不是誰不是不是誰。

福克納《喧嘩與騷動》:人者,無非是其不幸之總和而已

老康普生為了家族尊嚴,火速将凱蒂嫁給了門第相當的赫爾伯特,昆汀知道這無異于将妹妹推入火坑,他極力阻止,父親卻不為所動。凱蒂無奈之下隻得妥協,她穿上了婚紗,走向了那個她一點兒也不愛的人。然而,凱蒂懷孕的事情,最終還是被她的新婚丈夫識破了,她的丈夫大罵凱蒂是個不要臉的蕩婦,并且毫不留情地抛棄了她。凱迪走投無路,将女兒生下之後便交給了善良的迪爾西撫養,并取名為小昆汀,她自此離開了康普生莊園,不知所蹤。

福克納《喧嘩與騷動》:人者,無非是其不幸之總和而已

凱蒂的出走,再一次給了脆弱的昆汀重重的一擊,他望着這個支離破碎的家族,感到無比的絕望,他精神恍惚地來到河邊,一頭紮進了湍急的水流之中,結束了自己悲慘無比的一生。凱蒂的離家和昆汀的離世對原本就岌岌可危的康普生家族無疑是雪上加霜,老康普生随之死去,康普生太太病入膏肓,生性殘暴的三兒子傑森成了一家之主,他痛恨自己的凱蒂,認為康普生家族的一切不幸都是姐姐的不負責任造成的,他把怨氣遷怒于小侄女小昆汀的身上,經常虐待她和弟弟班吉。有一天,他在街上無意中遇到凱蒂,對她冷嘲熱諷,甚至不讓凱蒂見自己的女兒。

福克納《喧嘩與騷動》:人者,無非是其不幸之總和而已

在禱告日那天,被殘害了多年的小昆汀趁着傑森離開之際,悄悄地偷走了傑森的錢,跟着她心愛的戲劇演員私奔了,她内心雀躍,不斷狂奔,像是追趕她内心渴望已久的自由。傑森很快發現自己的錢丢失了,憤怒的傑森到處尋找着,他推開一個個向他祝福的基督教徒,像是一個咆哮的獅子,張着血盆大口四處尋覓着自己的獵物,而他最終會找到小昆汀麼?

福克納《喧嘩與騷動》:人者,無非是其不幸之總和而已

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說實話有點不知所雲,就像是在玩VR遊戲,小說采用了多角度叙述,不斷切換,福克納讓三兄弟,班吉、昆汀與傑生各自講一遍自己的故事,随後又自己用“上帝視角”,以迪爾西為主線,講完剩下的故事。而且有很多篇還沒有标點符号,我耐着性子把它讀完,把所有的内容都在心中大概整合,再圍繞角色梳理一下,便逐漸有了融會貫通的感覺。再拜讀第二遍的時候,我把第一章放在後面來讀,瞬間覺得豁然開朗,猶入桃源之境。

這本小說給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老康普生是一個極度的悲觀主義者,他預感到美國南方的人民正在遭受着苦難和折磨,他明白這個曾經充滿着莊園安甯的南方社會,終究有一天會衰亡,可他從未想到如何做出改變,而是沉浸在了懷舊的痛苦中,終日酗酒,時常罵罵咧咧。而康普生太太,也不是一個賢惠的妻子和合格的母親,她眼睜睜看着丈夫的日漸頹廢,并沒有去規勸自己的丈夫振作精神,也沒有安慰自己的子女,而是不斷地哀歎自己的命運何其悲慘,對于一切都不聞不問。這樣的父母,如何給自己的子女們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福克納《喧嘩與騷動》:人者,無非是其不幸之總和而已

而反觀家族中地位最低的黑仆迪爾西,他盡心盡力地為自己的主人服務,自始至終呵護着班吉,照顧着他的吃喝拉撒,在班吉生日時還自掏腰包買蛋糕為班吉慶生,她稱班吉為“主的孩子”,認為“慈悲的上帝才不管他的信徒機靈還是愚鈍呢”。她不懼傑森的兇狠殘暴,敢于站出來指責傑森的惡行,一直銘記答應好好照料小昆汀的承諾,為了維護者小昆汀,毅然決然地選擇留在康普生莊園。迪爾西不僅是一個忠心耿耿的黑人女傭形象,更是一個正直無私、仁慈高尚而且有着堅定的信仰和道德原則的人。

福克納《喧嘩與騷動》:人者,無非是其不幸之總和而已

康普生家族的四個孩子,都深受父母的影響,他們的悲觀主義逐漸滲入孩子們的靈魂,讓他們變得極端,扭曲。凱蒂小時候是一個純潔的、友愛的孩子,因為缺少關愛,再加上家族的精神束縛,步入青少年的她渴望解脫,追求愛情與幸福,而走上了堕落的道路。昆汀也曾努力做出更有意義更積極的事迹,但他不接受一切外來的新鮮事物,那些新興資本主義的沖擊,在他看來,都是可怕的掠奪。而傑森,則完全遺傳了他的母親,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傑森的種種行徑無疑是可恨的,但也能了解,小時候,兄妹都不跟他玩,父親不理會他,母親也隻是口頭說他是唯一一個像她娘家巴斯康家的人,傑生的邪惡與他童年的孤獨、沒有得到應有的愛護和關懷以及受不平等對待等遭遇不無關系。

班吉是一個未經道德和世俗洗禮過的人,有人說班吉是“一面道德鏡子”,真實地反映周圍人的本性,或醜惡,或美好。他雖是個傻子,但對這個世界仍然有着自己的感受,也有他的參與方式,他通過人最基本的感覺之一——嗅覺,建立了與周邊世界的聯系。班吉如同麥克白一樣,癡人說着夢話,當一切美好慢慢逝去時,人類隻能遵從上帝的旨意,像班吉一樣發出一些嗚嗚咽咽、模糊不清的呐喊,卻做不了什麼。我覺得班吉在這個不幸的家族中算是最幸運的人了吧,他對一切變故渾然不知,在他眼裡,一切都是自然發生,隻會因為馬車走了不同的路線而大哭,變回了自己熟悉的路徑又歸于平靜。

“他的雙眼又恢複了空洞、湛藍和安詳,因那建築的檐口和正臉再次由左向右平滑掠過,電線杆和樹,窗戶、門口和招牌都各當其位,井井有條。”

福克納《喧嘩與騷動》:人者,無非是其不幸之總和而已

《喧嘩與騷動》和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并稱為意識流小說的三大傑作。所謂意識流,是由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提出來的,他認為人的意識并不是片斷地銜接,而是處于永遠的流動狀态中,是以稱之為“意識流”。現代主義注重表現自我,即“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而意識流則着重強調人物内心的意識流動。如同我們某一天出門的時候聞到了花的香氣,便會想是不是春天來了,這就是意識流所展現出來的。對過去發生的一切事情的感受,思考和想象。

福克納《喧嘩與騷動》:人者,無非是其不幸之總和而已

我們或許無法身臨其境地體會到裡面每個人物内心的痛苦和煎熬,魯迅也曾說過:“人的悲歡并不相通”,但是福克納對人物的心理描寫可謂精彩紛呈,讓我們或多或少能感受到人物的不幸,餘華曾說過“影響過我的作家很多,可是成為我師傅的,我想隻有威廉·福克納,他讓我知道了如何去對付心理描寫。”對别人的不幸我們也隻能如同班吉一樣旁而觀之,而此時的你,或許正處于迷茫和無助,也或許還在緬懷着過去,恐懼着未來,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不知所措,那麼這本書,會帶給你不一樣的人生體會。

這個戰場不過向人顯示了他自己的愚蠢與失望,而勝利,也僅僅是哲人與傻子的一種幻想。

福克納《喧嘩與騷動》:人者,無非是其不幸之總和而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