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人者,无非是其不幸之总和而已

作者:老人与海燕H

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毫无意义。 ——莎士比亚《麦克白》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中的主人公麦克白在人生弥留之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毫无意义。”这给正处在痛苦和迷惘中的威廉·福克纳创作的灵感,于是挥笔写下这部经典的长篇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在这部小说中,每个人物的意识在错综复杂的涌动,将读者置于他们的内心深处,那一幕幕的场景在不断地闪现,那些不堪和耻辱真实地留在了这个曾经无比光辉的大家族中,它摧毁了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折磨着每一个人的灵魂。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人者,无非是其不幸之总和而已

康普生家族是杰弗逊镇名门,祖上曾经担任过州长和将军,但随着美国南方的日益衰败与落后,也带走了这个家族往日的甜蜜与幸福。老康普生是一名律师,但他似乎从来没有办过一件正经的案件,而是每天都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晃晃悠悠地倒在床上呼呼大睡,他是一个极端的悲剧主义者。他的太太卡罗琳曾经是南方贵族家的小姐,受过极其良好的教育,有着名媛淑女的风范,她看着老康普生的颓废和这个家日益的衰败,感到痛苦不已,她没有一点儿病症,却终日懒散的躺在床上唉声叹气,他们婚后育有三儿一女,但家庭并不美满。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人者,无非是其不幸之总和而已

小儿子班吉是一个仅有三岁智商的低能儿,他自小便遭到母亲和三哥杰森的嫌弃,唯有姐姐凯蒂(小卡)和黑人女佣迪尔西给他温暖的关怀。他自年幼起便每日午后在院门等待着姐姐放学回家。他不会说话,一天到晚只会像只老狗一样哼哼唧唧,要么放声大哭,要么流口水,让人大伤脑筋,连班吉的母亲都认为班吉是罪孽的产物。

凯蒂是康普生家唯一的女儿,她早已经受够了贵族刻板的规矩和虚伪的端庄,她既要照顾年幼的弟弟班吉,又要用自己的优雅来维护这个家族的荣誉,太多的责任让她喘不过气,她想要挣脱这些枷锁。她变得肆意妄为,不断与男人交往,她罔顾一切,以至于未婚先孕。母亲因为害怕人们的非议,带着她逃到印第安纳州某度假小镇,却遇到了对凯蒂一见钟情的赫尔伯特。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人者,无非是其不幸之总和而已

昆汀是家里的长子,考入了哈佛大学,天资聪颖的他热爱着自己的家族,渴望超越自己醉生梦死的父亲,他有着长子的责任意识,内心充满着抱负却又缺乏胆量,他的种种企图均以失败告终,精神和肉体都十分的羸弱,他固执的守护着康普生家族的庄园。他最疼爱自己的妹妹凯蒂,这种感情甚至超出了兄妹之情,在他眼里凯蒂是那么的纯洁无暇,他将凯蒂的贞洁看作是捍卫这个家族的最后一根稻草。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人者,无非是其不幸之总和而已

没有不透风的墙,凯蒂怀孕的事很快败露,老康普生大怒,他痛骂凯蒂的放荡,然而,凯蒂无能为力,只能请求父亲的宽恕。兄长昆汀因为妹妹失去了他最珍视的东西,而备受打击,但他为了维护妹妹,向父亲撒谎,说是自己控制不住情欲,而与凯蒂发生了关系。然而,这个谎言很快被父亲毫不留情地拆穿。昆汀几近崩溃,他无视凯蒂的请求,向凯蒂的情人达尔顿发出了挑战,两人站在无人的山巅,为了凯蒂而战,达尔顿最终失败了,他全身流淌着鲜血,永远地倒在了凯蒂的面前。

我做过的一切也都变成了阴影,我所感知和忍受的一切都变得滑稽可笑了,并且带着嘲弄,而且没有任何内在联系地否定其本该具有的重要性。我在想我是我不是谁不是不是谁。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人者,无非是其不幸之总和而已

老康普生为了家族尊严,火速将凯蒂嫁给了门第相当的赫尔伯特,昆汀知道这无异于将妹妹推入火坑,他极力阻止,父亲却不为所动。凯蒂无奈之下只得妥协,她穿上了婚纱,走向了那个她一点儿也不爱的人。然而,凯蒂怀孕的事情,最终还是被她的新婚丈夫识破了,她的丈夫大骂凯蒂是个不要脸的荡妇,并且毫不留情地抛弃了她。凯迪走投无路,将女儿生下之后便交给了善良的迪尔西抚养,并取名为小昆汀,她自此离开了康普生庄园,不知所踪。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人者,无非是其不幸之总和而已

凯蒂的出走,再一次给了脆弱的昆汀重重的一击,他望着这个支离破碎的家族,感到无比的绝望,他精神恍惚地来到河边,一头扎进了湍急的水流之中,结束了自己悲惨无比的一生。凯蒂的离家和昆汀的离世对原本就岌岌可危的康普生家族无疑是雪上加霜,老康普生随之死去,康普生太太病入膏肓,生性残暴的三儿子杰森成了一家之主,他痛恨自己的凯蒂,认为康普生家族的一切不幸都是姐姐的不负责任造成的,他把怨气迁怒于小侄女小昆汀的身上,经常虐待她和弟弟班吉。有一天,他在街上无意中遇到凯蒂,对她冷嘲热讽,甚至不让凯蒂见自己的女儿。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人者,无非是其不幸之总和而已

在祷告日那天,被残害了多年的小昆汀趁着杰森离开之际,悄悄地偷走了杰森的钱,跟着她心爱的戏剧演员私奔了,她内心雀跃,不断狂奔,像是追赶她内心渴望已久的自由。杰森很快发现自己的钱丢失了,愤怒的杰森到处寻找着,他推开一个个向他祝福的基督教徒,像是一个咆哮的狮子,张着血盆大口四处寻觅着自己的猎物,而他最终会找到小昆汀么?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人者,无非是其不幸之总和而已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有点不知所云,就像是在玩VR游戏,小说采用了多角度叙述,不断切换,福克纳让三兄弟,班吉、昆汀与杰生各自讲一遍自己的故事,随后又自己用“上帝视角”,以迪尔西为主线,讲完剩下的故事。而且有很多篇还没有标点符号,我耐着性子把它读完,把所有的内容都在心中大概整合,再围绕角色梳理一下,便逐渐有了融会贯通的感觉。再拜读第二遍的时候,我把第一章放在后面来读,瞬间觉得豁然开朗,犹入桃源之境。

这本小说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老康普生是一个极度的悲观主义者,他预感到美国南方的人民正在遭受着苦难和折磨,他明白这个曾经充满着庄园安宁的南方社会,终究有一天会衰亡,可他从未想到如何做出改变,而是沉浸在了怀旧的痛苦中,终日酗酒,时常骂骂咧咧。而康普生太太,也不是一个贤惠的妻子和合格的母亲,她眼睁睁看着丈夫的日渐颓废,并没有去规劝自己的丈夫振作精神,也没有安慰自己的子女,而是不断地哀叹自己的命运何其悲惨,对于一切都不闻不问。这样的父母,如何给自己的子女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人者,无非是其不幸之总和而已

而反观家族中地位最低的黑仆迪尔西,他尽心尽力地为自己的主人服务,自始至终呵护着班吉,照顾着他的吃喝拉撒,在班吉生日时还自掏腰包买蛋糕为班吉庆生,她称班吉为“主的孩子”,认为“慈悲的上帝才不管他的信徒机灵还是愚钝呢”。她不惧杰森的凶狠残暴,敢于站出来指责杰森的恶行,一直铭记答应好好照料小昆汀的承诺,为了维护者小昆汀,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在康普生庄园。迪尔西不仅是一个忠心耿耿的黑人女佣形象,更是一个正直无私、仁慈高尚而且有着坚定的信仰和道德原则的人。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人者,无非是其不幸之总和而已

康普生家族的四个孩子,都深受父母的影响,他们的悲观主义逐步渗入孩子们的灵魂,让他们变得极端,扭曲。凯蒂小时候是一个纯洁的、友爱的孩子,因为缺少关爱,再加上家族的精神束缚,步入青少年的她渴望解脱,追求爱情与幸福,而走上了堕落的道路。昆汀也曾努力做出更有意义更积极的事迹,但他不接受一切外来的新鲜事物,那些新兴资本主义的冲击,在他看来,都是可怕的掠夺。而杰森,则完全遗传了他的母亲,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杰森的种种行径无疑是可恨的,但也能理解,小时候,兄妹都不跟他玩,父亲不理会他,母亲也只是口头说他是唯一一个像她娘家巴斯康家的人,杰生的邪恶与他童年的孤独、没有得到应有的爱护和关怀以及受不平等对待等遭遇不无关系。

班吉是一个未经道德和世俗洗礼过的人,有人说班吉是“一面道德镜子”,真实地反映周围人的本性,或丑恶,或美好。他虽是个傻子,但对这个世界仍然有着自己的感受,也有他的参与方式,他通过人最基本的感觉之一——嗅觉,建立了与周边世界的联系。班吉如同麦克白一样,痴人说着梦话,当一切美好慢慢逝去时,人类只能遵从上帝的旨意,像班吉一样发出一些呜呜咽咽、模糊不清的呐喊,却做不了什么。我觉得班吉在这个不幸的家族中算是最幸运的人了吧,他对一切变故浑然不知,在他眼里,一切都是自然发生,只会因为马车走了不同的路线而大哭,变回了自己熟悉的路径又归于平静。

“他的双眼又恢复了空洞、湛蓝和安详,因那建筑的檐口和正脸再次由左向右平滑掠过,电线杆和树,窗户、门口和招牌都各当其位,井井有条。”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人者,无非是其不幸之总和而已

《喧哗与骚动》和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并称为意识流小说的三大杰作。所谓意识流,是由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意识并不是片断地衔接,而是处于永远的流动状态中,所以称之为“意识流”。现代主义注重表现自我,即“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意识流则着重强调人物内心的意识流动。如同我们某一天出门的时候闻到了花的香气,便会想是不是春天来了,这就是意识流所展现出来的。对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的感受,思考和想象。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人者,无非是其不幸之总和而已

我们或许无法身临其境地体会到里面每个人物内心的痛苦和煎熬,鲁迅也曾说过:“人的悲欢并不相通”,但是福克纳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可谓精彩纷呈,让我们或多或少能感受到人物的不幸,余华曾说过“影响过我的作家很多,可是成为我师傅的,我想只有威廉·福克纳,他让我知道了如何去对付心理描写。”对别人的不幸我们也只能如同班吉一样旁而观之,而此时的你,或许正处于迷茫和无助,也或许还在缅怀着过去,恐惧着未来,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不知所措,那么这本书,会带给你不一样的人生体会。

这个战场不过向人显示了他自己的愚蠢与失望,而胜利,也仅仅是哲人与傻子的一种幻想。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人者,无非是其不幸之总和而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