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李迪的紀實文學《永和人家的故事》日前由作家出版社推出,遺憾的是,李迪已再聽不到讀者的反響。6月29日,因病醫治無效,李迪與讀者永别。
“李迪去世,我感到震驚、痛惜。前一段時間,我得知他住院了,病得很重,即使在那時,我也不曾想過會有最嚴重的結果。李迪七十一歲了,但在我的印象裡,他與遲暮衰老無關,他永遠活力充沛,永遠談笑風生,永遠激情澎湃,他好像永遠穿着一件大紅上衣,他真是一團火,躍動着、燃燒着,給這個世界送來熱量和溫暖。這樣一個人,我想,他是累了,他需要休息、需要調整。我沒有想到,最終傳來的竟是這樣的消息,他竟走了,那團火,熄滅了。”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在懷念李迪的文章中這樣寫道。
李迪,1950年1月29日生于北京,當過知青當過兵。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先後寫作出版《野蜂出沒的山谷》《槍從背後打來》《丹東看守所的故事》《警官王快樂》《宣傳隊》《淩晨探案》《004号水井房》《聽李迪講中國警察故事》《加油站的故事》等中長篇小說、報告文學三十餘部。他寫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代表作《傍晚敲門的女人》相繼在俄國、法國、南韓出版,開創了中國推理小說走向世界之先河。近年來,李迪以旺盛的創作精力持續寫作,每年均有作品發表于重要報刊和雜志。這些作品是他與奮鬥在基層不同崗位的普通人掏心窩子互相幫助的結果,也是李迪創作理念的展現。

為完成紀實文學《永和人家的故事》,李迪五去永和。這個地處呂梁山脈南端、黃河中遊晉陝大峽谷東岸、臨汾市西北邊緣的小縣城,隻有一條馬路穿城而過,從這頭走到那頭,隻需要十五分鐘。但就在這個一眼差不多能望見全貌的“山溝溝”,李迪轉田間、探棗林,打撈出了一個個樸實又打動人心、充滿力量的“過好日子”的故事。
在25位參與中國作協“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作家中,李迪是最年長的一位。2019年11月10日至20日,他前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雙龍鎮的十八洞村蹲點采訪創作。為了友善挨家挨戶走訪,李迪婉拒請他住在縣城或鎮上的建議,堅持住在村口一家沒有衛生間的吊腳樓客棧中。十八洞村一共有梨子寨、竹子寨、飛蟲寨和當戎寨四個苗族村寨,每個自然寨之間的距離将近5公裡。李迪的采訪對象分布在不同的村寨,往返每個寨子都要翻山越嶺。冒着毛毛細雨爬上爬下,走石闆路,上台階、下陡坡,行走在深秋濕冷的十八洞村,逮着誰就坐下來聽對方說村裡的人和事,李迪熱情、樸實、真誠而接地氣的采訪方式,給當地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人們都說:“村裡來了個李老師。”為什麼“李老師”這麼有名氣?因為他不僅僅是在采訪,他是在幫村民賣菜吆喝、幫村民準備晚飯、陪着村民種地聊天,他和采訪對象成為好友,認真啟發和傾聽這些并不健談的村民講故事……
“這些年來,從西部山區到東部沿海,從公安一線到邊地加油站,從塔克拉瑪幹沙漠到湘西苗寨,烈日驕陽、風霜雨雪,李迪走過了很多地方,不是走馬觀花,不是蜻蜓點水,而是心入情入,是全身心地撲進了人民生活的海洋。時至今日,那些公安幹警、那些勞工農民,提起李迪,都是那麼親切,幹警們叫他‘老李’,村民們叫他‘李老師’,我也有過農村經曆,我知道,當村裡人叫你一聲‘老師’時,這包含着沉甸甸的信任和敬重。對李迪來說,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是一個一個有血有肉的具體的人,李迪和他們成為了貼心人。他的作品是質樸的,沒有華麗的修辭,他努力寫出人民心裡的話,他的風格溫暖明亮,他的态度情深意長,這在根本上源于他對人民群衆深切的情感認同。”鐵凝寫道,“從這些作品中,我們感受到的是廣袤的大地與奮進的人民,感受到在一個一個人物身上、一個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戰鬥者、勞動者身上那推動曆史發展的偉力。這樣一個作家,是時代的記錄者,是人民的歌者。”
這次在湘西苗寨的采訪誘發了李迪的舊疾,但他仍堅持超負荷完成了采訪任務。回到北京後,李迪卧床靜養兩月有餘,無法行走,無法坐立。在病床上的他始終惦記着寫作。今年3月底,李迪的病情剛有好轉,立即着手創作十八洞村的報告文學作品,計劃寫關于十八個人物的十八篇故事。幫助李迪進行書稿審改校對的群衆出版社副總編輯李國強回憶,3月30日到5月25日,李迪拖着病體,甚至是在手術前的病床上艱難地完成了《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故事的第一篇完成于4月4日,完成第四篇後,李迪已經沒有力氣在寫完以後再細讀修改一遍了。最後的五篇故事是在速記員的幫助下,根據采訪錄音整理成文稿,經由李國強編改再傳遞李迪審校。住院期間,李迪還曾通過微信,通過十八洞村村主任的手機,在病床上與受訪村民視訊談心,進一步豐富、完善及核實有關的訪談素材。
“在身體已經嚴重衰弱的情況下,李迪在病榻上奮力寫完了他的最後一本書《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支援着他的,是一個戰士對新時代偉大鬥争的澎湃激情,對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光輝前景的信念和承擔。”鐵凝寫道,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深刻論述了文藝與人民的關系,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文藝要熱夫妻民。新時代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根本道路,就是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在這條道路上,李迪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