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母親架設的橋》(水上勉)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母親架設的橋》(水上勉)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母親架設的橋》(水上勉)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母親架設的橋》(水上勉)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戳音頻,讓全國最好的聲音帶你穿越回到少年時

《母親架設的橋》(水上勉)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國中《國文》第三冊 1993版

《母親架設的橋》(水上勉)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母親架設的橋》(水上勉)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作者簡介

水上勉

《母親架設的橋》(水上勉)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水上勉,日本小說家。1919年生于福井縣。父親是窮木匠。 8歲時被送到相國寺當徒弟。幾年後逃出寺院,靠半工半讀上完中學,後肄業于立命館大學。他從事過送報、賣藥、編輯等三十幾種職業,熟悉日本下層社會的生活。長篇小說《霧和影》 (1959)、 《饑餓海峽》 (1962)等反映了在二戰日本戰敗後,由于饑餓貧窮被迫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們的心理。 《紅花的故事》 (1969)塑造了對工作精益求精的手工業者的形象。短篇小說《棺材》 (1966)通過次郎作夫婦的慘死,對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的侵略戰争給本國人民帶來的災難提出了控訴。

《母親架設的橋》(水上勉)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1960年他發表了《海的牙齒》,獲第十四屆日本偵探作家俱樂部大獎。這部小說以日本某工廠将工業廢料排入海中,造成嚴重公害為題材,揭發了社會黑幕。成名後的水上勉,每月為七家報紙寫連載,被稱為“寫作機器”。他于1962年又寫了《饑餓海峽》,這部長篇推理小說奠定了水上勉的文學地位。水上勉後來又寫了《桑孩兒》、《五号街夕霧樓》、《一休》 、《越前竹偶》、《湖底琴音》、《湖笛》、《寺泊》、《宇野浩二傳》等純文學名著。《一休》獲谷崎獎,拍成電影後風靡世界各國。水上勉後來當選為日本文藝家協會副理事長,成為一個純文學大作家。于2004年因肺炎病逝,享年85歲。

《母親架設的橋》(水上勉)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水上勉先生不僅是日本的知名作家,而且是中國人民所熟悉的日本友人。他生前長年緻力于中日文化交流,多次通路中國,曾先後擔任日中文化交流協會常任理事和最高顧問,與老舍、巴金、周揚等一大批中國文學藝術界人士有着深厚的友情。水上勉是一位熱愛中國的作家。1938年曾到“滿洲”工作過,戰後曾多次通路中國。1975年作為日本作家代表團訪華,此後多次通路中國。1985年到中國調查、采訪後創作了小說《沈陽的月亮》。他與老舍有着深厚的友誼,1965年櫻花盛開的季節,老舍先生率中國作家代表團通路日本,他專門到東京拜訪了水上勉。水上勉激動不已,二人在一起交談了兩個小時。

席間,水上勉先生向老舍先生表示:“如果我有幸通路中國,很想參拜黃梅東山五祖寺。”老舍先生笑容可掬地聽着,他随手撕下桌子上包點心用的包裝紙,從衣袋裡掏出鋼筆,寫下那首有名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老舍把紙條遞給水上勉先生,說:“如果你去中國,我陪你去黃梅。”老舍先生回國後的第二年,在文革中,遭到殘酷迫害,含恨而去。在老舍去世的第二年,水上勉寫了一篇題為《蟋蟀葫蘆》的散文,表達對老舍先生的懷念之情。以後又寫了許多悼念老舍的文章。

《母親架設的橋》(水上勉)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母親架設的橋》文章短小,但卻構思巧妙,感情飽滿。這得益于象征手法的成功運用。作者主要是贊美母親,卻意在此而言彼,着墨于母親架設的橋。橋是文章的中心意象,作者抓住了橋的具體特征:這是一座生活的橋,幫助家人度過艱難歲月。而在作者心中,母親更是架設了一座精神的橋,引導我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橋即是母親的化身,與橋融為一體,将文章的感情主旨升華。

《母親架設的橋》(水上勉)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母親架設的橋》(水上勉)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那些年

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想重溫童年時光?

每周一到周五晚八點

讓全中國最好的聲音

演繹那些曾伴你成長的課文

與你一起入眠~

《母親架設的橋》(水上勉)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想聽更多課文?

直接戳文末“閱讀原文”,或進入中國之聲微信公衆号,點選底部菜單欄“讀課文”↓

《母親架設的橋》(水上勉)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聲明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系列朗誦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制,禁止用于商業用途。轉載須完整轉載,并署名來自“中國之聲(zgzs001)微信公衆号”。

《母親架設的橋》(水上勉)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點選“閱讀原文”,聽更多精彩課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