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司馬池、司馬光,父子倆與洛陽的淵源

曆史上,司馬光的名氣很大,他編著的《資治通鑒》被稱為帝王的教科書。《資治通鑒》是司馬光在洛陽編著,在洛陽司馬光還有獨樂園,是以洛陽人都比較熟悉司馬光。實際上,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也是一個很有才華的文化人,他與洛陽曾經有兩段因緣。

說到司馬池,他對司馬光的一生影響很大。司馬池自稱是晉朝安平王司馬孚的後代。司馬孚的後代司馬陽是東征大将軍,死後葬在安邑瀾洄曲(今山西夏縣涑水)。從此,司馬池世代成為夏縣人。司馬池的高祖至祖父五代,因唐末内亂沒有做官。祖父司馬政做官,死後贈太子太保。父親司馬炫做官死後贈太子太傅。司馬池幼年喪父,當時他的家庭相當富有,财産達數十萬貫。可司馬池專心讀書,把家産全部讓給伯父、叔父們。

《宋史》載:司馬池第一次進京城考進士時,臨考前家人捎信告之母親病故。同窗好友先接到信,怕影響司馬池考試,把信藏了起來。司馬池預感到家中有不測,夜晚不能入睡。好友不得已才把信給他。司馬池得信後豪淘大哭趕回家中。

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司馬池再次應試,一舉考中進士。先授永甯縣(今洛甯縣)主簿。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永甯縣主簿相當于現在的縣秘書。

曆史上永甯縣(洛甯縣)地處豫西山區,洛河中上遊,古稱崤地,是中國古代溝通東(洛陽)西(西安)兩京的官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設崤縣,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稱永甯,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更名洛甯至今。

洛甯曆史悠久,文化燦爛,鐘靈毓秀,人傑地靈。洛甯版圖似靈龜翹首迎曦,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倉颉造字台、洛書出處碑均在洛甯縣境之内,彰昭曆史悠久,數十處仰韶、龍山文化遺址凸顯底蘊厚重。曆代騷人墨客、學士名流在此流下了許多珍貴的詩篇。

司馬池初為官是永甯縣主薄,十分廉潔,上下班騎驢。司馬池持才傲物,對縣令不卑不亢,後來因縣令說他壞話離開永甯,由主簿降為縣尉調到建德,後又調到郫縣(今四川郫縣)。在郫縣,社會上曾有謠言說守邊部隊叛亂,富人攜家人、金銀出走,吓得縣令闾丘(雙字姓)夢松推說有事到府衙,主簿稱病公務擱置。司馬池臨危受命代管全縣政務,他一邊做好防範工作,一邊安定民心,得到上面的表揚。天禧三年(1019年)三月司馬池調鄭州任防禦判官。此時光山知縣缺位,改任光山知縣。當年十月,三兒子出生,由名司馬光。

司馬池在光山任職的第二年,皇宮大興土木,诏令光州(今潢川)所屬各縣三天内完成上繳毛竹任務。當時光州各縣均不産毛竹,三天内是完不成任務的。知識淵博的司馬池知道就近隻有黃州(今湖北黃岡)産毛竹。他請求上級放寬日限,并命下屬連夜赴黃州購買毛竹,雇當地車輛連夜送往開封。結果光州各縣隻有光山最先完成。此事在當時朝中影響很大。

光山任滿後,光州知州盛度推薦司馬池到朝廷任秘書省著作郎,監督安豐酒稅。後調到小溪(今安徽)任知縣。天聖三年(1025年),劉烨任河南(洛陽)知府,他請求皇上調司馬池任司錄參軍。一年後提拔為西京洛陽留守司通判。

唐末五代,藩鎮武将專權,天下一直處于混戰之中,中央集權始終鞏固不下來。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北宋統治集團為解決這個大問題,采取了解除武将兵權的明智之舉。進而就有了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武将解除兵權之後,往往以朝臣身份出守州郡,官名為“權知軍、州事”。“權”,有臨時之意,意謂随時可以罷去,從名稱上亦注意矯正藩鎮的父死子繼之锢弊。同時,為了防止州郡官尾大不掉,又在州郡設通判,作為副職,與權知軍、州事共同處理政事,其職責為:“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通判還有一個職責“所部官有善否及職事修廢,得剌舉以聞。”

宋太祖創設“通判”一職,實際上是為了加強對地方官的監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職權過重,專擅作大。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輔佐州政,可視為知州副職,但有直接向皇帝報告的權力。知州向下屬釋出的指令必須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通判之名,也因上下公文均與知州聯署之故。通判的差選,初由朝廷選京官任職,後改由轉運使、制置使及提舉司等監司奏辟。通判之掌除監州外,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皆可裁決,但須與知州通簽文書施行。通判是兼行政與監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起到了與知州彼此制約的作用,通判的設立加強了北宋的中央集權。

宋代開封為都,洛陽為西京,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副中心。西京洛陽設有留守司。大約在公元1027年,司馬池任洛陽留守司通判。司馬池的兒子司馬光後來也退居洛陽,自請任職西京留司禦史台。

司馬池、司馬光,父子倆與洛陽的淵源

司馬池在洛陽任留守通判的時間也不長,朝廷又任命他為開封府推官。再後來宋仁宗又提拔他任知谏院。司馬池多次上書懇辭,仁宗不解地對宰相說:“别人都喜歡升官,隻有司馬池謙讓,真是難能可貴。”于是硬給司馬池加上直史館長官頭銜兼鳳祥知府。

後人對司馬光蓋棺論定之語是一個“誠”字。司馬光一生的誠信,應該是受父親的影響。其中兩件事對司馬光影響很大。一件是,司馬光大概在五、六歲時,有一次,他要給胡桃去皮,他不會做,姊姊想幫他,也去不掉,姊姊就先行離開了,後來一位婢女用熱湯替他順利将胡核去皮,等姐姐回來,便問:“誰幫你做的?”他欺騙姊姊是自己做的,父親便訓斥他:“小子怎敢說謊。”司馬光從此不敢說謊,年長之後,還把這件事,寫到紙上,策勵自己,一直到死,不敢有謊言。邵雍的兒子邵伯溫曾經看過這張紙。清人陳宏謀說:“司馬光一生以至誠為主,以不欺為本。”

另一件事就是在任鳳翔知府期間,司馬池犯下了欺君之罪,這對司馬池教訓很深,進而對司馬光後來的教育和影響也很大。作為一段曆史,則是司馬池任鳳翔知府期間與陳倉石鼓文的一段故事。

愛好書法的人都知道,陳倉石鼓是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公元627年,在陝西鳳翔府陳倉山(今寶雞市石鼓山)的北阪,一牧羊老人發現了10面怪異的花崗岩大石。這些碩大的石體形似鼓,圓而見方,上窄下大,高約3尺,中間微凸,模樣奇特。令人不解的是,當一塊大石上的泥土被清除後,居然顯露出大量的神秘文字,筆法奇異,竟無人能識。于是,流言四散,怪論頻生。更有鄉民聞風而至,焚香跪拜,驚為天賜之神物。自此,陳倉突然變得熱鬧非凡。文人墨客紛紛慕名而至,一窺究竟,并拓下石上的文字,遍尋名家研究,更有大戶懸重金求解謎題。但文字之謎不僅未被揭開,反而借着民間傳言,而變得神乎其神。陳倉石鼓在安史之亂中重新遁迹于草莽江湖。

當北宋王朝一統天下之後,全國的經濟與文化在短短數十年得到恢複并取得了大發展。一天,宋仁宗查閱前朝遺留下的經史檔案時,無意中發現了關于石鼓的傳奇紀略,對遺失百年的陳倉石鼓産生了濃厚興趣。宋仁宗是中國曆史上頗為有名的書畫君王,他不惜以高官厚祿相許,令天下有才德之士遍地尋訪、查找陳倉石鼓的下落。

時任鳳翔知府的司馬池聞得此消息後,便竭盡心力去尋找傳說中的10塊大石,試圖投君王所好。司馬池經過幾番周折,終于使消失百年之久的陳倉石鼓重見天日。隻可惜,尋到的石鼓隻有9個,早在唐末便已遺失的作原石鼓仍沒有蹤迹。心急的司馬池施展了畫蛇添足的招數,私下遣工匠連夜采集相似石材做僞。很快,他便參照石鼓拓本仿制出一面假的“作原石鼓”。這一招果真讓他以奇功得到了仁宗的褒獎。

隻可惜,飽學的宋仁宗與受命而來的名家學者們很快就辨識出了僞造的石鼓。司馬池先建奇功受封賞,又因造僞欺君而獲罪降職。司馬池後來曾任同州知府、杭州知府,還被降職調玃州任知府。62歲死在晉州任知府任上。死後被追封溫國公,贈太師。

司馬池從小專心讀書,具備個人才識。他遇上了愛才的宋仁宗,賞識他的才華,得到拔擢。縱觀司馬池的一生,他的仕宦道路還是順暢的,隻是偶有小曲折。司馬池的一生對司馬光的影響很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