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們的意見,我收到了。這個時候漲價,不對。”海底撈之後,西貝也為漲價道歉了。
4月11日,西貝餐飲董事長賈國龍在其個人微網誌發文稱,該公司确實漲價了。2月1日起,西貝莜面村上海及周邊8個城市的18道外賣菜品,上漲1-10元不等。4月6日起,上海12家門店的25道堂食菜品,也上漲1-10元不等。全國其他374家門店的堂食價格沒變。
賈國龍在其微網誌上宣布,從今天開始,所有漲價的外賣、堂食菜品價格恢複到2020年1月26日門店停業前的标準。
“我還決定,5月31日前,在全國59個城市386家西貝門店堂食用餐,可以享受吃100元,返50元的優惠,以表誠意。50元的返券隻能下次使用了,其實我們也挺難的,還希望您支援生意。”賈國龍在官微中表示。
随後,西貝筱面村官微轉發賈國龍的微網誌,稱“對不起大家了”。
餐飲業自救靠漲價行嗎?
業内專家:漲價是一把雙刃劍
事實上,漲價的餐飲企業并非個案。有業内人士表示,餐飲企業菜品漲價的背後,反映出了餐飲業受疫情沖擊遭受的巨大損失。盡管現在餐飲業堂食陸續開放,但出于疫情防控考慮,很多門店都采取措施保持顧客距離,有的門店甚至明确一桌不能超過3人,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客流量。有分析認為,今後一段時間或将有更多餐飲企業提升菜品價格。
在采訪中,多家餐飲企業表示,随着疫情防控形勢好轉,餐飲企業陸續複工,但生意卻還遠遠沒有恢複。“餐飲企業要想短期内恢複到以前的水準不現實。”小龍坎控股集團媒介公關經理邵茜坦言,“報複性消費”不會那麼快到來。在疫情之後,越來越多人更關注健康,對于在外就餐的潛在風險仍有擔憂。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釋出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連鎖餐飲行業的影響調研報告》顯示,從2020年3月1日起,5%的樣本企業賬上沒有現金支撐營運;79%的樣本企業表示,依靠自有現金無法支撐3個月;表示現金流儲備豐厚,且能支撐6個月以上的樣本企業僅占16%。
與此同時,餐飲行業也面臨嚴重損失。中國烹饪協會的報告顯示,今年春節期間,93%的餐飲企業選擇關閉門店,78%的餐飲企業營業收入相較去年同期損失達100%以上。也正是以,随着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全國多地上司幹部帶頭“下館子”,旨在引導廣大市民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逐漸恢複正常消費。
面對疫情沖擊帶來的經營壓力,餐飲企業該不該漲價?企業自救僅靠漲價行嗎?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中國社科院私營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蔣澤中也給出了他的觀點,“在原材料等成本上漲的基礎上,企業可以适當漲價,也可以保持原價格,用以争取消費者認同,增加市場規模效應。”蔣澤中認為,随着企業複工複産,市場消費會産生反彈,且力度很大,這正是企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顧客忠誠度的好時機,漲價明顯會損害消費者的消費熱情和品牌認同度。
部分餐飲企業降價的案例也印證了這一觀點。近日,肯德基推出了30元咖啡月卡,每天一杯,相當于每杯咖啡隻要1元;麥當勞原價22.5元的漢堡現在僅售9.9元,還推出了一款周一會員半價活動。降價帶來了大量消費者,有的門店甚至排起長龍。不少網友們感慨,在特殊時期,物美價廉更讓人接受。
業内專家分析稱,漲價是一把雙刃劍,餐飲業還得提高自身抗打擊能力,合理消化壓力,開展自救才是長遠之道。一些餐飲企業與其在漲價上動腦筋,不如在創新産品和經營方式以及持續優化服務上多下功夫。
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遊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莫遠明建議,餐飲業漲價,必須充分權衡自身、市場與消費者三者利益。當下更需要抱團取暖,不能粗暴地“一漲了之”,通過漲價變相讓消費者為自己的損失買單。同時,政府的政策調控與引導也應發揮作用,比如各地推出的消費券也将提振消費信心,也将幫助餐飲業渡過難關。
它們為什麼要為漲價道歉?
昨天海底撈道歉後,紅星新聞釋出評論文章稱,審視海底撈的漲價及道歉政策,還是要秉承“市場的歸市場、道德的歸道德”原則,才能更深入了解其中的内在邏輯和行為模式。
海底撈、西貝等餐飲商家産品價格上漲,引發一些使用者吐槽,對此各界衆說紛纭。有人認為,海底撈等急于漲價,對消費者感情方面是一種傷害。但也有人認為,餐飲商家調整商品價格屬于市場自發行為,願者買單,不願者可以另擇其他餐飲商家,犯不着為此計較。
最終,海底撈選擇了道歉而不是堅守漲價路線,恐怕也在于其對漲價所帶來的後果進行了重新評估。我們要看到,雖然漲價能夠部分彌補之前海底撈受到的經濟損失,但對于餐飲商家來說,其實使用者消費頻次、翻台率等名額更為重要。如果因為漲價吓走了太多客人,漲價就是得不償失的選擇。
因為受疫情影響,餐飲商家之前營業停頓,目前還處于一個逐漸恢複期。這時候,餐飲商家最需要做的是“人氣”,通過各種方式吸引老客戶回流、想辦法擷取新客戶。如果漲價導緻老客戶流失、新客戶卻步,那将不利于海底撈等餐飲商家的後續經營。
相對來說,餐飲行業是一個競争激烈的行業,海底撈等商家漲價,其他餐飲商家若從獲客等角度出發,選擇不漲價或者漲幅較小,甚至降價促銷,那海底撈的漲價政策,就有可能讓自身客戶流向競争對手。
相比于中小餐飲商家,海底撈屬于大型連鎖餐飲品牌,尤其是海底撈已經上市。是以,一旦市場回報出現對海底撈不利的聲音,乃至部分消費者開始“用腳投票”不再來海底撈消費,将不僅會給海底撈的當下業績帶來損失,還會直接危及海底撈的市值,甚至讓投資者對海底撈的未來發展前景存在疑慮和擔憂。
綜合以上因素可以判斷,海底撈選擇道歉,并且把價位恢複到以往标準,其實就是對品牌、綜合收益、市值管理、業績成長性等各類長期價值名額的權衡,最終得出“不能因眼前收益而讓長期價值受損”的結論,及時采取止損行動。
也要看到,在漲價的這幾天,網絡上不少人“聲讨”海底撈,有點“綁架”的意思,這可能也是促使道歉的部分因素。事實上,餐飲是最充分競争的行業,漲價打折都是市場自由,何妨讓“無形的手”發揮作用。
可以說,海底撈道歉一方面是對消費者情緒的安撫,另一方面更是基于自身根本利益角度的選擇,是經濟人理性的取舍結果。從海底撈的選擇來看,如此做能讓自身品牌不緻是以次漲價風波受到太大沖擊,而且低姿态道歉,或能赢得更多消費者的認同。
最終,當我們審視海底撈的漲價及道歉政策,還是要秉承“市場的歸市場、道德的歸道德”原則,才能更深入了解其中的内在邏輯和行為模式。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宋慧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檔編輯:雍凱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