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合陽 · 黑池羊肉胡饽

回望故園,最讓人懷念的,是血脈相連的至愛親朋;而最讓人留戀的,則是那些珍藏在記憶深處的鄉村風情。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黑池人,兒時最美好的回憶,就是牽着大人的衣角,去上街趕集。而趕集的最大動力,就是能到心儀已久的胡饽店裡,去吃一碗飄着肉香、浸滿紅油辣子的羊肉胡饽。那種鮮美的味道,那種奢侈的感覺,至今想起來,依然充滿誘惑。

黑池鎮,是合陽縣東南地區的一個大鎮。境内有塬、有灘,有溝、有川。這裡既盛産優質小麥,又适合放牧羊群。獨特的自然條件,共同成就了當地有名的風味小吃:黑池羊肉胡饽。

合陽 · 黑池羊肉胡饽

黑池羊肉胡饽,雖然隻是個地方小吃,但它的曆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時期。據《宋史》記載,金将王鎮歸順南宋後,領兵南下。當他的軍隊行至黑池鎮附近的韓莊村時,天已黃昏。見他們軍紀嚴明、不禍害百姓,當地群衆紛紛上前熱情地招呼他們。有的端來羊肉,有的送上面餅。王鎮一行又饑又渴,他們随手将當地人送來的羊肉和面餅一起下鍋去煮,煮好後一嘗,其味妙不可言、鮮美異常。

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王鎮同嶽飛在朱仙鎮裡應外合,大破金兵,迫使金兀術倉皇逃走。在會師祝捷的慶功宴上,王鎮叫手下呈上那“二合一的美味”招待嶽元帥。嶽飛細品後,覺得味道極美,就問這是何物。王鎮說:“肉是羊肉,餅子是漢民叫的饽饽。把兩者煮在一起,就是此物,我們胡人也很愛吃!”嶽飛說:“胡漢能成為兄弟,也可以變為一家,那就将這一美味叫做‘胡饽’吧。”

黑池羊肉胡饽,是用優質的小麥面粉烙成薄餅、切成細條,然後再與鮮美的羊肉一同燴煮成的民間小吃。它做工考究、湯濃味美、口感筋道、回味綿長。“甯吃一盤胡饽,不吃酒席一桌。”這句流傳已久的民諺,道出了當地百姓對這一風味小吃的厚愛與推崇。

黑池人吃胡饽,原本有個講究,那就是立春後,在羊群繁殖、哺乳的春季,不能殺羊吃胡饽。等到六月六芒種前後,黑池街上的胡饽店才能在人們将近半年的期待中,營業開張。那時候,正好羊肥湯鮮、新麥上場。平日很難吃到葷腥的人們,可以在一盤羊肉胡饽中一飽口福、滋養身心。到了冬天,既滋補、又暖胃的羊肉胡饽,那就更是驅寒養生的美味佳肴啦!能在胡饽店裡酣暢淋漓地享用一盤胡饽,那是我童年最憧憬的幸福生活!現在,禁忌已破,在黑池街上一年四季到可以吃到鮮美的羊肉胡饽。

黑池羊肉胡饽,流傳于黑池鎮及周邊地區。如今,黑池街上手藝最好的要數王百陳老人。現年已七十九歲高齡的王百陳老人,他的祖師爺就是大名鼎鼎的胡饽師傅彭月兒。而他的手藝,則是從彭月兒最出色的徒弟王友娃那裡學習和揣摩來的。

要想掌握一門養家糊口的手藝,少年時代的王百陳就知道,必須勤學苦練,更要用心揣摩。不想吃苦、投機取巧,那是學不到手藝的。

從十四歲入行到現在,已經在胡饽店裡堅守了一輩子的王百陳老人,深知這一行的苦累。到縣城跟交流會、自己開胡饽店,生意最好的時候,也就是他們最苦最累的時候。

苦過才會甜!幾十年來,靠着自己堅韌的毅力,憑借自己精湛的手藝,王百陳靠賣胡饽支撐起了一家人的生計。比周圍人吃的苦多,自然也就比别人的日子富裕。當生産隊裡一個勞動日隻值兩毛錢的時候,他一個月就可以拿到六十塊錢的收入。這份讓人羨慕的高收入,也讓他錯失了轉成國營食堂正式職工的機會,造成了他終生的遺憾。

責任制之後,四十多歲、正值壯年的王百陳脫離了國營食堂,與人合夥,開起了自己的胡饽店。幾個人一起投資、一同勞作、共同分紅。那時候的生意,好得讓他們驚喜。

寬松的政策,給王百陳一家人的生活帶來了全新的轉機。收入提高了,生活富裕了,在他的帶動下,全家人也就自然而然地加入到他的旗幟下。

收入雖然不錯,但過分的辛苦,使大兒子王宏斌對這一職業心生厭倦。成年後,他并不願意子承父業,繼續在這一行勞作。他的逆反,讓賣了一輩子胡饽的父親無可奈何。

生意做遍,不如賣飯。經曆了許多挫折之後,王宏斌重新撿起家傳的手藝,在黑池街上另立門戶,開了一家新飯店。從小在胡饽店裡耍大的王宏斌,挑來選去,最終還是踩着父親的腳印在這一行落腳。從煮肉到切餅子,從煮胡饽到搭配調料,他既沿襲着父親傳統的手藝,又根據時代的變化,有了一些新的改進。

如今,王百陳經營了三十多年的老店裡,由二兒子的女兒王亞楠掌勺。年近八十的王百陳老人,雖然腿腳不便,不能親自下廚,但他還是放心不下地要給兒孫們不停地點撥。

黑池街上,胡饽店裡掌勺的大廚,從古至今,都是身強力壯的男人。王亞楠的加入,頗有幾分替父擔當的巾帼風範。王亞楠的父親視力不好,爺爺如今也老了,二十多歲的王亞楠,在全家人的輔助下,竭力支撐着“百陳胡饽店”這個黑池鎮上最老的胡饽店的招牌和門面。

黑池鎮,是黑池胡饽流傳和風靡的主陣地。而黑池羊肉胡饽的影響,早已波及到了周邊地區。黑池南邊的馬家莊街上,馬忠善的胡饽餅子就烙得非常出色。餅子烙得好,其中自然有他特别的用心和細緻的訣竅。

合陽 · 黑池羊肉胡饽

第一個将胡饽店開進縣城的,則是另一位高手田乾周。經過三十多年的經營,黑池胡饽在縣城裡早已是落地生根、遠近聞名。外地人一到合陽,搜尋一下當地美食,品嘗一下風味小吃,田乾周經營的“縣強胡饽”,無疑是一塊口碑最好的金字招牌。

田乾周,黑池鎮導基村人,十七歲國中畢業後,他就跟着父親在村裡開胡饽店。改革開放後,他們全家人一起到縣城跟交流會擺攤賣胡饽。縣城的繁華,激起了他進城創業、拓展經營的雄心。

進城創業,剛開始的難度可想而知。白天搭棚賣飯,晚上拉開鋪蓋睡地鋪。過去的艱辛,一言難盡。

為了生計,不懈地奮鬥;不甘平庸,積極地進取;飽受艱辛後依然樂觀,不因知足而裹足不前。幾十年來,田乾周夫婦将他們開在縣城繁華地段的胡饽店,經營得風生水起、有聲有色。

廚藝出衆的田乾周,又是個懂得飯店經營的老闆。總結幾十年成功的經驗,田乾周覺得并不複雜。他認為,對飲食行業來說,也無非就是要把好“環境衛生、服務态度、飯菜品質”這三道關。

“看人下飯”,原本是對一個人品行、做派頗為不滿的貶損。這句話,經過田乾周一家人用實際行動重新诠釋之後,卻變成了機智、靈活的經營政策,敦厚、和善的情感表達。

年輕時跟着父親學藝,壯年時夫妻倆起早貪黑地奔忙,如今,已長大成人的兒子的參與,讓即将步入老年的田乾周,在經營思想上,又有了新的轉機;兒子的許多新點子,也給他們的生意,帶來了新的驚喜!

田乾周的兒子田縣強,在祖輩和父輩兩代胡饽師傅的熏陶下長大成人。現在,他白天在機關上班,晚上下班後到店裡接替父親忙活。作為年輕的一代傳承人,他已繼承了家傳的手藝;而在經營理念上,他卻比父親更為超前。

新的經營理念,帶來的明顯的經濟效益。在向外拓展新業務的同時,對店面環境的改造,對飯菜品質的堅守,對現代人口味的把握,依然是田乾周一家人日常關注的重點。

老一輩在繼承中堅守,年輕人在探索中創新,黑池羊肉胡饽,在新老交替的傳承中,更為鮮美、更加香醇。在我的心裡,那一碗飄着肉香、浸着紅油辣子的羊肉胡饽,至今依然牽動着我回家的腳步、思鄉的魂魄。

來源:合陽魁

作者:鄒彩虹

責編:王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