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3月27日,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社會活動家茅盾先生因病去世。
茅盾在生前留下遺願,捐獻出25萬元稿費,鼓勵文學事業發展。根據這一遺願,設立了茅盾文學獎,對優秀的長篇小說進行獎勵,由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擔任評委會主任。1982年,周克芹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魏巍的《東方》、莫應豐的《将軍吟》、姚雪垠的《李自成》、古華的《芙蓉鎮》、李國文的《冬天裡的春天》,成為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

作家茅盾
茅盾文學獎代表着中國文學的最高獎項,獲獎的難度非常大。早在1953年就以一部《青春萬歲》成名的王蒙先生,曾經3次入圍茅盾文學獎,均名落孫山,成為“陪跑者”,直到2015年才以一部《這邊風景》成功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當年,王蒙已81歲高齡。
當然,更多的文學創作者,一輩子都沒有入圍過茅盾文學獎。畢竟,30年來,茅盾文學獎總共才産生10屆,僅有45人46部長篇小說獲得過茅盾文學獎(張潔曾經分别以《沉重的翅膀》和《無字》獲得第二屆和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如果以獲獎者的籍貫來看,哪個省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家最多呢?答案一定是河南省。迄今為止,文學豫軍在茅盾文學獎的評選中大放異彩,表現得非常好,一共有9人獲得過茅盾文學獎,占據全部獲獎者數量的五分之一。
在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中,出現了兩位河南作家的身影。他們是魏巍和姚雪垠。
魏巍
魏巍生于1920年3月6日,是河南鄭州人。1950年,魏巍以部隊文化工作者的身份奔赴北韓戰場,所發表的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影響了整整一代人。1978年,魏巍創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題材長篇小說《東方》,并在1982年榮獲茅盾文學獎。
姚雪垠生于1910年10月10日,是河南鄧州人。由于出身貧困家庭,他隻讀了3年國小,全靠自學成才。1957年,姚雪垠開始創作5卷本長篇曆史小說《李自成》,到1999年這部鴻篇巨制才初步完成。1982年,《李自成》第二卷榮獲茅盾文學獎。
1985年,第二屆茅盾文學獎頒獎,第三位河南作家進入獲獎者名單,他叫李準。
李準生于1928年7月4日,是河南洛陽人。李準有兩個身份,一是編劇,二是作家。在這兩個不同的領域,李準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編劇上,李準與李存葆是電影《高山下的花環》的編劇,曾經引起巨大的轟動。在文學創作上,1985年,李準以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獲得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
從第三屆到第五屆,河南作家與茅盾文學獎連續3屆無緣。到2005年第六屆茅盾文學獎頒發時,獲獎者中又出現了兩位河南作家,他們是柳建偉和宗璞。
柳建偉生于1963年10月,是河南南陽人。柳建偉是軍人出身,擅長軍事題材的文學創作,2005年以一部長篇小說《英雄時代》獲得茅盾文學獎。
宗璞生于1928年7月26日,祖籍河南唐河,出生于北京。宗璞是一名女性作家,出身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因而很擅長寫作知識分子題材的文學作品。2005年,宗璞以長篇小說《東藏記》榮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宗璞
接下來,在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茅盾文學獎中,均有河南作家出現在獲獎名單裡。
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的是周大新。周大新生于1952年,是河南鄧州人,與姚雪垠是同鄉。周大新是一名軍人,2008年以一部反映丹江口水庫建設為背景的長篇小說《湖光山色》斬獲茅盾文學獎。
丹江口水庫
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的是劉震雲。劉震雲生于1958年5月,是河南新鄉人。劉震雲當過兵,退伍回來當民辦教師。恢複聯考後以河南省聯考文科狀元的身份考入了北京大學中文系。劉震雲許多小說都改編成影視劇,如《一地雞毛》《手機》《我叫劉躍進》《一九四二》等。2011年,劉震雲以長篇小說《一句頂一萬句》獲得茅盾文學獎。
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的是李佩甫。李佩甫生于1953年10月,是河南許昌人。1997年,李佩甫以長篇小說《羊的門》在文壇上嶄露頭角。2012年,李佩甫出版了長篇小說《生命冊》,于2015年獲得茅盾文學獎。
李佩甫
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的是李洱。李洱生于1966年,是河南濟源人。李洱是新生派的代表作家,目光集中于知識分子群體上,并确立了“日常生活寫作”風格。2019年8月16日,李洱憑借長篇小說《應物兄》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