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鄉的綠豆涼粉

家鄉的綠豆涼粉

每當夏日炎炎的時候,我就想起了家鄉柔滑爽口,清涼沁心的綠豆涼粉。它那綠中泛黃的身影,用筷子夾起時顫顫巍巍的憨态,尤如一位姣小可愛的小頑童,歡快地在我的眼前跳動着,不由得使我頓時心情愉悅,怡情大增,夏日的悶熱與煩躁刹那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在我兒時的記憶裡,家鄉有衆多的傳統小吃。其中以顔色深沉的蕃薯面馍、濃綠似玉的軟棗子葉魚魚兒、色若紫菜的地軟包子印象最為深刻。當然,綠豆涼粉也是家鄉特色小吃中不可缺少的一員,同樣在我的心裡占有一方聖地。

那段歲月,每當夏季來臨,縣城繁華地帶或過往人多的路口,總能看到一些上了年紀的叔叔嬸嬸們賣綠豆涼粉的攤點。一條小凳子、一張寬不過二尺,長約三尺的木質條盤、一塊小案闆及一把黃銅刀,再加上十幾個粗瓷黑色小碗和十幾雙竹筷子,組成了叔叔嬸嬸們賣綠豆涼粉的全部家當。有個别細心的攤主為了給食客以潔雅之感,用紅色油漆将條盤刷得鮮紅奪目,而沒刷漆的條盤則在歲月的磨砺中顯得陳舊蒼老。但不論是光鮮的還是陳舊的,它們都擔負着協助綠豆涼粉為主人掙錢的使命。那一刻,躺在條盤裡的綠豆涼粉尤如一位即将出閣的青春靓女,身着初看綠瑩瑩,細眺卻又微微泛着黃光的嫁衣,安祥而又羞澀地期待着即将迎娶她的心上人。紅油辣子、鹽、醋、蒜水等調味品緊緊地依偎在綠豆涼粉的身旁,她們密切聯手,協同為食者獻上絕佳美味。每當有食客在條盤旁低矮的小長凳子上落坐,熱情的攤主就會笑臉相迎主動招呼:“給您來一碗?辣子要輕還是要重?”“來一碗,辣子合适就行”。“好!您稍等”。隻見攤主麻利地用右手操着那把一尺多長、寬約三寸,薄如蟬翼、形似彎月,閃着亮光的黃銅刀,從一大塊涼粉上謹慎小心地切下一小片順勢放在左手掌上,然後根據客人的喜好,既熟練又迅速地用刀切成細長條或小淩形塊放入黑瓷小碗。此刻,若遇膽小的食客禁不住善意地提醒攤主:“唉呀老者,您可千萬當心手啊!”但攤主卻笑哈哈不以為然地說:“沒事沒事,吃啥飯操啥心,連這點功夫都沒有,還敢在大街上擺攤子賣涼粉”。攤主一邊和食客開心地交談着,一邊手不停地忙碌着。稍時,一小碗色澤亮麗,清涼爽口的綠豆涼粉就遞到食客的手中。

由于選料精良,加之獨特的制做工藝,造就了家鄉綠豆涼粉光滑柔軟、筋道喜嚼的質地。内行食客在享用時如同關中人吃羊肉泡馍,靜氣凝神一口一口細品慢咽,如此方能體會到它的美妙所在。如若您是一位急性子食客,想三下并作兩下吃完匆匆了事,這樣不但達不到願望,反而會适得其反。原因很簡單,此時您碗中的綠豆涼粉恰似一群調皮搗蛋的小頑童,他們的肌膚光滑得宛若泥鳅,您越是想極力夾住他們,他們越是和您作對。使勁兒大夾斷了,使勁兒小一條條又從您的筷子上滑脫落入碗中,讓您有勁使不上,心急不頂用。是以,您在享用綠豆涼粉時首先得把握好筷子的力度,您得小心翼翼地夾起它一邊往嘴裡送一邊用嘴往回吸,這個小調皮就在邊送邊吸中滑入您的口中。至此,一股清清涼涼、軟軟綿綿、光光滑滑的感覺迅速占據了您的心室。辣子、醋、蒜水佐料的美味也緊随而至,更進一步将您領入了一個涼爽舒心的清涼世界,不由得使您贊不絕口:“爽,真爽!爽到心裡頭了”。那種美不可言的滋味唯有品過的人才會在心中留下永久的回味。到了酷暑難耐的三伏天,吃綠豆涼粉的客人走一茬來一茬絡繹不絕。此時,攤主忙得不亦樂乎,也顧不上和食客聊天了。後到的食客站着等待先來的食客盡快吃完走人,以便自己有坐的地方。于是,在我的家鄉龍駒寨就有了“不吃涼粉騰闆凳”的妙句流傳至今。這句妙語足以證明綠豆涼粉這一傳統美食當年深得家鄉人喜愛,達到了一坐難求之鼎盛。

家鄉的綠豆涼粉不但具有消暑降溫,清熱解毒的特殊功效,同時為龍駒寨的一部分先輩們提供了發家緻富的商機。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為一些家庭奔小康作出了功不可沒的卓越貢獻。他們之中有的人用賣綠豆涼粉掙來的錢貢孩了讀書上大學;有的人用賣綠豆涼粉掙來的錢為家中撐起了三間大瓦房;一位雯靜優雅的姑娘被迎入男方家中做了新娘,喜慶之餘人們又莊重的為綠豆涼粉記上一功。

綠豆涼粉的美味在家鄉久享盛譽,令人贊不絕口,但隐藏在它身後的繁瑣制做工序卻鮮為人知。

要想做出稱心可口的綠豆涼粉,首先得按照一斤綠豆做4—5斤涼粉的比例,再結合市場銷量将挑撿淘洗後的綠豆用水浸泡四、五個小時以上,直至其完全發漲發軟。接下來做涼粉的叔叔嬸嬸一手握住拐磨子(小石磨)的手把轉圈兒搖着拐磨子,一手用小勺子一勺一勺地将浸泡過的綠豆帶水一同倒進磨眼,此道工序稱為磨漿。緊接着就進入了第三道工序:過漿(也稱過包)。專用的過漿布四個角被綁在特制的木架子上,叔叔嬸嬸将剛才磨好的粗漿慢慢倒入漿布,用手搖動着木架子。如此,綠豆漿漏下漿布,渣子被隔離出來。第四道工序相對簡單省力。将漏入盆子裡的生漿靜置數小時,目的是讓漿粉充分沉澱,與水分離。經過以上四道工序,就進入了制做綠豆涼粉的最後一道工序:燒漿。此時,叔叔嬸嬸根據生漿的多少,在大鐵鍋裡倒入相應的冷水,待水饒開時将生漿緩緩倒進鍋中,同時用一根頂端生岔的小木棍将鍋裡的綠豆漿反複攪勻。這道工序是制作綠豆涼粉的關鍵所在。其一,得把屋好火候。火大,鍋裡的涼粉就糊了,那樣便前功盡棄。火小,做出來的涼粉煮不到沒筋絲,吃時沒有光滑細膩之感。還有一件事得提前做好準備,就是在手便處要放一壺開水,如若鍋裡的涼粉稠了就及時地往裡加入開水,直至稀稠達到理想的程度為止。講到這裡,您是否覺得綠豆涼粉雖說味美但做起來确實不易?如此紛繁精細的工序,對于有些耐不住性子,受不了勞累的人來說就是一種遭罪。但對于足智耐勞的叔叔嬸嬸來說卻是小菜一碟。否則,怎能做出脍炙人口的綠豆涼粉呢!

日出月落,冬去春來。在時光荏苒中,當年那些賣綠豆涼粉的叔叔嬸嬸們,先後離開了他們生息與共的故鄉,被無情的歲月挽去了另一個讓兒女們終生思念的世界。

機器轟鳴,車水馬龍。伴随着國家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青年人掙錢的機會擡腳便是。掙錢也要掙得輕省容易,體面有品位的新觀念徹底颠覆了老一輩靠吃苦岀蠻力,錢再小隻要拾到籃子裡都有用的老傳統。在大環境的影響下,賣綠豆涼粉的小本生意早已無人接續。試想後來者有幾個能經受住制做綠豆涼粉繁瑣費時的工序?又有幾個能舍下面子挑着涼粉擔子到大街上擺攤一碗一碗地賣呢?

前些日子,在外地工作的朋友回來了,我特意請他吃家鄉的羊肉泡馍,但他卻說非常想吃老家的綠豆涼粉。我對朋友說早就沒人賣了,隻見他一臉的茫然,不住地歎息。家鄉的綠豆涼粉讓在外漂泊的遊子如此難以釋懷,其魅力可見一斑。

祖國在騰飛,處處是新春。新時代的快車在明媚的陽光裡滾滾向前!然而,在如此美好的時光裡,家鄉的綠豆涼粉因不受創業者的青睐,迫不得已離開了它施展才華的舞台近二十載了。但它在往昔歲月的輝煌,曾經為家鄉的小吃錦上添花的功勞,仍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

陝西丹鳳:星星

寫于:2021.08.05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