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無史宛風向大變。以往大談隆中沒有正史記載隻有野史(當然這是他們一貫的胡扯),現在卻大談卧龍岡的地方志記載可優于正史!這種雙标風除了無史宛誰也沒那麼厚的臉皮說得出口。

既然談地方志,我們就看看南陽地區地方志關于躬耕地是如何記載的。
南一、《明嘉靖鄧州志》
《明嘉靖鄧州志》是明朝嘉靖年間鄧州知州潘庭楠主持編撰的。
該志書第二卷“郡紀”中提到“十二年,備三顧諸葛孔明于隆中。本傳徐庶見備于新野,備器之。庶薦諸葛孔明家于南陽之鄧縣号曰隆中。”
該志書第三卷“帝紀”中介紹劉備生平時再次提到“備因徐庶之言,三顧孔明于隆中。”
南二、《清乾隆新野縣志》
清乾隆十九年編修的《新野縣志》是新野縣僅存的舊志中最完整的一部。
該志書卷七“古迹”中說“建安十二年……是年(劉備)三顧諸葛亮于隆中。”又說“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陽隆中….”
《新野縣志》還記載:“諸葛莊,東南四十五裡野白岡。今為玉皇廟,古井尙存。南陽卧龍岡碑陰載:新野地五頃佃人張。”
“又嘗寓于新野之野白岡。莊宅基址今為玉皇廟,古井尙在。南陽卧龍岡碑陰載:新野地五頃,佃戶張某佃種,亦先賢之遺迹。”
南三、《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民國時期,南陽方面對《明嘉靖南陽府志》進行修訂,編撰而成《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主持編撰的張嘉謀先生是今南陽市宛城區人。他是民國教育家、藏書家,擔任過河南省議會議員、河南通志館纂修、河南省博物館館長等職。他在河南首創新學,創辦有南陽敬業學堂,河南女子師範學堂等學校,在當時河南教育界與李時燦并稱為"北李南張";他曾大力贊助并親自參與安陽殷墟的發掘;創辦了南陽第一圖書館,并将自己所有藏書捐獻給圖書館;主持參與編纂《疆域沿革志》、《南陽府志》、《南陽縣志》、《河南通志》、《方城縣志》、《鞏縣志》、《孟津縣志》、《中州詩抄》等,著有《浚縣彜器》、《殷墟彜器》、《汲縣彜器》等。這樣一位南陽本地的學術大家、教育大家在他編撰的《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中多次支援“隆中說”!
在校注“古迹”條中關于《嘉靖乙酉撫民右參政許複禮奏請敕賜廟額祭文爰定祭品知府楊應奎增修大備事載碑記》(簡稱“明嘉靖碑記”)提出質疑說:“案,碑援襄藩光化王奏請頒題額祭文,因謂此亦隆中,蓋非。或又謂侯為漢襄陽人,尤誤。三國志侯傳注引漢晉春秋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裡,号曰隆中。此漢隆中确屬鄧縣,不屬宛。漢時襄陽為南郡屬縣,縣境西止十一裡,故水經注謂襄無西。”
南
同時該校注“流寓”條“案,亮三國志卷三十五有傳魏略曰亮在荊州遊學,每晨夜常抱膝長嘯。漢荊州刺史治襄陽,所領有南陽郡。亮家于襄陽城西二十裡屬南陽郡鄧縣,故亮自稱躬耕南陽。”
關于葉縣隋斷石幢,該校注記載“現存隋開皇二年斷石幢雲‘此地有諸葛之舊墳墟,高陽華裡’。蓋其祖父葬地,今有廟存焉。”
宛城大曆史學家張嘉謀先生,在該校注中對此給出更合理的解釋:“葉有高陽,元魏時縣名。或亮之後人有居此者非亮祖父也。”
南四、《清光緒南陽縣志》
清光緒年間南陽知縣潘守廉主持編撰了《南陽縣志》。
該志書由當時在南陽文壇、政壇享有盛譽的四進士、六舉人、七秀才等17位名儒顯要組成強有力的編纂班子,曆經5任知縣,曆時6年,四易其稿,于光緒三十年刊刻問世。因其編纂品質較高,後被《續修四庫全書提要稿》收錄其中。
清光緒新修《南陽縣志》在介紹時卧龍崗諸葛忠武侯祠時說:“從父玄依劉表,亮從玄來荊州。玄死,遂家于南陽隆中。幼與颍川徐庶元直及石廣元、孟公威遊學……忠武侯當漢之季,愍漢之疆,瓜分鼎峙,奮起隆中。扶日當空,志靖九圍,俾之混同,再表出師,有䖍秉钺火德……當漢之季,諸葛武侯隐于隆中,躬耕隴畝,畝讴歌梁甫。有伊呂之志操,人莫之知也....按南陽有諸葛忠武侯廬始見唐宋人集,至元明皆有敕賜廟學、祭品、碑而名益着,或謂侯實家襄陽,南陽之祠非是。考三國志亮随其叔父依荊州牧劉表,是時表軍襄陽,亮宅在襄陽為信。水經注謂沔水經亮舊宅是也.....然漢荊州八郡南陽居首襄陽(隆中)實為鄧縣實隸南陽,故侯自表謂‘躬耕南陽’。漢晉春秋亦謂亮家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裡,以此推之,南陽祀侯固宜曆代,迄今築居以像之,與隆中并稱,于以見侯德感人之深,而民之好之,攸同前有所因舉,莫敢廢況。南陽于侯其名稱自昔為着,尤非他邑比哉!今考原本舊志列入流寓而附考于此。”
以上南陽地區四大縣志,全部都承認隆中是躬耕地、是三顧地,全部都否定了宛城卧龍崗。四大南陽地區縣志構成了強大而不容反駁的證據鍊。因為這是南陽的縣志記載,不是襄陽的縣志記載,其可靠性比無史宛的舌頭強大得多。特别是宛城大曆史學家的客觀論證及南陽縣志的全面剖析,都是“躬耕地”真相最為有力的證明。
同時以上縣志也否定了清代小說《中州雜俎》關于葉縣斷石幢和新野野白岡故事的真實性,而所謂石峽口和唐河桐寨鋪的傳說更是不傎一駁。諸葛亮在《寄子瞻書》中隻提到躬耕地南陽隆中卧龍崗和其附近的襄陽城,隻字未提還有其他躬耕地。諸葛亮親口所謂結廬于隆中卧龍崗難道還有假?如果葉縣真有諸葛亮祖父的墳,為什麼諸葛亮隻讓住在襄陽城中的諸葛均照看田地而不照看、祭掃祖墳?難道在諸葛亮心目,祖墳還沒有隆中的田重要?
可見清代小說《中州雜俎》所謂“強大證據鍊”已經被諸葛亮親口否定。無史宛以這種經不起推敲的小說做證據,足見其假貨的成色。
自從《元一統志》篡改史料,把《荊州記》原文中諸葛亮作梁父吟的獨樂山,從襄陽“鄧城西七裡”篡改到“南陽縣西七裡”,創造出宛城卧龍岡以來,編造、篡改、污蔑就成為無史宛的基因。被無史宛當作“躬耕地”證據的清代小說《中州雜俎》就是這種編造的典型代表。
以被諸葛亮親口否定的清代小說當證據,以《元一統志》篡改史料當證據的宛城卧龍岡能是真貨嗎?#襄陽頭條##南陽頭條##曆史真相官##襄陽##曆史#@南陽方正之聲@白曜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