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无史宛风向大变。以往大谈隆中没有正史记载只有野史(当然这是他们一贯的胡扯),现在却大谈卧龙冈的地方志记载可优于正史!这种双标风除了无史宛谁也没那么厚的脸皮说得出口。

既然谈地方志,我们就看看南阳地区地方志关于躬耕地是如何记载的。
南一、《明嘉靖邓州志》
《明嘉靖邓州志》是明朝嘉靖年间邓州知州潘庭楠主持编撰的。
该志书第二卷“郡纪”中提到“十二年,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本传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荐诸葛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
该志书第三卷“帝纪”中介绍刘备生平时再次提到“备因徐庶之言,三顾孔明于隆中。”
南二、《清乾隆新野县志》
清乾隆十九年编修的《新野县志》是新野县仅存的旧志中最完整的一部。
该志书卷七“古迹”中说“建安十二年……是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又说“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阳隆中….”
《新野县志》还记载:“诸葛庄,东南四十五里野白冈。今为玉皇庙,古井尙存。南阳卧龙冈碑阴载:新野地五顷佃人张。”
“又尝寓于新野之野白冈。庄宅基址今为玉皇庙,古井尙在。南阳卧龙冈碑阴载:新野地五顷,佃户张某佃种,亦先贤之遗迹。”
南三、《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
民国时期,南阳方面对《明嘉靖南阳府志》进行修订,编撰而成《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主持编撰的张嘉谋先生是今南阳市宛城区人。他是民国教育家、藏书家,担任过河南省议会议员、河南通志馆纂修、河南省博物馆馆长等职。他在河南首创新学,创办有南阳敬业学堂,河南女子师范学堂等学校,在当时河南教育界与李时灿并称为"北李南张";他曾大力赞助并亲自参与安阳殷墟的发掘;创办了南阳第一图书馆,并将自己所有藏书捐献给图书馆;主持参与编纂《疆域沿革志》、《南阳府志》、《南阳县志》、《河南通志》、《方城县志》、《巩县志》、《孟津县志》、《中州诗抄》等,著有《浚县彝器》、《殷墟彝器》、《汲县彝器》等。这样一位南阳本地的学术大家、教育大家在他编撰的《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中多次支持“隆中说”!
在校注“古迹”条中关于《嘉靖乙酉抚民右参政许复礼奏请敕赐庙额祭文爰定祭品知府杨应奎增修大备事载碑记》(简称“明嘉靖碑记”)提出质疑说:“案,碑援襄藩光化王奏请颁题额祭文,因谓此亦隆中,盖非。或又谓侯为汉襄阳人,尤误。三国志侯传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此汉隆中确属邓县,不属宛。汉时襄阳为南郡属县,县境西止十一里,故水经注谓襄无西。”
南
同时该校注“流寓”条“案,亮三国志卷三十五有传魏略曰亮在荆州游学,每晨夜常抱膝长啸。汉荆州刺史治襄阳,所领有南阳郡。亮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属南阳郡邓县,故亮自称躬耕南阳。”
关于叶县隋断石幢,该校注记载“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高阳华里’。盖其祖父葬地,今有庙存焉。”
宛城大历史学家张嘉谋先生,在该校注中对此给出更合理的解释:“叶有高阳,元魏时县名。或亮之后人有居此者非亮祖父也。”
南四、《清光绪南阳县志》
清光绪年间南阳知县潘守廉主持编撰了《南阳县志》。
该志书由当时在南阳文坛、政坛享有盛誉的四进士、六举人、七秀才等17位名儒显要组成强有力的编纂班子,历经5任知县,历时6年,四易其稿,于光绪三十年刊刻问世。因其编纂质量较高,后被《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稿》收录其中。
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在介绍时卧龙岗诸葛忠武侯祠时说:“从父玄依刘表,亮从玄来荆州。玄死,遂家于南阳隆中。幼与颍川徐庶元直及石广元、孟公威游学……忠武侯当汉之季,愍汉之疆,瓜分鼎峙,奋起隆中。扶日当空,志靖九围,俾之混同,再表出师,有䖍秉钺火德……当汉之季,诸葛武侯隐于隆中,躬耕陇亩,亩讴歌梁甫。有伊吕之志操,人莫之知也....按南阳有诸葛忠武侯庐始见唐宋人集,至元明皆有敕赐庙学、祭品、碑而名益着,或谓侯实家襄阳,南阳之祠非是。考三国志亮随其叔父依荆州牧刘表,是时表军襄阳,亮宅在襄阳为信。水经注谓沔水经亮旧宅是也.....然汉荆州八郡南阳居首襄阳(隆中)实为邓县实隶南阳,故侯自表谓‘躬耕南阳’。汉晋春秋亦谓亮家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以此推之,南阳祀侯固宜历代,迄今筑居以像之,与隆中并称,于以见侯德感人之深,而民之好之,攸同前有所因举,莫敢废况。南阳于侯其名称自昔为着,尤非他邑比哉!今考原本旧志列入流寓而附考于此。”
以上南阳地区四大县志,全部都承认隆中是躬耕地、是三顾地,全部都否定了宛城卧龙岗。四大南阳地区县志构成了强大而不容反驳的证据链。因为这是南阳的县志记载,不是襄阳的县志记载,其可靠性比无史宛的舌头强大得多。特别是宛城大历史学家的客观论证及南阳县志的全面剖析,都是“躬耕地”真相最为有力的证明。
同时以上县志也否定了清代小说《中州杂俎》关于叶县断石幢和新野野白冈故事的真实性,而所谓石峡口和唐河桐寨铺的传说更是不傎一驳。诸葛亮在《寄子瞻书》中只提到躬耕地南阳隆中卧龙岗和其附近的襄阳城,只字未提还有其他躬耕地。诸葛亮亲口所谓结庐于隆中卧龙岗难道还有假?如果叶县真有诸葛亮祖父的坟,为什么诸葛亮只让住在襄阳城中的诸葛均照看田地而不照看、祭扫祖坟?难道在诸葛亮心目,祖坟还没有隆中的田重要?
可见清代小说《中州杂俎》所谓“强大证据链”已经被诸葛亮亲口否定。无史宛以这种经不起推敲的小说做证据,足见其假货的成色。
自从《元一统志》篡改史料,把《荆州记》原文中诸葛亮作梁父吟的独乐山,从襄阳“邓城西七里”篡改到“南阳县西七里”,创造出宛城卧龙冈以来,编造、篡改、污蔑就成为无史宛的基因。被无史宛当作“躬耕地”证据的清代小说《中州杂俎》就是这种编造的典型代表。
以被诸葛亮亲口否定的清代小说当证据,以《元一统志》篡改史料当证据的宛城卧龙冈能是真货吗?#襄阳头条##南阳头条##历史真相官##襄阳##历史#@南阳方正之声@白曜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