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一)

由于他那至為敏銳、清新與優美的詩;這詩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業已成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 -------- 獲獎理由

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一)

全文共1211字,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作文素材 之 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解讀(周末好文)-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上)

《吉檀迦利》是著名的印度詩人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的衆多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部宗教抒情詩集,“吉檀迦利”是獻詩之意,而不是奉獻之意。

泰戈爾作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是一個很有思想深度的詩人。他不僅僅創作了大量的詩歌,還創作了很多劇本和小說等文學作品,另外還著有宗教著作《人的宗教》、思想著作《民族主義》等。

泰戈爾對于讀者來說,應該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我閱讀的第一部外來詩歌就是他的《飛鳥集》,也曾把他奉做我最愛的詩人之一,應該不是曾經,而是一直。

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一)

泰戈爾作為印度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著有《飛鳥集》、《園丁集》、《新月集》、《吉檀迦利》、《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最後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等後世傳頌的作品。

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一)

泰戈爾出生于印度一個富有哲學和文學藝術修養的貴族家庭,其祖父和父親當時都是積極贊成孟加拉的啟蒙運動并支援社會改革社會活動家,并且其父親還是富有民族主義傾向的哲學家和宗教改革者,由此泰戈爾得到了來自家庭環境的熏陶,從小展示出在文學和政治方面的天賦。

泰戈爾13歲創作了反對殖民主義和熱愛祖國的情緒的長詩和頌歌體詩集,并于17歲前往英國的倫敦大學留學,19歲傳回祖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而後的五年中,分别創作了抒情詩集《暮歌》、《晨歌》、《畫與歌》。

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一)

19世紀90年代,泰戈爾進入創作的巅峰時期,發表了60餘篇反對封建壓迫,揭露現實生活中不合理現象的短篇小說,并創作了5部浪漫主義抒情詩集,分别是《金帆船》、《缤紛集》、《收獲集》、《夢幻集》、《刹那集》,和1部哲理詩集《微思集》。

在這段高産時期過後,泰戈爾開始熱衷于使用孟加拉語寫詩,在此期間誕生了著名的英譯詩集《園丁集》。

1901年,泰戈爾創辦了一所學校以實作其教育理想,而後來這所學校成為了一所著名的國際大學。

1910年泰戈爾創作了長篇小說《戈拉》,以反映印度當時複雜的社會現象,同時通過塑造為民族自由解放做出不懈努力的戰士形象來表達其愛國主義熱情和對印度将重獲自由的信心;同年,《吉檀迦利》的孟加拉語版本問世,而後于1913年泰戈爾将其譯為英語版本并出版。

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一)

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泰戈爾堅持寫作,創作了劇本《摩克多塔拉》、《紅夾竹桃》,長篇小說《糾紛》、《最後的詩篇》等。

除了脍炙人口的詩集,泰戈爾一生還創作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

泰戈爾的作品中彰顯着印度人民不屈不撓地為了自由解放的鬥争精神,以及他們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他代表了那個時代,也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印度,甚至代表了那些經受着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着的民族和人民。

(未完待續,點選首頁檢視更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