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舍之子舒乙逝世,生前稱不介意總與父親綁定被介紹

作者:酒死了

記者 | 趙蘊娴

編輯 | 姜妍

4月21日14時16分,中國現代文學館原館長、作家老舍之子舒乙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在接受《北京晚報》采訪時,現代文學館副館長計蕾介紹說,舒乙六年前因突發腦溢血被送醫,開顱手術後效果并不理想。術後進行一年康複,後來病情惡化,轉至同仁醫院後一直住在ICU,大部分時間是昏睡狀态。一個星期前,舒乙的各個名額都出現不好的狀況,還進行了專家會診。4月20日,醫院報病危,次日下午離世。今日上午,舒乙家人會去八寶山為其辦理告别式事項,确定具體時間。

舒乙出生于1935年,是作家老舍的長子,19歲時赴前蘇聯留學,畢業回國後配置設定至林業科學院,後一直從事相關研究工作。1978年起,舒乙開始涉足文學界,發表了一些回憶老舍的文章,出版有散文集《老舍散記》《老舍最後的兩天》《我的風筝》等,在此期間,他還出任了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全國第九屆政協委員等職務。

計蕾特别強調了舒乙在籌建現代文學館一事上的貢獻,她說舒乙在文學館成立前就來到館内工作,除了文學館日常業務,他也花心思在其他相關事宜上,比如文學館新館内的作家雕像,大廳裡的壁畫、門把手上巴金先生的手模等創意皆出自舒乙。一些展覽的前言也是舒乙親自手寫。

老舍之子舒乙逝世,生前稱不介意總與父親綁定被介紹

“老舍的兒子”這個名号舒乙用了大半生,但也曾為此卷入過争議。當中最出名的,要屬作家王朔2007年接受《新京報》采訪時對舒乙的“炮轟”。王朔稱舒乙為“典型的空頭文學家”,是一個“文學官僚的形象”,并指責他不配提“老舍先生”四個字,懷疑舒乙不稱呼老舍為父親是因為心中有愧。在同年年末,舒乙在采訪中回應了王朔的言論,他說不稱老舍為父親,是自己身為“研究老舍的學者”要“盡量擺脫親屬關系”、“保持客觀立場”的緣故,他出來做一些與老舍生平相關的研究,也是應很多人的要求,并非出于自願。當媒體追問他是否介意每次被介紹時都加上“老舍的兒子”頭銜時,他回答說,“我不是很介意。這說明一方面是我的成就還不顯著,另一方面是他的成就太高了。我想隻有碌碌無為的人才會介意這樣的頭銜。”

舒乙引發的另一個争議則與196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有關。世紀之交那段時間,舒乙曾多次對外宣稱,196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本來要授予老舍,隻是瑞典方面後來得知老舍已經離世,才轉授給了同是東亞人的川端康成。盡管部分人持懷疑态度,“老舍因投湖自盡而與諾獎失之交臂”的傳聞還是流傳了許多年,直至2019年,1968年的諾獎最終候選名單在50年後允許被公開,流言才被證僞。在這份名單中,當年進入最終候選的五位作家是英國詩人奧登、法國小說家安德烈·馬爾羅、法國劇作家塞缪爾·貝克特以及日本小說家川端康成,老舍的名字并不在其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