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田漢、老舍、張恨水…這些作家都與戲曲有着不解之緣

戲曲作為傳統藝術種類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因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美學風格而在世界文化園地中獨樹一幟。戲曲有着深厚的民間基礎,不僅普通大衆喜聞樂見,文人墨客中更是擁趸衆多。很多現代作家都與戲曲有着不解之緣,傳統戲曲給了他們啟蒙教育,他們的文學修養和靈感多是從“戲場上得來”。同時,他們對戲曲的創作和傳承也有着不同角度和程度的參與和貢獻。

田漢、老舍、張恨水…這些作家都與戲曲有着不解之緣

田漢寫戲

田漢、老舍、張恨水…這些作家都與戲曲有着不解之緣

田漢

田漢作為中國話劇早期創始者之一,創作了《名優之死》《回春之曲》等很多著名話劇,同時他在戲曲文學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創作了以《西廂記》《白蛇傳》《謝瑤環》《關漢卿》為代表的戲曲劇本,成為傳統戲曲的新經典。在現代作家中,田漢被視為第一個有成就有影響的古典傳統戲曲作家。

田漢在讀私塾時,就接觸了一些古典小說和戲曲,如《西廂記》《紅樓夢》等。他說:“我是如此地熱愛戲劇,從幼小就感到離不開它。”他的家鄉湖南長沙縣當時盛行湘戲、皮影戲等,五六歲的他就跟着長輩們去十幾裡以外的地方看廟台戲。長大讀書後,又接觸了《三娘教子》《桃花扇》等新老戲曲作品。1912年,14歲的田漢模仿平劇傳統的折子戲《三娘教子》寫了一部《新教子》劇本,發表在當時的《長沙日報》上。

在日本留學期間,他在創作話劇的同時,也沒忘了戲曲,與一些戲曲名家交往甚厚。抗戰期間,田漢參與發起戲劇界救亡協會,改革舊戲,創作劇本,積極組織教育訓練演出為抗戰助力。他是戲曲改革的先驅者,也是新中國戲曲教育的開創者。

田漢的戲曲創作主要集中在抗戰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後。他的戲曲文學創作立足本土傳統藝術的優勢特色,同時兼收并蓄,廣泛借鑒古今中外藝術經驗,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不僅在古典文學方面修養深厚,在詩、詞、書、畫領域也頗有造詣,藝術功底堅實。他的戲曲作品有着濃郁的民族風格,對民族戲曲藝術做到了創造性的繼承與發展。針對傳統舊戲突出“名角制”、文學性不強、忽視劇本本身等問題,田漢等有識之士積極倡導讓戲曲重新回歸于文學,提倡劇本中心制。

田漢、老舍、張恨水…這些作家都與戲曲有着不解之緣

《關漢卿》劇照

對此,田漢本人推動并踐行。他的劇本不僅表現新思想新導向,而且在戲曲的對白和唱詞、結構及人物塑造上,都有了相當大的創新。很多戲曲名家都青睐他的劇本,平劇大師張君秋曾說過:“田漢老寫的《西廂記》,是我一生中最滿意的戲。”田漢的戲曲創作在整體意義上使戲曲文學有了提升,也使戲曲更有時代性。他為傳統戲曲藝術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正如夏衍所說:“田漢是現代的關漢卿,我私下把他叫做中國的‘戲劇魂’。”

老舍改戲

田漢、老舍、張恨水…這些作家都與戲曲有着不解之緣

老舍

以往,人們說起老舍,談論的常常是他的小說、話劇,其實他在戲曲方面也有建樹。老舍之女舒濟曾表示:“父親愛京戲,他不僅學過京戲、唱過京戲,而且也很懂戲。”老舍寫過很多劇本,包括平劇、評劇等,在戲曲理論方面也有思考和探索。相對于這些,老舍對傳統戲曲劇目改編以及他的點戲亦是他藝術貢獻的組成部分,學界對此一直關注不夠。

老舍鐘愛傳統藝術,并熱心緻力于古為今用。抗戰時期,他在《我怎樣寫通俗文藝》一文中談道:“無論是舊戲,還是鼓詞,雖然都是陳舊的東西,可是他們也還都活着。我們來寫,就是要給這些活着的東西一些新的血液,使他們進步,使他們對抗戰發生作用。”在為抗戰而改編的平劇《忠烈圖》等劇中,老舍對傳統的忠君思想進行改造,将傳統意義上的忠誠轉變為“國家至上”、忠于國家和民族的戰時觀念,激發人們保家衛國的熱情。

田漢、老舍、張恨水…這些作家都與戲曲有着不解之緣

平劇《忠烈圖》漫畫▲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配合文化建設的需要,全國開展了以“改戲、改人、改制”為核心的戲曲、曲藝改革運動。其中,“改戲”要求清除戲曲劇本和戲曲舞台上舊的糟粕成分。

作為戲改小組成員,老舍懷着滿腔的愛國熱忱和深厚的藝術積累,本着“知識分子自我改造與喚起群眾群體覺醒”的初衷,積極提出各類戲曲改革方案和意見,發表《略談戲改問題》《看寬一點》《戲劇漫談》等探索戲曲改革的文章。他反對老戲老演,強調應根據時代發展去粗取精,推陳出新,以引起新時代觀衆的情感共鳴。老舍認為,戲改應該盡量避免“粗暴”和“保守”這兩個極端,“我們編制曆史戲須有極嚴肅的态度”,戲曲改革者應“用很大的力量整理劇本,先把不通的去掉,慢慢地再讓詞句精彩”。

他的主張也展現在創作實踐中,在對傳統戲《十五貫》《青霞丹雪》《王寶钏》的改編中,他力圖不同程度地将社會主流話語和民間審美趣味兼顧融合,打造新的“人民的文藝”。可以說,“老舍本”戲曲剔除迷信等封建意識,強化了鞭撻壓榨百姓的奸佞、呼喚愛護百姓的清官的主題取向,歌頌了為民請命的忠烈之士,塑造了很多元護公正、無畏生死的忠義形象,展現了老舍濃厚的家國情懷。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衆志成城戰疫情,各地紛紛馳援西安,與愛同行,和無數西安人一起打響生命保衛戰。在疫情防控物資短缺之際,各省解囊濟困,有效緩解了燃眉之急,這些珍貴的物資連同祝福語,在寂寂冬日,讓人心感慰藉。

田漢、老舍、張恨水…這些作家都與戲曲有着不解之緣

手稿《定軍山》▲

田漢、老舍、張恨水…這些作家都與戲曲有着不解之緣

手稿《秦瓊賣馬》▲

此外,老舍的改戲還包括他的點戲之舉。點戲亦源于戲曲改革,即20世紀50年代,老舍親筆拟出包括《戰樊城》《文昭關》《群英會》《定軍山》《秦瓊賣馬》等68出平劇經典劇目手稿,并對這些經典劇目進行改編。每出戲用250字左右,簡明扼要地寫明故事提綱,其中有文戲也有武戲。老舍将提綱的撰寫視為“大工程”,充分彰顯了他熱愛平劇、弘揚國粹的崇高情愫與愛國情懷。

張恨水票戲

田漢、老舍、張恨水…這些作家都與戲曲有着不解之緣

張恨水

現代著名章回小說家張恨水祖籍為平劇之鄉安徽潛山,同“徽班領袖”程長庚、“武生泰鬥”楊小樓是同鄉。他酷愛平劇,不僅愛聽愛看愛聊愛評戲,還在很多作品裡描寫舊時代戲曲藝人的生活與命運。尤為有趣的是,在北平時,他多次粉墨登場,以票友身份出演京戲。在他諸多筆名中,有一個叫“崇公道”,也與他和平劇的特殊緣分有關。

對戲入迷,這在張恨水的生活與寫作中都有充分展現。據說,當時收入有限的他,在付了房屋租金、家用等隻剩下一塊大洋的情況下,也要傾其所有去看梅蘭芳、楊小樓、餘叔岩三個名角的聯袂演出,被朋友打趣傳為“一進制看三星”的“傾囊豪舉”。在創作中,張恨水也尤為關注戲曲藝人題材,并投入相當多的精力。從1929年到1940年的11年間,以伶人作為表現或描寫對象的,就有《斯人記》《啼笑因緣》《銀漢雙星》《滿江紅》《天河配》《夜深沉》《秦淮世家》《趙玉玲本紀》等十多部小說。他以新聞人敏銳的社會洞察和小說家的思考感悟,描寫那些在社會底層生存輾轉的戲子、藝人的各種悲喜人生,凝聚着他對民國時期社會百态的深刻描摹,有着豐富的文學藝術蘊涵與社會曆史價值,産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田漢、老舍、張恨水…這些作家都與戲曲有着不解之緣
田漢、老舍、張恨水…這些作家都與戲曲有着不解之緣

關于張恨水的票戲,其子張伍曾在回憶錄《憶父親張恨水先生》一書中,以“演戲”為題,進行過專章的記叙。1931年,北平新聞界發起赈救水災義演,張恨水在壓軸戲《女起解》中扮演善良風趣的崇公道。當時,張恨水是北平《世界日報》和《世界晚報》的編輯,同時又是家喻戶曉的著名作家,加之他的演出認真投入,一時間成為當時的“爆炸性新聞”,被各報刊出。此外,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他還多次在新聞界人士的堂會和春節聯歡演出中,出演《烏龍院》中的醜角張文遠和串演《法門寺》中的校尉等,在當時的文化界傳為佳話。張恨水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創作中,都離不開與戲曲的互動,有着濃厚的梨園情結,這在現代作家中實屬少見。

無論是在他們的生活世界,還是藝術人生,這些作家都身體力行、盡心竭力地為中華戲曲的傳承與創新付出了自己的熱忱和努力,他們的文學生涯受惠于戲曲,也回饋給戲曲,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增了光、添了彩。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編輯:明明

稽核:楊瑤

終審:王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