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課程》
見諸筆墨 | 達于心靈
不可一日無此君
文化核心 | 中國書法 | 最高藝術
妙品 | 丞相之子:他是唐宋八大家曾鞏之侄,書法如大家閨秀,妩媚動人
曾纡《懷素自叙帖跋》,紹興二年(1132年)三月癸巳,空青老人曾纡公卷題。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曾纡自稱:這件曆史名作是“元祐庚午蘇液攜至東都,與米元章觀于天清寺。”
元祐庚午(1090),曾纡十八歲,他這年在開封認識了米芾并因之獲觀懷素《自叙》。并在四十二年之後兵火擾攘的紹興二年又一次見到此卷并為之題跋。
曾纡能詩善文。為文固守家法,深得曾鞏散文妙谛。詩從母師,句法精麗,感情真摯。亦工詞。《全宋詞》錄其詞9首,《宋詩紀事》、《江西詩征》收其詩5首。亦善書法,風格介于蘇、米之間。
曾纡(1073-1135),字公衮,晚号空青先生。江西臨川南豐人。北宋丞相曾布第四子,曾鞏之侄。北宋末南宋初散文家、詩人、書法家。與曾鞏、曾肇、曾布、曾纮、曾協、曾敦等并稱“南豐七曾”。
曾纡,初以恩蔭補為承務郎。
宋哲宗紹聖年間中博學鴻詞科。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曾布為二後山園陵使,辟為從事。
崇甯二年(1103),入元佑黨籍,連坐黨籍被貶到永州零陵。後遇赦,調監南京、河南稅,改簽書甯國軍(治今安徽宣城縣)節度判官。曆通判鎮江府,知楚州、秀州,提舉京畿常平,江南東路轉運副使,遷直顯谟閣。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再任江南東路轉運副使,移兩浙路。
紹興二年(1132),知撫州。三年,除江南西路轉運副使,司農少卿。四年,改福建路提典刑獄,直寶文閣。五年(1135),除知信州(今江西上饒),未之官卒,年六十三。
曾纡《懷素自叙帖跋》超清單字欣賞

曾纡《全宋詞》9首
念奴嬌
片帆暮落,正前村梅蕊,愁人如雪。東陌西溪長記得,疏影橫斜時節。六出冰姿,玉人微步,笑裡輕輕折。蘭房沈醉,暗香曾共私竊。
回頭萬水千山,一枝重見處,離腸千結。料想臨鸾消瘦損,時把啼紅偷浥。怎得伊來,許多幽恨,共撚青梢說。如今千裡,斷魂空對明月。
上林春
東苑梅繁,豪健放樂,醉倒花前狂客。靓妝微步,攀條弄粉,淩波遍尋青陌。暗香堕靥。更飄近、霧鬟蟬額。倒金荷、念流光易失,幽姿堪惜。
惜花心、未甘鬓白。南枝上、又見尋芳消息。舊遊回首,前歡如夢,誰知等閑抛擲。稠紅亂蕊,漫開遍、楚江南北。獨銷魂,念誰寄、故園春色。
秋霁
木落山明,暮江碧,樓倚太虛寥廓。素手飛觞,钗頭笑取,金英滿浮桑落。鬓雲慢約。酒紅拂破香腮薄。細細酌。簾外任教、月轉畫闌角。
當年快意登臨,異鄉節物,難禁離索。故人遠、淩波何在,惟有殘英共寂寞。愁到斷腸無處著。寄寒香與,憑渠問訊佳時,弄粉吹花,為誰梳掠。
念奴嬌
江城春晚,正海棠臨水,嫣然幽獨。秀色天姿真富貴,何必金盤華屋。月下無人,雨中有淚,絕豔仍清淑。豐肌得酒,嫩紅微透輕縠。
曉日霧霭林深,佳人春睡思,朦胧初足。笑出疏籬,端可厭,桃李漫山粗俗。銜子飛來,鴻鹄何在,千裡移西蜀。明朝酒醒,亂紅那忍輕觸。
洞仙歌
相如當日,曾奏淩雲賦。落筆縱橫妙風雨。記揚鞭辇路,同醉金明,窮勝賞,不管重城已暮。
舊遊如夢覺,零落朋侪,遺墨淋漓尚如故。況神洲北望,今已丘墟,傷白璧、久埋黃土。但空似、靈光巋然存,怅朗月清風,更無玄度。
臨江仙
後院短牆臨綠水,春風急管繁弦。問誰親按小婵娟。玉堂真學士,琳館地行仙。
安得此身來此處,依稀一夢梨園。江南刺史謾垂涎。據鞍腸已斷,何況到尊前。
菩薩蠻
山光冷浸清溪底。溪光直到柴門裡。卧對白萍洲。欹眠數釣舟。
溪山無限好。恨不相逢早。老病獨醒多。如此良夜何。
谒金門
風淅瀝。窗外雪花初積。夢破小窗人寂寂。寒威無處敵。
強起飲君涓滴。清淚醉來沾臆。岐路即今多擁隔。弟兄無資訊。
品令
紋漪漲綠。疏霭連孤鹜。一年春事,柳飛輕絮,筍添新竹。寂寞幽花,獨殿小園嫩綠。
登臨未足。怅遊子、歸期促。他年清夢千裡,猶到城陰溪曲。應有淩波,時為故人凝目。
書法 發現心靈的美好
思接千載 視通萬裡 心遊萬仞 精骛八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