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歌展現了一個國家的文化根基,咱們國家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每次播放,都會讓中國人心潮澎湃,想起那些艱難抗争的戰争日子。
不過,日本國歌翻譯過來字數超少,隻有28個字。雖然字數寥寥無幾,但歌詞裡的意思卻讓人“越想越害怕”。那麼,日本國歌裡到底有啥讓人琢磨不透的地方呢?
【推翻幕府 明治維新】
日本的國歌叫做《君之代》,它最早其實是19世紀的一首日本老歌。那時候,日本還隻是個小島國家,而我們中國正處在強盛的唐朝。兩國之間經常交流文化和經濟。這樣日子久了,日本學習了唐朝的社會制度,并且把這些制度用到了自己國家的改革上,于是就有了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日本近代史上很重要的一件事,發生在19世紀中期。那時候,日本被德川幕府緊緊掌控,他們采取“閉關鎖國”的做法,不讓日本和外界有任何交流。在國外的日本人沒法回家,外國的傳教士、商人還有普通老百姓也不能進日本做生意或傳教。
老舊落後的封建制度,很快就在日本國内鬧起了嚴重的階級糾紛。老百姓都滿腹牢騷,到了1853年“黑船事件”一出,這糾紛就更厲害了。美國用武力闖進日本港口,硬是讓日本簽了個《日美親善條約》。這麼個不公平的條約一簽,日本老百姓對德川幕府的不滿就徹底爆發了。
為了讓日本擺脫封建和落後的狀況,趕走外國入侵者,吉田松陰、高杉晉助、大久保利通這些改革者帶頭搞起了“尊王攘夷”的活動。可是,德川幕府出面鎮壓,導緻這次活動沒能成功。不過,它也推動了反對幕府的運動後來爆發出來。
1864年,高杉晉作起兵掌控了長州藩,讓倒幕運動更往前推進了一步。到了1867年,太子睦仁親王坐上了皇位,成了明治天皇。這位年輕又有抱負的天皇一上台,就宣布了《王政複古大号令》,把德川慶喜的幕府給推翻了。又過了2年,明治天皇把幕府的殘餘力量都清除幹淨,日本就這樣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國歌創作 曲折不斷】
德川幕府倒台後,明治天皇趕緊派了使節團去歐美各國學習。他們想學學西方的好東西,首先在經濟上動手,引進了西方的科技和裝置,建起了軍工、礦山、紡織、鐵路這些國營大廠。另外,還搞了些示範工廠,請外國專家來教技術,并且定期派人去國外看看學學。
同時,為了加強中央的控制權,明治政府采取了“歸還領土”和“取消藩國設立縣”的辦法,削弱了那些老封建領主的權力。這樣一來,日本長期以來的封建分裂狀态就結束了。而且,随着提出要讓國家更強大、百姓更富裕、産業更興旺,還有推廣文明教育的政策,日本的社會制度也逐漸擺脫了封建的不好東西,邁出了向現代化轉變的重要一步。
明治天皇推行的“明治維新”,說白了就是全面學習西方的好東西。隻要是對日本有幫助的政策和制度,明治政府都樂意接受,并且把它們融入到日本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随着時間推移,日本逐漸變成了資本主義國家,甩掉了被殖民的标簽。
國家經曆巨變,對日本而言是個極其重要的大事情,得找個辦法讓它永遠被記住。這時候,明治天皇和他的内閣班子發現,日本眼下最缺的就是國歌。可國歌就像國家的“文化名片”,得怎麼做才能顯示出咱日本的特色呢?
這個任務最後落到了日本陸軍創始人明治天皇的手上,他讓大山岩來全權搞定日本國歌的事兒。大山岩馬上召集手下開會,一起商量國歌的歌詞和曲調。經過一番讨論,大家夥兒都同意,日本國歌就用古代歌曲《君之代》的歌詞當基礎。
《君之代》這首歌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是日本的一些官員為了讨天皇喜歡特别寫的。歌詞簡潔明了,曲調又很好聽,最棒的地方在于字裡行間都表達了對天皇的忠心。不過,雖然歌詞挺不錯的,但明治政府還是想讓國歌帶點西方味道,這樣才能跟上國際潮流。
接着,大山岩請來了英國的音樂家約翰·威廉·芬頓,請他幫忙創作日本的國歌。在那個剛進行完明治維新的日本,找外國人來寫國歌可真是挺大膽的一個決定。芬頓為了這事兒也是下了不少功夫,他仔細研究了日本的傳統音樂書籍,最終寫出了第一版《君之代》。
1880年,在明治天皇的生日宴會上,第一版《君之代》首次亮相。但聽完之後,天皇和政府的人還是覺得不太滿意,覺得它太“西方化”了。是以到了1906年,日本政府找來了本國的音樂家岡野貞吉來重新譜寫。等到1919年大正天皇即位時,修改後的第二版《君之代》就被正式定為國歌了。
【歌詞雖短 别有“深意”】
岡野貞吉創作的第二版《君之代》聽起來莊重又嚴肅,沒有了之前的西洋味道。旋律變得簡潔,沒有拖沓的部分,歌詞也減少了。總的來說,這個版本比最初的更貼近日本文化。可翻譯成漢語後,它隻有28個字,比唐朝的打油詩還要短呢。
我們皇上的統治會傳很久很久,一代接一代傳到八千代,就像小石頭慢慢變成大石頭,大石頭再長滿青苔那樣長久。
一聽這歌詞,大概就是告訴日本人要“支援天皇,尊敬天皇”。大陸古代皇帝也愛用這招鞏固地位,要是隻為這個,倒也能了解。可要是深挖歌詞的意思,你就會發現,日本人在國歌裡也是别有用心。
你瞧這句話,“從小石子長成大石頭”,在說明治維新那會兒,日本的地盤小得跟顆石子似的。可别看它面積不大,心裡卻有着“變大石頭”的大志向。要實作這夢想,日本覺得最快的路就是打仗占地,就像它對中國發動的那場殘酷的侵略戰争一樣。
隻要打起仗來,就會有人被殺。二戰時,日本為啥要在東南亞開打呢?說白了,就是軍國主義鬧得太兇了。《君之代》這首歌原本是歌頌天皇的,可後來卻變成了歪曲的“武士道”和軍國主義思想。這種思想害苦了日本老百姓,讓他們也跟着瘋狂起來,連最基本的人性都沒了。
說起來真是有點讓人歎息,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讓國家和社會大變樣了,但思想上卻沒完全跟上。他們就像是隻治了表面病症,沒除根。現在,日本在經濟、科技這些方面都挺厲害,排在世界前面,可國歌裡還一個勁兒地贊美天皇。可問題是,現在掌權的是首相啊,再使勁兒誇那個沒實權的天皇,這不是沒啥大用嘛!
日本呢,确實是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但慢慢地,現在的天皇更像是“光有頭銜沒實權”,就像日本的一個政治符号。再說到日本的國歌,好多東南亞國家都不待見,咱們國家的網友聽了直接說,那調調跟葬禮上的哀樂似的。更逗的是,不光外國人覺得不對勁,連不少日本人自己聽着都别扭。
雖然現在日本的國歌改過好幾次了,但在正式場合,還是很少聽到它播放。很多日本人一提國歌就像被踩了尾巴,甯願裝傻也不肯唱。都21世紀了,難道還要滿世界歌頌天皇的功勞嗎?有個日本運動員就這麼抱怨過。
“日本國歌聽起來讓人心情糟糕,比賽前放這個簡直太不合适了!”
比起來說,咱們國家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那可真是棒多了,它不光把咱們國家近代史的事兒都講了個遍,還深深紮根在咱們的曆史文化裡頭。不管你在哪兒,國歌一響,咱們中國人心裡頭立馬就暖洋洋的,安全感滿滿。日本那邊想學咱們,結果好的東西一點沒學到,這事兒可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太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