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曾公開大放厥詞,釣魚島是日本的,洗白侵華戰争,結局大快人心

文|江卿曻

編輯|江卿昇

前言

當今社會許多人因迷失方向而走上了錯誤的道路,尤其是那些曾擁有良好教育背景和前途的知識分子。

一個曾經的北大高材生石平,他的人生軌迹從光輝燦爛走向了無人問津的地步,石平的言論和行為,在中國社會引發了強烈的憤慨。

但他最終的結局卻出乎許多人預料,令人不禁感到一些“正義終将回歸”的痛快,是什麼導緻了他從一個被期望成才的青年學子,到一個公開為日本辯護,污蔑祖國的人?

他又是如何在最終迎來了一個徹底的“清算”?那麼石平究竟是如何走向他自己的悲劇的呢?

北大的高材生

石平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他出生的那個普通家庭,來自四川成都的他,生活條件并不優越,正是這種背景,讓他從小便學會了如何通過學習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盡管家庭并不富裕,他的父母卻十分支援他的教育,為了不讓石平因為家庭條件限制自己的未來,他們盡力為他提供一切可能的幫助。

這份父母的關愛和期待,成為了石平前進的動力,石平的學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他從小到大都是老師和同學眼中的優秀學生。

正因為如此,石平有機會在1980年,迎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轉折,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這不僅是對他個人努力的肯定,也是一個普通農村孩子改變命運的機會。

進入北大後,石平并未沉溺于繁華的大都市生活,他依然保持着刻苦學習的态度,力求在學術上有所突破。

大學生活非常順利,他不僅學業上取得了出色的成績,還獲得了許多學術機會和導師的支援,甚至在畢業後他有機會繼續攻讀研究所學生。

可是在這段時間裡,石平的内心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盡管他一直渴望通過學習回報祖國,逐漸的他開始對國内的狀況産生疑慮,對國外先進的生活方式和高薪的吸引。

讓石平在考慮未來時,産生了更多的猶豫和不安,于是在完成大學學業後,石平選擇了出國留學。

導師看重的是石平的努力和才華,認為他去國外深造,能學到更多有價值的知識,最終能為國家貢獻更多的力量,是以石平得到了公費留學的機會。

前往日本的神戶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起初石平依然懷着報效祖國的理想,他計劃學成後,回國将學到的知識用于國家建設,事情并沒有按計劃發展。

來到日本後,石平漸漸被這片繁華的土地所吸引,日本的現代化程度遠超他所熟知的中國,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社會環境深深吸引了他。

他開始減少與國内的聯系,甚至在學業上表現得有些松懈,生活在日本的舒适感逐漸占據了他内心的主導地位。

曾經的愛國情懷和回國報效的夢想,似乎在這片土地上被逐漸消磨殆盡,這一切的變化,使得石平的決心開始動搖,他不再考慮回到祖國,決定留在日本開始了他新的生活。

加入日本國籍的背後

石平的生活經曆雖然是在日本的光鮮背後開始變化的,但他的決定卻遠遠超出了當時的預期,在日本生活了幾年後,石平的心态發生了深刻的轉變。

他竟然開始對自己的中國身份産生了抵觸和排斥,甚至認為這是一個“負擔”,在這種心态的驅使下,石平做出了改變自己身份的決定。

2007年石平正式加入了日本國籍,改名為“石平太郎”,這一決定标志着他徹底告别了自己曾經的祖國身份,成為了一名“精神日本人”。

對石平而言,似乎意味着自己得到了更高的認可和更多的機會,加入日本國籍,石平認為自己與日本已經徹底融合,開始向日本社會表達忠誠。

言辭變得愈加激烈,尤其是在媒體面前,他更加頻繁地為日本辯護,極力抹黑中國的現狀,石平的轉變并沒有僅限于身份上的改變,更多的是他對中國的态度逐漸惡化。

公開表示自己“為能成為一個日本人而感到驕傲”,并聲稱自己“出生在中國是遺憾”,這些話不僅刺痛了許多中國人,更讓一些日本群眾感到不解和不屑。

他在日本媒體上多次發表不符合事實的言論,大肆抹黑中國,尤其是在曆史問題上,他開始為日本侵略曆史辯護,甚至否認南京大屠殺的存在。

這些言論無疑是在為日本的右翼勢力提供精神支援,迎合了日本國内的某些極端民族主義情緒。

是以他在日本獲得了一定的媒體曝光和關注,石平似乎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逐漸走向孤立,日本群眾對石平的反應并不像他所預想的那樣熱烈。

反而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開始對他的行為表示不滿,他的言論過于極端,讓部分日本人産生了反感,一些行為被視為“過度讨好”,引發了日本社會的質疑。

同樣這類言論無疑讓他成為了中國群眾憤怒的對象,他不僅污蔑中國的曆史,還對中國群眾的情感進行了傷害,在國内石平被視為“漢奸”,這種帶有強烈侮辱性質的标簽讓他成為社會的焦點。

對于石平來說,這一切似乎并不影響他繼續在媒體上發表言論,在2008年中國發生汶川地震時,世界各國紛紛為中國提供援助表達同情。

即便是日本也為中國的災難提供了幫助,石平卻在這一場全球關愛的背後發表了令人憤慨的言論,他聲稱中國貧窮落後,根本不值得讓他國為其捐款。

4年後釣魚島問題的爆發成為了石平言論的又一高峰,盡管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石平卻公然宣稱釣魚島是日本的,這無疑是對中國領土完整的極大挑釁。

他不僅抛棄了自己作為中國人的身份,還為日本在領土争端中的行為辯護,這一行為讓他成為了中國社會的過街老鼠,他的名字成了所有人眼中的污點,成為了背叛者的代名詞。

背叛的代價

盡管石平的言論一度讓他在日本的右翼媒體中嶄露頭角,但随着時間的推移,他的影響力逐漸衰退,最終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反華言論雖然在日本右翼勢力中獲得了一些支援,但這種支援并未為他帶來實質性的好處,在日本他始終未能得到真正的接納。

相反他越來越被邊緣化,曾經在日本媒體上的高調亮相,漸漸轉變成了他孤獨無助的現狀,石平在日本的事業沒有取得預期的成功。

他從未真正融入日本社會,盡管他嘗試過各種方式為自己争取更多的社會地位,但他的行為和言論始終無法為他帶來社會認可。

言辭過于激進,不僅引起了部分日本人對他的反感,也使得日本社會對他産生了懷疑,石平也曾嘗試通過婚姻來鞏固自己在日本的地位,2011年,他才與一位日本女性結婚。

但這段婚姻并未能為他帶來什麼改變,随着時間的推移,石平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困頓,甚至連一份體面的工作都難以找到,他隻能依靠微薄的薪資勉強維持生計,生活品質極差。

晚年石平的生活充滿了孤獨與貧困,甚至連他在日本的妻子也因對他的行為感到失望而離開了他,石平從曾經的北大高材生,到如今的孤獨老者。

這一路走來他喪失了所有的社會認同,成為了人們眼中的笑柄,曾經的他在中國社會中有着光明的未來和無數的期許。

如今他卻成為了被社會遺棄的異類,他的所作所為不僅讓他失去了親人的支援,也讓他在日本的生活變得越發艱難。

石平的生活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自作自受”的例子,他用自己的選擇換來了孤立貧困和被社會抛棄的命運。

結語

石平的故事是一個關于背叛與失落的警示,他為一時的利益而出賣祖國的尊嚴,最終淪為衆人唾棄的對象。

那些堅持本心,忠于國家和民族的人,最終會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自己的正名,正如我們每個人一樣隻有堅守自己的信念,才能有所回報。

參考資料

環球網2014年《漢奸石平:中方在釣魚島問題上态度強硬令人擔憂》報道

環球網2017年9月11日《看這個當代大漢奸被日本人痛罵,你想說點啥?》報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