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誰創造了“萬能膠”“馬大哈”“坐地炮”?

誰創造了“萬能膠”“馬大哈”“坐地炮”?

王鳴錄相聲作品集《皆大歡喜》

誰創造了“萬能膠”“馬大哈”“坐地炮”?

高英培、範振钰演出了王鳴錄的大量作品

誰創造了“萬能膠”“馬大哈”“坐地炮”?
誰創造了“萬能膠”“馬大哈”“坐地炮”?

《新相聲》作品集 ◎辛酉生

3月下旬,天津著名相聲作家王鳴錄先生去世。熟悉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相聲的人,一定聽過《教訓》《不正之風》《聊天兒》,知道“坐地炮”“萬能膠”“李大白話旦”等相聲演員用聲音塑造的無比鮮活的人物,王鳴錄便是這許多優秀相聲的作者。重溫相聲的輝煌,也提示我們思考當下相聲創作的問題,繁華背後也有隐憂。

王鳴錄1938年生于天津,13歲拜師張嘉利學習相聲。“文革”結束後他的相聲創作進入高峰,後調入天津曲藝團,津京很多相聲名家如常寶霆、李伯祥、蘇文茂、馬季、趙振铎、李金鬥、趙偉洲等,都表演過他的作品,特别是高英培、範振钰演出了王鳴錄的大量作品,三人也被稱為創作、表演的鐵三角。

王鳴錄演員起家(現在還能聽到他表演的《十八愁繞密碼》等),創作成名。對他的創作特點,高英培、範振钰在其作品集《皆大歡喜》前言中有很好的總結:善于創造生動、典型的藝術形象;選材嚴謹,從人物性格出發安排情節結構;大膽探索,勇于創新。

1

相聲和其他表演藝術一樣,總是演員更為人所熟知,但若沒有隐在幕後的優秀作者,便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張三祿、窮不怕、恩緒所處的相聲發展早期,演員同時兼任作者,作品在一代代演員的表演中逐漸完善。清門相聲《八貓圖》之類,以及《報菜名》等具有一定文學性、知識性的作品,未必沒有文人參與,隻是無從考據。

随着相聲的發展,部分作品有了較明确的作者,如《打白朗》《揣骨相》《哏政部》《廟遊子(地理圖)》作者是相聲大師張壽臣。相聲文本漸漸成為一種消閑文字,具有了獨立價值,上世紀30年代張笑俠編輯、戲曲研究社發行的《相聲一集》,就是較有代表性的相聲文本集。

新中國成立後,這些基于市民趣味、口傳心授的作品,突然跟不上時代的需求,相聲演員迫切需要符合時代的腳本。侯寶林、孫玉奎等演員成立相聲改進小組,找到回國不久的作家老舍,老舍欣然命筆創作多篇相聲作品。而後在老舍、吳曉鈴等作家、學者的幫助下,相聲演員逐漸開始創作符合時代需要的作品,如小立本的《社會主義好》等。

但老舍創作的《假博士》《維生素》《對對子》等都不是很成功,沒有成為某位演員的代表作,甚至幾乎沒有表演錄音流傳下來,而小立本的作品幾乎就是口号。老舍、吳曉鈴等人更重要的作用是幫助相聲與時代合拍,這種合拍既包括表演内容,也包括表演本身。同時相聲創作開啟了一個新階段,更多演員之外的人參與到相聲創作中。

新中國成立後,各地出版了大量相聲作品,報紙雜志也刊登相聲作品,北京文聯主辦、趙樹理主編的《說說唱唱》,更是專門刊登曲藝作品的雜志。身先士卒的相聲改進小組曾編輯多本題為《新相聲》的作品集,由寶文堂書店出版。這些作品的創作者有演員、作家,也有文藝愛好者,許多相聲文本是某一運動或活動的命題作文(現在還有不少宣傳新《婚姻法》的文本和錄音),其中還有不在少數的國際問題題材,這在1949年前不可想象。這種命題創作方式,更是一直影響到今天。

随着院團體制逐漸建立完善,創作員成為院團中和演員并立的組成部分,将創作作為一種崗位的設計,也是相聲生産方式的根本性變化。南開大學教授、著名曲藝研究家薛寶琨大學畢業後,被配置設定到廣播說唱團任創作員,主要從事相聲創作。

這個階段出現的比較好的作品,有北京市警察局交通隊郎德沣等創作的《夜行記》,天津著名相聲作家何遲更是佳作疊出。何遲是北京人,曾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做過抗日劇社演員,1949年後參與上司天津文藝工作,曾任天津人民藝術劇院院長。由他創作、馬三立等表演的《買猴》《似曾相識的人》《十點鐘開始》,成為相聲史上的經典。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新創相聲作品,大部分情節都是社會變化、發展已經超越主人公的思想和行動。其中,歌頌型作品大都是主人公努力追趕社會建設需要;諷刺型作品大都是人物本身有各種落後思想,不能适應時代需要,而後經受教訓、自食其果、成為笑料,如馬三立《買猴》中的馬大哈,《十點鐘開始》裡誇誇其談毫無行動力的人,侯寶林《打百分》《跳舞迷》中沉迷撲克、舞蹈的人等。這個時期反映社會問題的作品不多,何遲創作了《開會迷》《統一病》中塑造的熱衷開會的主任和凡事必要統一的人。

2

經過十年低潮,相聲迎來井噴式發展,老演員煥發活力、優秀青年演員湧現的同時,還出現一批優秀的相聲作者。北京曲藝團有王存立、廉春明,鐵路文工團有沈永年、杜來,天津的作者有王鳴錄、劉梓钰。

這個時期的作者們,一方面還在寫人思想落後于社會,如王鳴錄創作,高英培、範振钰表演的《跟誰對着幹》,早點部賣老豆腐的營業員受“四人幫”思想毒害,經過學習決心為“四化”做貢獻。另一方面對社會問題更為關注,王鳴錄的作品《不正之風》中靈車拉新娘現實中不會出現,但“肉頭換料頭、料頭換果頭”“輩小點、嘴甜點,淨吃香東西”的現象,在當時恐怕時有發生,“萬能膠”這個名字入木三分。《石廠長》中的廠長“石棉瓦”,所有問題沒有檔案精神就不辦,能擋就擋、絕不決策,以不辦換不錯;《扯皮專家》中的專家對所有問題都胡扯一氣,各種民生問題拖黃為止,都是群衆切身所感。此外如王存立、廉春明創作的《馴馬專家》,有個性的良馬被電擊、被整治,成為統一馴順的庸馬,對人才使用中的問題做了深刻揭示。梁左的《虎口遐想》等作品則通過一個事件列舉多個社會問題,沒有明顯褒貶而引觀衆遐想,是反映現實手段的又一種拓展。

面對這些相聲作家的作品,演員通過二度創作讓它們立起來,也讓文本更加完善。高英培、範振钰有個著名故事,1980年代初兩人已大火,東北演出,各地名家彙聚一堂,二人攢底表演《石廠長》卻效果不佳。高英培極痛苦,拉着範振钰一宿沒睡改本子。第二天一早演給各位演員聽,得到了同行一緻贊許。

《石廠長》文本從立意到包袱都堪稱優秀,可是看文本和看演出是不同的感受。演員的二度創作要讓不夠口語化的文本真正口語化,符合相聲表演規律。以何遲的《買猴》為例,文本中馬大哈和對象這樣對話:

“咱們看場電影去吧!”

“看什麼片子啊?”

“《冷酷的心》。”

“不行,我正上班呐!”

“好心好意請你看電影,你潑了我一頭冷水,你也太冷酷了。”

馬三立表演中将最後一句改為“完了完了,你對我就是《冷酷的心》”,包袱一下就響了。文本中對腸胃不好的王文書的描述是“早就換啦!換的這位文書,字寫得又好又快,人又仔細,就是一樣,身體不好,有胃病,常鬧肚子”。表演本改為“愛鬧肚子,屎來刻不容緩,當時就算拉出來了”。雖然不夠雅馴,确是真正口語,人物形象也更為鮮明,為後面情節做了觀衆無法忘記的鋪墊。

有一個觀點認為,因為有梁左,姜昆才是姜昆。且不說姜昆自己寫作過許多好作品,梁左的相聲文本同樣需要姜昆才能成為真正的相聲作品。馬季在回憶錄中專門記述了合作過的王兆元、王金寶等幾位作者,并表示感謝。1980年代,相聲演員和作者的良性互動,成就了相聲的一段黃金時代。

3

1990年代後,電視綜藝晚會興盛,許多優秀相聲作者都投身晚會撰稿,廉春明和更年輕的方清平等都寫過文章回憶幹晚會的經曆。1990年代相聲低潮期,固然有娛樂形式漸趨多樣、相聲形式較單一的原因,恐怕也因為作者流失,且相聲多為晚會主題而做、慢工出細活的優秀作品少了。

2000年後,随着德雲社興起,相聲進入一個以傳統作品為主的快速發展期,許多觀衆對傳統相聲陌生,其實也是一種新相聲。随着網絡興起,一些網友參與到相聲創作中,但終不成氣候。這時期相聲作者和院團創作員基本缺位,雖有過一次相聲作品拍賣會,但拍出的作品也沒形成廣泛影響。

現在活躍的演員具有創作能力的不少,如郭德綱早期有“我”字、“你”字系列作品,大逗相聲的演員一直在不斷推出原創作品。但少有特别優秀的相聲文本,文學性與以往優秀作品有較大差距。文章開頭引述了高、範二位為王鳴錄總結的創作特點——善于創造生動、典型的藝術形象和從人物性格出發安排情節結構,這兩點的缺失,以及對社會問題的介入不夠,是現在相聲創作的問題。

現在沒有“萬能膠”“坐地炮”“馬大哈”等能成為社會現象代名詞的相聲人物,郭德綱的“我”字系列塑造了一個叫“我”的人物,但更像他本人風格和演員人設,并不夠鮮明,遑論通過人物較深刻地诠釋社會現象,其他演員在人物塑造上也沒能做得更好。幾乎所有新銳相聲演員都有一段回憶80後生活的段子,有的演員善學北京公交售票員、胡同大媽,這是對生活的觀察,但隻是對生活的羅列,不是深刻的表達。

當傳統相聲再次失去新鮮度,觀衆比演員還熟悉台詞,缺乏創作能力的演員就隻能加入大量零碎墊話,變成小笑話拼盤。古人作文有“鳳頭、豬肚、豹尾”之說,講求結構,這些相聲演員的作品則像是氣球,上面是空虛虛大頭,下面隻有一根線,結構全無,内容稀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