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黍子,黃米,油炸糕

作者:壺流河邊
黍子,黃米,油炸糕

油炸糕灑白糖

深秋了,黍子早就收割了,老家的人們又吃上了新鮮的黃米糕,甜甜的,很香的。

其實,黍子是農作物中的一個大類,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了。她又稱糯秫、糯粟等,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農作物,被列為五谷之一。

黍子,黃米,油炸糕

黍子地

一般來說,黍米分兩類,以稈上有毛、偏穗、種子黏者為黍;稈上無毛、散穗、種子不粘者為稷,稷,有說是谷子,有的說指高梁。但谷、黍絕對是兩種作物,不能谷黍不分、混為一談。相比,黍的耐旱性最強,需水量很小,生長期短,隻需兩個多月就能收獲,很适合較幹旱的西北、華北地區。從先秦時期的“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到唐朝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再到清朝的“病柳隐漁屋,孤煙識炊黍”。數千年來黍一直是我國北方老百姓的主糧之一,即使在稻麥和玉米大規模種植之後,黍雖退居二線,但因其自身較為堅韌易活,種粒也耐儲藏,常常作為災年的救荒食品。兼之自身風味獨特,可釀酒,可做美味小吃零食。

黍子,黃米,油炸糕

黃米粒

《說文解字》曰黍為禾屬而黏者,是以黏的左邊是個黍,可見黍子實在是一種黏糊糊的糧食,類似糯米,在古代一般是用來煮粥,或磨面做成糍粑、窩頭、切糕一類食品。

黍子,黃米,油炸糕

黃米糕

在華北、西北許多地方,當地老百姓都将黍米制成面粉,再制成油炸糕,無論逢年過節,還是男婚女嫁,都要用“油炸糕”來款待親友和客人。

黍子,黃米,油炸糕

油炸糕

在我的老家河北蔚縣,幾乎每天的中午飯,百分之七八十人家的主食都是吃用黍子為原料而蒸成的糕,戲稱糕國人。過去,糧食緊張,家家孩子又多,多數人家碾黍子面時,是不去掉黍子粒外面包着的皮的,多吃黍子面糕,也叫毛糕。隻有家裡來了貴客,才用去了皮的黍子粒,此時已華麗脫身為黃米粒,碾成面,叫黃米面,蒸糕,就着菜,拌黃糕吃。菜一般是分為肉菜和素菜,也分熱菜和涼菜,熱菜一般有肉炖熏豆腐幹、炖白菜、炖黃家菜、炖粉條豆腐等等,涼菜有韮菜拌豆腐、黃瓜拌豆腐幹、小蔥拌豆腐等等。隻有過節、婚喪大禮或是來了極重要的客人,才将剛剛蒸熟的黃糕,包上紅糖或豆沙,用當地産的胡麻油菜籽油炸過,就是油炸糕了。想吃上油炸糕,過年過節,參加婚禮喪禮,來了貴客才能解解饞的。

黍子,黃米,油炸糕

蒸黃米糕

老家人們開玩笑說,人這一輩子,專門為自己而做的三頓油炸糕,自己隻能吃上一頓,就是個人結婚辦喜事時的那頓。兩頓吃不上,一是剛剛生下來時,家裡人慶賀,親戚朋友們吃,自己隻會哭。再是自己死去了,家裡人和親戚朋友們吃,自己卻哭也不會了,更别提吃什麼油炸糕了。

傳統小吃“驢打滾”就是用黍米中的黃米制成的。黍米還是釀造黃酒的最好原材料。黍米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含量高出粳米1倍。所含澱粉卻略低于粳米。脂肪含量高于米、麥,近似玉米,主要有棕榈酸、亞油酸、異亞油酸等。營養還是很豐富的。

黍子,黃米,油炸糕

喜慶的蔚縣剪紙

現在,油炸糕不單仍是人們宴賓待客的酒席上的主打食物,還登堂入廳,成了北方星級大酒店的桌上賓,多為讨個吉利,寓意為高高高,期盼着高升高發高進,成了吉祥物了。主要的還是真好吃。

黍子,黃米,油炸糕

蒸糕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