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一次偶然,打開了我塵封的記憶。一天,我和女兒漫步在金島花園的街頭,“葉兒粑,新鮮的葉兒粑。”的叫賣聲讓我忍不住停下了腳步。我一看,一位衣着樸素的農村婦女正在叫賣葉兒粑,一個個葉兒粑整齊地卧在筲箕裡,我心底一熱,“女兒,吃葉兒粑吧。”

“這麼難看,有什麼好吃?”生活在都市的女兒對這種不起眼的東西露出一臉的不屑。“好吃呢,新鮮的麥子做的。”那婦女憨厚地笑着,我沒理會女兒的不滿,蹲下身子買了兩個。我輕輕地剝開葉子,一股清香撲鼻而來,咬了一口,久違了的味道。我哄着女兒嘗了一口,她一把抓過去,“好吃、好吃。”看着女兒的吃相,我的思緒回到了童年。
我的童年是在農村度過的。那時家境貧寒,可能幹的母親總是能想方設法讓我們兄妹五人吃好、穿好,并能上學。每到麥子收獲的季節,母親便會把一些曬幹的麥子拿到石磨上碾細,做各種小吃給我們吃。我記得有灰水粑、扯麥粑、雞公粑,但我最愛吃的是葉兒粑。
每每媽媽要給我們做葉兒粑了,就問:誰去采葉子呀?我們便争先恐後跑到後山上,挑那大大的、嫩嫩的桐子葉摘了一大把拿回家,母親已經燒開了水,我們便幫着媽媽把揉好的面捏成一團團的,母親用葉子包好,整整齊齊地放進蒸籠裡,接下來便是耐心的等待,看着一股股白氣在蒸籠上缭繞,母親說:“好了。”我們圍在竈邊,當母親揭開鍋蓋,葉子的清香撲鼻而來。我們拿着滾燙的葉兒粑,從左手到右手,又從右手到左手,好不容易等到可以吃了,便急不可待地狼吞虎咽起來。母親總是微笑着站在旁邊說:“慢點、慢點,别燙着了。”
母親還常常給我們驚喜呢。放學剛走到家門口,母親站在廚房門口向我招手,“娟兒,快來。”我飛快地過去,母親便用火鉗在竈坑裡掏,她掏出一團黑黑的東西,“啪”地丢在地上,黑灰散開,露出裡面焦黃的葉兒粑,母親撿起來,吹幹淨上面的灰,遞給我:拿去吃吧,我專門給你留的。我捧着母親為我燒的葉兒粑,先把皮剝下來,一點點地吃,脆脆的,滿口生香;再吃裡面,綿綿的,很有嚼頭。我在母親愛憐的目光下享受着童年。
後來才知道,我吃的葉兒粑與人們常說的不一樣。四川的葉兒粑很出名,是糯米粉做的,裡面包了餡的。而我吃的葉兒粑是麥子粉做的,隻是用桐子葉包起來的!而且麥子是沒有脫皮的,是以看起來黃黃的!
如今,母親離開我已經有三十幾年了。今天,看着這小小的葉兒粑,竟會想到我含辛茹苦的母親。我的眼淚禁不住流了出來。女兒問:“媽媽,你怎麼啦?”我笑了笑,“沒什麼。”孩子,等你長大了,我會帶你去尋找我的童年,還有童年的葉兒粑!#泛文化寫作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