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夏明:揚州煮幹絲

作者:長城文藝
夏明:揚州煮幹絲

揚州去過數次,揚州的煮幹絲自然也是吃過。晚上在燈下讀美食美文集《風荷憶味》,書中一篇“揚州的煮幹絲”又吊起了我的胃口。

于《風荷憶味》裡“揚州的煮幹絲”中憶味,讓我似乎又坐在了不止一次到過的富春茶社。凡是去過揚州的人都必品嘗煮幹絲。由于做得賞心悅目,又味美營養,深受廣大食客歡迎。我曾見過有些老食客就是一份幹絲伴一壺香茗,悠哉又幹脆。足見煮幹絲面子夠大、誘人魅力。

不由把文中清代惺庵居士寫揚州的贊詞又讀了一遍:“揚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千絲堆細縷,熟銅煙袋卧長苗,燒酒水晶肴。”

曆史上,揚州地區多茶館,因為種種原因,有許多曾經沉寂了較長一段時間。風生水起,而今又熙來攘往,融入了人們日常的生活當中。而位于老城區得勝橋的富春茶社,一直門庭若市,頑強地根植于民間市井,儲存着地方傳統習俗,繼承百年老店的工藝和風味,被人津津樂道。

無論是巴金、朱自清、冰心、林散之、吳作人、梅蘭芳、趙丹等名人大家光顧,還是沈裕慎先生和一衆朋友,或者如我等芸芸衆生尋來,一碗煮幹絲都是必點的。“加料千絲堆細縷”指的就是添了火腿絲、筍絲、口蘑絲、木耳絲、銀魚絲、紫菜絲、蛋皮絲、雞絲、海參絲或燕窩絲的煮幹絲。

有着“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之稱的揚州,經濟繁榮、生活悠閑,食不厭精、脍不厭細,将尋常的豆幹烹制為獨特的味覺藝術,有滋有味了平凡的生活,成了江蘇省市乃至全國的傳統名菜。

大凡名菜都有來曆,據說它與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到揚州相關。當時用過揚州名廚以幹絲加了火腿絲等九種細絲精心烹調的“九絲湯”後,乾隆皇帝贊賞連連,于是“九絲湯”――亦即今日的煮幹絲就開始盛名全國。

煮幹絲可以是佐茶的點心,也可以是大餐的菜肴。市民家居的餐桌上、酒樓雅緻的包廂裡,都常見。制作精細,因材施藝、濃而不膩、味感清鮮。當然,豐儉由己,樸素有樸素的做法,奢侈有奢侈的講究。雖是一方傳統名菜,聲譽很響,然在淮揚菜系裡卻是極普通的。

所謂幹絲就是豆腐幹批成薄片再切成的細絲,在今天,“九絲”也是尋常食材。為什麼其味别緻、鮮美,是因為道地的食材、精工細作、刀工火候,煮吸了“九絲”品質;湯汁濃滑、芳香可口,幹絲潔白、綿軟而有嚼勁,那是燴制的技藝。

美食不純粹是物質、舌尖上的味道,香甜酸辣、清淡鮮活、爽脆和醇,美食裡有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物産、民族習俗,有前朝後漢、有世事變遷、有文化底蘊、有人文情懷。

其實美食是不分貴賤的,隻要是自己喜歡的,都可以稱之為美食。可以是書中“上海味道”輯裡《又到刀魚肥嫩時》《藕孔裡的記憶》,也可以是“風味食譜”輯裡《砸巴豬頭肉》《我愛吃的洋山芋粒》,或者是“味蕾之旅”輯裡《蕨苦蕨香》《波糯與喀瓦甫》。

再不是安于貧窮的瓢飲箪食,富裕的生活裡,傳統的風味推陳出新,新創的美食接連不斷,不懼天涯海角,追逐各地特色美食的人群如潮。美食穿腸過,口舌之快後,有多少人吃出了曆史、吃出了文化、吃出了思索和感動?并将所思所想形成文字,上升至藝術的境界?

風過有痕,歲月有味。翻山越嶺,陌生的城市因為美食而熟悉,經年累積,熟悉的地方因為滋味而變的親切。花光積蓄,許也不能嘗盡天下美味之千萬分之一,然一枝一葉總關情。寄寓美食,“湯菜有‘純’”“碧螺春香千裡醉”;在“臘味飄來的‘鄉愁’” 裡,“食之本味好”品至真性情,感受生活人生;“請喝一碗上海人的湯” 有逝去歲月的意味,“春天捎來時令滋味”,是春去春又來的欣喜和記憶……

沉浸于食,留心于吃,淺嘗辄止多滋味、尋根究底著文章,才華或許還真的和吃喝與見識有關。《風荷憶味》就是一本集美食美文的書,似一冊厚厚的詳細解說的菜單,翔實樸質中有味裡風情、有味裡态度、有味裡感悟,寫的生香活色、趣味盎然,隽永細膩又帶着思辯的哲理聯想。

作者是美食達人、著名作家沈裕慎先生,一位中國作協會員、《上海散文》雜志主編、年近八旬樂觀豁達的耄耋老人。幾十年來,行走大江南北,遍嘗東西美食,品味、回憶、發現,并且追本溯源,沉浸于文字當中,苦心孤詣、筆耕不辍,寫出了天南地北不同物質品類的風味美食和飲食文化,探尋中華美食的源遠流長、傳承發展和改良創新,為我們奉獻了著作等身的精神食糧。

夏明:揚州煮幹絲

《風荷憶味》是沈先生繼《信仰的追求》《我的花溪情緣》《心在山水間》《風荷憶情》《風荷憶往》《風荷憶旅》等散文随筆集之後出的又一本新書,曾獲得上海作協2018年度散文集獎。全書長長短短106篇散文随筆,寫的全是美食美文,分“味蕾之旅”“風味食譜”“上海味道”三揖,500多頁,40多萬字。

從東北到嶺南,從大海到草原,從城市到鄉村,從樓堂到排檔,“東西”廣泛涉獵,開卷參差、光彩各異,展現的美文美食,色香味形俱全。我在想,倘若人生是一道菜肴,那麼該怎樣尋找生活的食材烹饪?精刀細工、急火慢炖,制作的色香味形俱佳,有内涵有賣相,端上歲月的台面?沈裕慎老先生給我們作出了榜樣。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是說飲食也是說生活,是否還有一些其他什麼?如果說活着的意義之一就是為了追求美食,我覺得也沒有錯。美食裡有大千世界,有天地玄黃,有瞬息的時間和無限的空間,有日月盈昃,寒來暑往的四時節令。民以食為天,追求美食是否也是追求品質生活。時代發展、物質豐盈之後,是精神世界的建構,優裕的物質生活之外,我們當然還要有對某些超越性目标的尋求、皈依和侍奉。

一道美食裡可以尋找到生命的安定感和意義方向,這不是妄言;不信,請你細細揣摩和品味。人是要有一點追求的,而追求美食已然超越了飽腹的範疇,升至到了精神層面。人也是要有點精神的,平常的生活,因為理想而色彩斑斓。熱愛是不息的爐火,豐富的閱曆、悲憫的情感就是人生的真材實料,能把清湯寡淡的無趣泡制成有味的膏汁,芳香乏味的生活、熱氣氤氲。

在富庶裡迷茫的人生,有時候會為一道美食而豁然開朗,隻要心存感恩,并且引發思想。難道沒有人因為閱讀過《風荷憶味》而對美食有了新的了解,比如說在一道煮幹絲裡,了解黃豆的種植、農事的艱辛,知道鹽鹵點豆腐的道理,“九絲”原材料的生成、獲得、加工,以及油鹽醬醋等佐料的拿捏、整道美食的操作過程,甚至如何裝盆上桌。

美食是口舌間的辯論、味蕾上的回應,是否有開悟啟示,咀嚼的思考?我不知道。但一定是物質财富、公德心的展現,是美好生活的享受。《風荷憶味》以文化深厚的陶冶教養梳理了傳統美食的文化脈絡,突破了僅為滿足生理需要的觀念束縛,在廣闊遊曆與對美食的實踐裡代入了體驗和領悟,匡正饕餮奢侈不良傾向,探索思考美食的健康發展。

所有的美食都有深厚廣博的意寓和異彩紛呈的外延,說存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倫理道德觀念、中醫養生概論都不為過。色、香、味、形流光溢彩,怡情悅性,美食裡有滋潤和營養,更有尊重與敬畏;精緻了已不以飽腹的物質生活。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習俗與口味,均在不同的美食裡呈現。

人生有味,值得細品和記憶。雖在同一個城市,至今我和沈裕慎先生還沒有見過面,何以贈我新書?就因為我常給他投稿,是的。雖是一方名人,著述極多,但他文雅又樸實,謙虛恭謹,不因學問博雅而驕傲,相反,溫文爾雅、以禮待人。

稠人廣衆,他是上海百老德育講師團成員;厚德載物,他總是樂于關心、愛護、幫助别人。在我心中他就是個普通的鄰裡老頭,又像個天真的小孩。他把愛好寫作的我當作朋友,在微信裡将一些文學同好介紹給我,每次上稿《上海散文》雜志,都會将修改編輯過的預覽發給我,問是否妥當?他的認真像他的天真一樣。

味裡乾坤大。精神自由、生活富裕、文化繁榮程度已遠遠超過以往任何時代。美食琳琅滿目,美味彌漫在綿長的飲食文化中。之于美食的期待、賞識、回味,當然與國運昌盛、安居樂業,人生境界等有關系。追求并滿足物欲是形而下的主要目的,口齒留香的是食客,最多也隻能稱是美食者;但能從物質到精神的轉化,生理與心理融洽、有深刻的享受體驗和獨到的認識了解,說明歸納、自然地上升至藝術覺悟的人,他們是美食家。

美食大多來自民間,口口相傳的的已少見蹤迹,而由于美食家的記錄宣傳被推廣被揚名的,則曆久興盛又不斷煥發出新的光彩。美食,既是物質享受也是娛樂活動、藝術創造,那是對自然主義或者自由主義的記述、解釋和發展、再構,有時還是正本和回歸。融入世俗又别于世俗,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美食裡有生活水準、時代氣象。

全面脫貧的時代,世俗的物質生活已向更高的精神領域轉變。美食和美食帶來的輕松愉快的情趣滿足與享受品賞的過程思想,除了追溯和傳承,更多的是否也該與時俱進、創新和創造。當美食成了更具優先性的選擇時,我們對美食應該有新的诠釋和了解。

摒棄奢貴珍異才是美食的錯誤認同和傳統觀念,在合理的物質基礎之上,把握可控的經濟能力,不一味關注高端食材,而更着重于一道美食的前世今生和烹饪的火候與調味,物我同在又物我兩忘,知道“知其然”,還知道“知其是以然”,講出個道道來。美食、人生可否相提并論,相得益彰。

《風荷憶味》裡馐肴豐列,樽榼橫陳。娓娓道來,一一指點,在作家的講述、研究、見解裡領略不同的故事傳說、觀賞各具特色的美食品像,于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裡,解本質滋味,攝取熱量和營養,也增添意趣和智慧。《風荷憶味》賦予了美食在生活日常裡的歲月靜好與平易待人。

作者簡介:夏 明,資深廣告人;曾獲2020第六屆、2019第五屆、2018第四屆上海市民詩歌節詩歌創作獎“優勢獎”“一等獎”“二等獎”,2019世界華文散文詩大賽”銅獎、2018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全國文學創作大賽詩歌創作獎“銀獎”等。偶有詩文見諸《上海散文》《散文詩世界》《時代郵刊》《青年文學》《香港詩刊》《浙江詩人》《中華文學》《中國詩界》《中國鐵路文藝》《星星詩刊》等國内外報刊、錄入選本、年選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