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喊山應》書封 湖南文藝出版社供圖
中新網北京10月27日電 (記者 應妮)著名作家王躍文最新作品《喊山應》日前由湖南文藝出版社推出。作家在書中梳理了他31年來的文學創作曆程,闡釋了對文學和人性的了解,“《喊山應》這部随筆集的出版,或許能讓喜歡我的讀者朋友們對我的作品、對我本人,有更多的了解。”
新書緣何起名為“喊山應”?
王躍文解釋:“我家老宅門口是山間平地,尚算開闊;四周卻是群峰聳峙,山高澗深。鄉下人獨自走山路,或在山間勞作,寂寞了就大喊幾聲,回聲随山起落此,即喊山應。心裡靈空的鄉下人閉上眼睛喊山,能從喊山應裡聽出山的模樣。我的文學寫作,何嘗不是喊山應呢?文學,是寂寞的人,做的寂寞的事。我寫過的那些人和事,那些時間和空間,那些實和虛,那些真和幻,都是人世的回聲。透過我的文字回聲,或許能看出人世的模樣。”
《喊山應》分為“我的文學原鄉”“我的文學創作”“我的文學檢讨”三部分,附錄文學評論文章5篇。“我的文學原鄉”中,王躍文由故鄉溆浦的曆史文化、風物人情及家族親人故事着筆,力求探尋出其人生經曆與文學創作之間的關系;“我的文學創作”回顧了王躍文從事文學創作31年來其多部作品的創作過程,真實記錄了其在作品創作及出版前後的心路曆程;“我的文學檢讨”中,王躍文有針對性地闡釋了自己對小說創作的了解,審視了其在文學創作過程中的得失。
著名作家王躍文 湖南文藝出版社供圖
31年筆耕不辍,創作的靈感來源究竟是什麼?
王躍文在“我的文學創作”中說:“我隻是愛着文學,就寫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我浸染紅塵日久,耳聞目睹,親見親曆,胸口時常激蕩起悲憫和哀傷。如果我是畫家,也許會在畫布上揮灑很多驚世駭俗的色彩;如果我是歌者,也許會一路行吟長歌;可我是作家,就寫小說。”關于寫作者的使命,他坦言:“我沒有想過什麼使命和責任,最多隻是出于作家的本能。”
從《國畫》到《大清相國》,從《漫水》到《愛曆元年》,王躍文的小說作品不斷滿足着讀者多層次的審美體驗。而他自己又是如何定義好小說呢?
在“我的文學檢讨”這一部分中,王躍文寫道:“我心目中的好小說,首先它是真的,甚至比現實還真。所謂‘比現實還真’,似乎邏輯不通,它指的是經過了作家對現實的提煉與祛蔽,呈現出一種本質上的真。這真中肯定有美善的一面,但也不能回避殘酷黑暗的一面。小說家的良心,就是不能在真相面前轉過臉去。”
如何看待自己身上不斷變化的标簽?
王躍文在書中也給出了回應。“有人讀《國畫》,說我是官場小說家;有人讀《大清相國》,說我向曆史小說轉型了;有人讀《愛曆元年》,又說我向都市小說轉型了;我寫《漫水》那樣的鄉村小說也有不少,是否據此也要認定我是鄉村小說家呢?我從來不承認自己有所謂轉型,隻能說明我創作題材多樣。但是,寫作的過程,也是作家成長的過程。”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吳義勤認為,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王躍文是一個風格極為獨特的作家,他憑借對生活的豐富經驗和深刻洞察,懷着悲憫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秉筆直書。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李建軍曾評價,王躍文的文化性格裡頗有“楚狂”之遺風,他的不肯低眉俯首事權貴,他的辣手妙筆寫腐敗,他的愈挫愈銳的性格,都與“湘楚狂士”的傳統有些關系。(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