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津早點從不墨守成規,引進廣東雲吞熱賣,一度超越老豆腐鍋巴菜

作者:天津往事
天津早點從不墨守成規,引進廣東雲吞熱賣,一度超越老豆腐鍋巴菜

天津包子鋪标配

北方人吃馄饨曆史悠久,當初有民諺“冬至馄饨夏至面”,清代詩人有贊:“包得馄饨味勝常,餡融春韭嚼來香,湯清潤腸休嫌淡,咽後方知滋味長。”都可以看出老時年間人們對馄饨的情感。

清代以後,天津衛常有賣馄饨的擔着挑子走街串巷,吆喝着賣,五個銅子兒一碗。馄饨皮用生粉當面醭,軋制過程中生粉和在面裡,出皮後,皮不沾連,入水後呈透明狀,口感爽滑。包馄饨時,左手拿一摞馄饨皮,右手拿一根筷子蘸一點肉餡。澆的是排骨湯,裡邊放蝦皮、紫菜、冬菜、香菜末,最後放一點味精和一小勺豬油,色香味俱佳,是天津的風味小吃。

50年代公私合營後,河北區數一數二的大飯莊、建國道金湯橋附近的“東升樓”增加了早點和宵夜,馄饨、豆漿、鍋巴菜、老豆腐、大餅、馃子都有,早上5點多開門接待顧客,主要是周圍西貨場裝卸隊上早班的勞工師傅,那時候服務周到,如果顧客自己帶着窩頭、饅頭之類的幹糧,還可以幫着顧客烤熱了。

天津早點從不墨守成規,引進廣東雲吞熱賣,一度超越老豆腐鍋巴菜

雲吞

70年代末改革開放後,東升樓、川魯飯店等大飯莊恢複早點,富強面馄饨每碗一兩,售價一毛三分,标準粉馄饨每碗一兩,售價一毛錢。不過這個時候賣馄饨,大多是清湯的,也不再加那麼多的作料了。

80年代全天津市的飲食店都開始賣早點。因為做鍋巴菜、煎餅馃子的綠豆雜糧沒有完善的統購管道,很難保證長期持續供貨,是以飲食店多開發餡食、面食。最有名,也最貴的是勸業場附近華中路上的宏業菜館。這是1946年開業的粵菜館,早點也是廣式,有雲吞、叉燒包、花卷。每天早上6點半開門,包子提前包完、蒸熟,早上用蒸箱熥一下,肉餡是店裡自制的叉燒肉切小丁,一毛八一個。雲吞皮用雞蛋和面,餡是一個肉丸,湯提前吊好,放三粒“淡菜”,又叫“海虹”“贻貝”,煮雲吞的湯用棒骨和蒸雞熬成,色澤微黃,現包現煮,一碗七個雲吞。

再往後,南市食品街建成後,有兩家賣馄饨的小吃店火爆一時,一是“食多方風味小吃店”,經營廣東風味雲吞,五毛四分一碗,價格雖不便宜,可終日顧客不斷,每天能賣1300碗。這家雲吞按比例用生雞蛋和面壓制雲吞皮,精選豬肉、白糖、小磨香油制成“硬”餡,保證廣東風味純正,皮軟、餡大、肥而不膩,吃着順心。可以說,“食多方”掀起了一股雲吞熱。

天津早點從不墨守成規,引進廣東雲吞熱賣,一度超越老豆腐鍋巴菜
天津早點從不墨守成規,引進廣東雲吞熱賣,一度超越老豆腐鍋巴菜

馄饨

另一家是“老幼樂小吃店”,坐落在南市食品街一區外圍,每天從早晨連續營業到中午,主要經營包子、馄饨。他們家的包子外觀捏褶整齊,面堿适中,餡香松軟,口感不膩;馄饨餡大,湯中投放十幾種香料及蝦皮、冬菜、紫菜、香菜等輔料,一斤包子兩塊六,一碗馄饨兩毛七,慕名而來的顧客很多,每天門庭若市。

當時還有一些有代表性的馄饨——河西區的禦膳樓從外地引進開封第一樓包子、什錦面點、山東馄饨、河南伊夫面;馬場道吉美林餐廳的雞湯大餡馄饨堪稱一絕;哈爾濱道口安徽菜館賣“绉紗馄饨”;遼甯路上中美合資的敖奇快餐店也賣馄饨,可以配西餐面包,一套兩塊多,當時屬于天價;長春道川蘇菜館,早點賣紫菜芝麻肉餡馄饨,兩毛錢一碗,還有筍丁包子,一天隻做兩鍋,早晨7點以後基本上吃不到;白樓小吃店有蝦仁馄饨;中山路明順齋的馄饨煮出來不數,看着給,一大碗,明順齋還賣包子和什錦燒餅……

天津早點從不墨守成規,引進廣東雲吞熱賣,一度超越老豆腐鍋巴菜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飯館裡的老師傅們還沒退休,食材都是貨真價實,改革開放後社會上小部分先富起來的人們能吃得起了,是以飯館裡能吃到很多好東西。

90年代初的夜晚,黃家花園、八裡台、南市、東北角、赤峰橋橋頭、西站、本溪路等地,一些街頭巷尾出現了一個個砂鍋攤,砂鍋裡是小料齊全的大個雲吞,青邊大海碗中是肥瘦相間的大塊排骨,還有剛烤好的四兩一個的大燒餅。大口吃肉,大碗喝湯,風卷殘雲吃得十分痛快。擺攤老闆一天幹四五個小時,能淨賺二十多塊錢,而當時的月工資一般來說也就一兩百塊錢。幹這個也确實辛苦,尤其是冬天,西北風刮着,從腳底冒涼氣,數錢時手都哆嗦。也有不少攤主早上賣砂鍋雲吞,當早點,再來個燒餅茶雞蛋,到中午也不覺得餓。最後還想說那句話:現在的味道大不如前了。(文:何玉新)

天津早點從不墨守成規,引進廣東雲吞熱賣,一度超越老豆腐鍋巴菜

清代馄饨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