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天津早点从不墨守成规,引进广东云吞热卖,一度超越老豆腐锅巴菜

作者:天津往事
天津早点从不墨守成规,引进广东云吞热卖,一度超越老豆腐锅巴菜

天津包子铺标配

北方人吃馄饨历史悠久,当初有民谚“冬至馄饨夏至面”,清代诗人有赞:“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肠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都可以看出老时年间人们对馄饨的情感。

清代以后,天津卫常有卖馄饨的担着挑子走街串巷,吆喝着卖,五个铜子儿一碗。馄饨皮用生粉当面醭,轧制过程中生粉和在面里,出皮后,皮不沾连,入水后呈透明状,口感爽滑。包馄饨时,左手拿一摞馄饨皮,右手拿一根筷子蘸一点肉馅。浇的是排骨汤,里边放虾皮、紫菜、冬菜、香菜末,最后放一点味精和一小勺猪油,色香味俱佳,是天津的风味小吃。

50年代公私合营后,河北区数一数二的大饭庄、建国道金汤桥附近的“东升楼”增加了早点和夜宵,馄饨、豆浆、锅巴菜、老豆腐、大饼、馃子都有,早上5点多开门接待顾客,主要是周围西货场装卸队上早班的工人师傅,那时候服务周到,如果顾客自己带着窝头、馒头之类的干粮,还可以帮着顾客烤热了。

天津早点从不墨守成规,引进广东云吞热卖,一度超越老豆腐锅巴菜

云吞

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东升楼、川鲁饭店等大饭庄恢复早点,富强面馄饨每碗一两,售价一毛三分,标准粉馄饨每碗一两,售价一毛钱。不过这个时候卖馄饨,大多是清汤的,也不再加那么多的作料了。

80年代全天津市的饮食店都开始卖早点。因为做锅巴菜、煎饼馃子的绿豆杂粮没有完善的统购渠道,很难保证长期持续供货,所以饮食店多开发馅食、面食。最有名,也最贵的是劝业场附近华中路上的宏业菜馆。这是1946年开业的粤菜馆,早点也是广式,有云吞、叉烧包、花卷。每天早上6点半开门,包子提前包完、蒸熟,早上用蒸箱熥一下,肉馅是店里自制的叉烧肉切小丁,一毛八一个。云吞皮用鸡蛋和面,馅是一个肉丸,汤提前吊好,放三粒“淡菜”,又叫“海虹”“贻贝”,煮云吞的汤用棒骨和蒸鸡熬成,色泽微黄,现包现煮,一碗七个云吞。

再往后,南市食品街建成后,有两家卖馄饨的小吃店火爆一时,一是“食多方风味小吃店”,经营广东风味云吞,五毛四分一碗,价格虽不便宜,可终日顾客不断,每天能卖1300碗。这家云吞按比例用生鸡蛋和面压制云吞皮,精选猪肉、白糖、小磨香油制成“硬”馅,保证广东风味纯正,皮软、馅大、肥而不腻,吃着顺心。可以说,“食多方”掀起了一股云吞热。

天津早点从不墨守成规,引进广东云吞热卖,一度超越老豆腐锅巴菜
天津早点从不墨守成规,引进广东云吞热卖,一度超越老豆腐锅巴菜

馄饨

另一家是“老幼乐小吃店”,坐落在南市食品街一区外围,每天从早晨连续营业到中午,主要经营包子、馄饨。他们家的包子外观捏褶整齐,面碱适中,馅香松软,口感不腻;馄饨馅大,汤中投放十几种香料及虾皮、冬菜、紫菜、香菜等辅料,一斤包子两块六,一碗馄饨两毛七,慕名而来的顾客很多,每天门庭若市。

当时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馄饨——河西区的御膳楼从外地引进开封第一楼包子、什锦面点、山东馄饨、河南伊夫面;马场道吉美林餐厅的鸡汤大馅馄饨堪称一绝;哈尔滨道口安徽菜馆卖“绉纱馄饨”;辽宁路上中美合资的敖奇快餐店也卖馄饨,可以配西餐面包,一套两块多,当时属于天价;长春道川苏菜馆,早点卖紫菜芝麻肉馅馄饨,两毛钱一碗,还有笋丁包子,一天只做两锅,早晨7点以后基本上吃不到;白楼小吃店有虾仁馄饨;中山路明顺斋的馄饨煮出来不数,看着给,一大碗,明顺斋还卖包子和什锦烧饼……

天津早点从不墨守成规,引进广东云吞热卖,一度超越老豆腐锅巴菜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饭馆里的老师傅们还没退休,食材都是货真价实,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小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们能吃得起了,所以饭馆里能吃到很多好东西。

90年代初的夜晚,黄家花园、八里台、南市、东北角、赤峰桥桥头、西站、本溪路等地,一些街头巷尾出现了一个个砂锅摊,砂锅里是小料齐全的大个云吞,青边大海碗中是肥瘦相间的大块排骨,还有刚烤好的四两一个的大烧饼。大口吃肉,大碗喝汤,风卷残云吃得十分痛快。摆摊老板一天干四五个小时,能净赚二十多块钱,而当时的月工资一般来说也就一两百块钱。干这个也确实辛苦,尤其是冬天,西北风刮着,从脚底冒凉气,数钱时手都哆嗦。也有不少摊主早上卖砂锅云吞,当早点,再来个烧饼茶鸡蛋,到中午也不觉得饿。最后还想说那句话:现在的味道大不如前了。(文:何玉新)

天津早点从不墨守成规,引进广东云吞热卖,一度超越老豆腐锅巴菜

清代馄饨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