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的市轄區之中,洛陽市吉利區和鄭州市上街區是非常相似的地方,他們都因工礦企業而設立,又都是面積、人口規模都很小的袖珍區。随着社會的發展,這種袖珍區的發展也受到制約,并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在2021年3月吉利區與孟津縣合并設立洛陽市孟津區之後,上街區的發展方向就成了更多人關注的問題了。
上街區的存與廢是一個老話題,特别是在“鄭州的城市規模日漸擴大、周邊縣市有撤縣設區規劃”的情況下。此前網上就有“撤銷上街區,與荥陽市合置鄭州市荥陽區”的想法,這在一定程度能夠優化行政管理;然而兩地合并要涉及到很多方面,怎麼樣去協調以及合并後真正的融合發展更為重要。其實上街區未來的發展,并不隻有和荥陽市合并這一種方式,還有擴大的可能,畢竟上街區雖然袖珍,但與平頂山市石龍區相比,規模又大一點。
<h1 class="pgc-h-arrow-right">擴大上街區</h1>
其實不是每一個袖珍區都有條件去擴大,吉利區沒有上街區具備擴容的可能。市轄區數量也是衡量城市發展的标準之一;縣級行政區名額難得,今後要增設會更加困難,是以與其浪費還不如好好布局。将荥陽市西北的汜水鎮、高山鎮、王村鎮以及高村鎮劃入上街區,它們與上街區曆史上都屬于汜水縣及後來的成臯縣,從曆史、社會環境、人文條件等方面來看具有可行性,并且調整涉及面更小,相比之下也更好操作。
調整後上街區面積可增至400平方千米左右、人口也可增至四十萬上下,既讓上街區告别了因規模袖珍而處于可能被撤銷邊緣的狀況,适度擴大了發展空間,還可看作千年古縣汜水縣重制。納入汜水鎮後,上街區可考慮改名為汜水區。上街雖然是源于明朝的古老地名,在曆史文化方面來說,汜水之名更為悠久,因為境内既有汜水關(虎牢關)又有沿用了一千多年的汜水縣之名;汜水古稱氾水,東漢以後寫作汜水,源于鞏義市東南,在汜水鎮西注入黃河,汜水縣以及汜水鎮都是以之命名。
上街區地處河南省中部鄭州市西北部,四周分别與鞏義市、荥陽市接壤,《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記載:因境内隴海鐵路上街車站得名,火車站源于上街村之名,明武宗時汜水縣三次被水淹,曾三遷于地勢較高的盧醫廟街市上,人們往返上下,後約定俗成,稱盧醫廟的街市為上街(上街村)。全區下轄5個街道、1個鎮:濟源路街道、中心路街道、新安路街道、工業路街道、礦山街道,峽窩鎮;區人民政府駐地濟源路街道中心路距鄭州中心38千米,總面積64.7平方千米,七普常住人口為19.73萬。
境内曆史悠久,夏朝屬豫州,商代為嚣之地,西周屬東虢,春秋屬鄭國,戰國屬南韓之成臯,秦朝開始屬成臯縣。隋開皇十八年(598)成臯縣更名為汜水縣,因汜水由鞏義東南北流經此地注入黃河得名,唐垂拱四年 (688)更名為廣武縣,神龍元年(705)複為汜水縣;以後各大代區境随屬。1948年10月汜水縣和廣武縣合為成臯縣,屬之。1954年成臯縣與荥陽縣合并,區境屬于荥陽縣第五區。
1958年8月鄭州市上街區成立,以荥陽縣周村鄉的郎中溝、任莊、左照溝、西郊段、聶寨、東馬固和史村鄉的夏侯、白馬寺、左照以及白楊鄉二十裡鋪、大園等11個自然村為轄區,當時面積11.42平方千米;同年12月荥陽縣西馬固村劃入。
1959年1月,荥陽縣上街村、東柏社、武莊等21個自然村(面積30.46平方千米)劃入,并和上街公社合并為馬固公社。鞏縣(鞏義市)新中、小關、米河等320個自然村(70.95平方千米)劃入,并建立新中公社。
1961年6月馬固公社分為馬固公社、峽窩公社,新中公社分為新中、小關、米河、茶店、小裡河等5個公社。
1962年1月荥陽縣劉河公社柴寨溝、桑樹坡、張青崗等26個自然村(面積11.8平方千米)劃入,并建立肖寨公社;同年2月鞏縣大峪溝公社雪莊、黑龍潭和磨嶺大隊閻莊生産隊(面積4.12平方千米)劃入,并建立上街區大峪溝公社;3月建立中心路街道、礦山街道。
1963年6月,馬固公社并入峽窩公社,茶店公社并入新中公社。
1964年6月,大峪溝、小關、新中、米河、小裡河5個公社劃入鞏縣;肖寨公社以及峽窩公社23個大隊劃入荥陽縣。
1971年2月,中心路街道分為濟源路街街道和反修路街道(1980年9月更名新安西路街道)。
2001年,聶寨鄉改為中心路街、工業路街道。
2004年7月,荥陽市峽窩鎮劃入。
這裡是鄭汴洛旅遊熱線“黃河之旅”上的咽喉之地,也是着古虢國文明的核心,1928年重修《汜水縣志》記載:武王十有三年己卯(前827年),大建公侯于天下,而虢叔封于制,是為東虢;今縣(汜水縣)東上街鎮,傳為東虢城故址。境内有西柏社新石器遺址、盧醫廟、重陽觀、馬固王氏宗祠、李後陵、曹彬墓、方頂明清古建築群等古迹;也有桃花峪生态滑雪場、五雲山、環翠峪風景區等景點;其中環翠峪風景區是“以自然風光為主體,以古城堡為特色"的景區,以魏長城、古城堡群、卧龍雲花石、落鶴澗大峽谷最為有名。
圖檔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謝謝。
轉載請注明出處。